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人帮助带孩子(即便不能帮带孩子)

家有老人帮助带孩子(即便不能帮带孩子)(1)

01

晚饭后在小区散步,冷不丁被人从背后拍了一下,扭过头一看,发现是隔壁跑步的刘奶奶。

“我远远的看着,就觉得是你!今天你们怎么下来的这么晚啊?”她笑靥如花的和我说着话,神情犹如孩童般愉悦。

我微笑着回了她的话,又不忘叮嘱气喘吁吁的她注意身体。

“不碍事儿,我身体还吃得消!我有分寸!”她爽快的答道。

一阵寒暄过后,她便表示自己还要继续再跑一会儿。

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旁的先生忍不住喃喃自语,“像刘奶奶这种老人,既明事理又看得开,日子过得潇洒快活,根本就不会发愁儿子以后给不给她养老!”

听到先生的话,我笑而不语:是啊!自立又懂得爱自己的老人,从来都不会把自己的养老问题一股儿脑的放在子女身上。

家有老人帮助带孩子(即便不能帮带孩子)(2)

02

刘奶奶今年67岁,身体硬朗,性格开朗,平时她最喜欢运动,每天除了早晚跑步以外,她还热衷于练健身操和跳广场舞,和她做邻居的这三年,从来都没有见她间断过。

刘奶奶有一儿一女,女儿远嫁外省,儿子与她同在一座城市,但不住在同一个小区。不过,逢年过节儿子都会带着儿媳和孙子过来看望她。

和别的老人不同,刘奶奶很少过问儿子的事情,也不会插手儿子的生活,甚至在孙子半岁之后,她就从帮带孩子的日子中“跳”了出来。

当时,一来因为老伴儿的身体状况不好,她既要照顾孙子又要兼顾老伴儿,精力实在有限的她应付不来;二来是遇到了单位返聘,她想趁着身子骨儿还硬朗继续拼搏几年。再加上和儿媳妇在孙子的问题上少不了摩擦、拌嘴,于是,她便给了儿媳一笔钱,让她请一个保姆,自己带着老伴儿回了家。

不过,尽管刘奶奶没能在孙子的事情上亲力亲为,但她依然会抽时间去儿子家探望和帮忙,也曾多次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拿出自己的一些养老金去贴补儿子。不仅如此,即便自己逐渐上了年纪,她也尽量不去给儿子一家添麻烦。

那些年,虽然她被单位返聘、重新回到了职场,但她懂得劳逸结合,尤其是自从老伴儿去世之后,她愈发觉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便开始了钻研起了运动。当然,也正是得益于她的运动,让她的身体一直都很健康,纵然偶尔身体出现一些小“毛病”,她也总是自己默不作声的跑去医院。

而与儿子、儿媳的关系,因为不住在一起,也不会时不时的“叨扰”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磕磕绊绊,彼此之间爱多恨少,反而处得更和谐。

家有老人帮助带孩子(即便不能帮带孩子)(3)

03

身边也曾有人不解地问过刘奶奶,一个人居住那么孤独、凄凉,为什么不去和儿子住在一起,以防自己发生意外,也好有个照应。

也曾有人指责她的儿子不孝,认为把老母亲一个人扔在一边不管不问,是大逆不道。

对此,刘奶奶倒是看得很开,她坦言孩子们的生活压力也很大,没必要非要事事麻烦他们,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彼此相安无事就是最大的福气,更何况,她给自己也攒下了去养老院的钱。

她常说,她一个人吃好睡好,不用操心那么多事情,过得自在又舒服,何必非要去寄人篱下,强人所难的融进儿子的生活。而且,倘若以后身体真的吃不消,自己应付不过来,她也不会打肿脸充胖子,该麻烦儿子时再麻烦他。

“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过自己的日子,我能帮就帮,真帮不了就只能把自己照顾好,把身体养好,尽量不给他们添乱,这样,于人于己才是最好的保障。”

家有老人帮助带孩子(即便不能帮带孩子)(4)

04

实话讲,像刘奶奶这种做法和想法我一直都赞许有加,不是所有的老人到了晚年都会活得如此通透。

很多时候,把养老的问题完全依附于子女,不仅对自身来说是一场不知结局的赌注,而且对子女也是一种隐形的负担。

有多少子女,年轻的时候也孝顺,但在父母晚年的赡养问题上,常常是一地鸡毛,轻则影响了自己家庭的和谐,重则和父母之间闹的不可开交。

又有多少老人,即便是不舍得放手的帮带孩子,对子女一直掏心掏肺的付出,但到了晚年,依旧逃不过晚景凄凉。

其实,好的家庭关系,应该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体谅与理解,双方都懂得付出,双方也都能给予回馈。

我老家的张奶奶,早年丧夫,一个人把一儿一女拉扯长大。儿女相继成家之后,她便与儿子一起生活,帮忙照看小孙女,虽然平时也避免不了一些纷争,但因为凡事想得开、计较的少,和儿子、儿媳一直相处的也算和谐。

在把孙女照顾到上了幼儿园之后,她征得了儿子与儿媳的同意,回到了老家,在镇上的超市找了一份理货的工作,虽然钱不是很多,但加上自己种地以及种菜、卖菜的收入,也能维持住自己的晚年生活。

提及自己的养老问题,她时常会说,农村的老太太不比城市都有养老金,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能赚钱就尽量攒一些钱,把自己的养老完全交给儿子,对谁来说,都是一种压力。自己能帮孩子就帮,帮不了就尽量不去拖累他。

她的儿子、儿媳,也正是看到了老人家的不易,理解了她的心意,一直对她都很孝顺,平时,从生活到身体上对她都是关爱有加。

家有老人帮助带孩子(即便不能帮带孩子)(5)

05

实话讲,有很多父母,即便是到了晚年,倘若自己力所能及,就绝对不会轻易麻烦子女,而正是由于自己的谅解,子女也更能体贴并孝敬他们。

我们常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其实,父母与子女也是如此,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多为对方想一点,遇事想得开、不偏执,于人于己都是方便。

生活中,也有一些孩子,因为父母没能在物质或者生活上帮助太多,甚至由于身体原因在帮带孩子方面没能如愿,便不分青红皂白的埋怨、记恨,轻则与父母少不了置气,重则对父母置之不理,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把责任推给父母,实际上是为自己的不孝找一些理由罢了。

也有一些父母,会觉得为孩子们操劳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孩子们就必须面面俱到、事事顺心,倘若子女因为工作一时顾不上,或者因为一些琐事无法遂了他们的意愿,便故意找茬儿,认为子女不听话、不孝顺,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让子女真正的做到尊老、爱老,反而还会徒增彼此之间的嫌隙。

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不能过于越界的要求对方做一些力所不能的事情。

有一句话叫,母慈子孝。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父母真正的为子女好,不是一味地以自己的角度要求他们,在不如意之时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他们,而是发自内心地希望他们过得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去事事烦扰他们。

尤其是到了晚年,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能帮孩子一把就帮,真有不得已的原因,不能帮忙也不要强忍。趁着身体力行之际多赚一些养老钱,凡事想得开、看得远,不刻意、也不偏执,顺其自然的发展,不仅自己心中时时舒坦,而且也不会给子女太大的压力。

与其战战兢兢的把自己的晚年依附于子女,不如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在有生之年力所能及的好好“投资”自己。

这样的老人,即便不在子女面前刻意提起养老的话题,也依然能老有所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