六盘水新修钢城大道何时开工(贵州凉都六盘水)
中学地理课里老师曾说过六盘水这个地方,听起来名字很有特点,因为带有口音,经常把六盘水当六盆水念。可能是出于个人浅薄意识,总认为盘子太小,盆子才够大,直到后来接触三线建设,才知道六盘水的来历和发展经过。六盘水历史底蕴不够丰厚,但因三线建设而形成一座百万级人口的城市,足以让六盘水人民炫耀一辈子。
60年代初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决定将国防、科技、交通、矿产等工业向三线地区转移,三线地区指的是第三道国防战线内,泛指陕甘宁、云贵川、两湖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三线地区最大的特点是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这一段时间,革命先辈都以游击战为主,山区就是游击战的好战场。山区在经济时代成为发展的障碍,但在游击战争时代山区是革命斗争的首要条件,党中央当年提出的三线建设固然带有游击战的指导成分,西南的山区成为三线建设主战场也脱不开游击战的思想。
196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筹建水城钢铁厂,依照中央“靠山、隐蔽、分散”的指示,水城钢铁厂选址在毕节地区水城县青杠林,对外声称青杠林林场,代号603工程。1966年7月28号,水城钢铁厂一号高炉破土动工,万千热血青年投身建设当中,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没有加班工资,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一个人喊苦,唯一一个字那就是干。
说起水城钢铁厂的一号高炉的来历较为丰富,水城钢铁厂的一号高炉是鞍山钢铁厂的二号高炉,这座高达22米的庞然大物是1919年日本在华掠夺东北资源而修建,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水城钢铁厂的一号锅炉就是鞍山钢铁厂二号锅炉整体搬迁过来的,一号高炉已经停产成为历史文物。
水城县原本是2万人口不到的小县城,代号602的工程一下子竟涌进来8万人,让名不经传的小县城成为贵州乃至整个西南的焦点。602工程入驻水城县不是一家大型工厂而是一座城市,让水城县一跃涌进工业时代。8万人中不仅有当时国内大型钢铁厂的工程师、技术员和技工,还有来自全国各地支援三线建设的热血青年。东北话、上海话、西安话、北京话、广东话、湖南话、贵州话汇集在一起形成多元社会,最终汇集成三线文化。
钢铁厂建成后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安顺地区的六枝县、兴义地区的盘县、毕节地区的水城县因储备量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在1965年的11月份成立六枝矿区、盘县矿区和水城矿区,受煤炭部和贵州省双层领导。1966年2月22日,三个矿区改为特区,并建立三特区工业建设总指挥部,并以三县的头个字取名六盘水地区工业建设总指挥部。一部“海瑞罢官”引起的文革风卷席到六盘水地区,为阻止造反派对六盘山地区的工业进行破坏,省军区直接军事托管,六盘水工业建设总指挥部由于军队的托管而名存实亡。
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地市级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六枝特区、盘山特区、水城特区行使县级职权,三特区归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国务院批准撤销六盘水地区成立地级六盘水市,下辖六枝特区、盘县特区和水城特区。六盘水取名有点讲究,数字排在前面,按当时的工业实力来排的话水城应该排在第一位,水城特区一把手如果厚着脸皮争取排在第一位的话,如今六盘水市应该叫水六盘市,盘县特区一把手也挣排第一的话,如今的六盘水市应该叫盘水六市,六枝排在第一位或许是占了数字的便宜。当时三大特区一把手就是没有争第一的勇气,就像日韩世界杯一样,大韩帝国就争着要把名字排在前面,于是2002年就有日韩世界杯和韩日世界杯两种球票。
来到六盘水不仅能参观三线建设遗址,充满年代感的老建筑,还能逛一逛沾上足球王国元素的巴西店。巴西的足球文化很发达,也盛产足球巨星,国足近些年为提升足球水平,中超联赛引进不少巴西籍外援,甚至还归化多名巴西籍国脚。足球水平提升了,但就是踢不出亚洲,让人感到很郁闷,大费周折一番最后国足水平还是在二三流之间混,实在不应该呀。巴西店为何叫巴西无从得知,但从商店发展成为六盘水市的商贸中心不可谓是奇迹。
水城钢铁厂从1966年筹建,历经1967年“黑三线”的诬陷,1972年四人帮挑拨离间而撤走包建单位鞍钢人员,1974年“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三次大劫难,在水钢人的奋力反驳和争取下,最终这个闻名于世的大工程交付于国家,为西南大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梦做出巨大贡献。水城钢铁厂在90年代改制成水城钢铁集团,简称水钢集团,到本世纪初已经成采矿、冶炼、机械加工、工程安装、运输、水泥、外贸集一身,在职职工超两万人,年产各类钢铁产品超千万吨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2005年水钢与首钢重组,首钢以持股增股的形式取得水钢的绝对控股权,并取名首钢水城钢铁集团,继续为祖国和社会服务。如今的水钢大不如前,但其为祖国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无可替代。时光的流逝,每一栋同时期建设起来的楼房也逐渐老去,留下的是一道道无法忘怀的记忆。走在街头看到80多岁的老人,看起来很普通,谁曾想他们是第一代三线建设者,为六盘水这座城市奉献一辈子的老人。老人脸上淳朴的笑容,对过去谈笑风生未将辛苦放在脸上不由得衷心地敬佩,致敬老三线人。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