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的理发师(岁月从不如歌揭秘理发师的情人中隐藏的阶级密码)
我在写《肖申克的救赎》时说,好莱坞的电影总是简单直白地告诉你成功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国家的电影就像印象派绘画一样,散文诗一般的叙述,不试图强加给你什么,这就是法国电影。今天我要谈具有法式文艺片的所有特点,说的委婉叫暧昧迷离,说的直白点就是让人昏昏欲睡。
《理发师的情人》是一部年代比较久远的片子了,也是年纪较小的文艺青年们入门法式文艺电影的教科书电影。我看了不下十遍。老实说,这的确是一部优美、舒缓、画面感极佳的艺术电影,但我第一遍观看的时候,就被影片中某种欲说还休的东西迷惑着,直到今天我把我的观感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也只能说下面要说的是我的推理。那么,困扰我很长时间的电影中欲说还休的东西是什么呢?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男主角安托万一个人在讲述,至于女主角玛蒂尔德,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电影甚至没有交代她的出身,我们只知道她是安托万梦境中的女理发师。然而就是这样一段如梦如歌般的相守,却隐藏了一个极其残酷的社会现实问题。它是什么呢?
观摩过影片的人都知道,安托万非常非常爱玛蒂尔德;但是玛蒂尔德爱不爱安托万呢?我说的不是因为你爱我所以我就回报你的那种感恩,而是一见面就让人怦然心动的感觉,是即使你辜负了我我也忘不掉你的无奈。从这一点看来,玛蒂尔德并不爱安托万,我甚至猜想在她的少女时代,有一位英俊潇洒却伤她很深的男人让她丧失了爱的能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叫玛蒂尔德如此心甘情愿地成就安托万一厢情愿的爱情呢?我的答案是安托万有一个非常大的筹码摆在了玛蒂尔德的面前。这个筹码就是他跟玛蒂尔德分属不同的阶级。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个年代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颜值成了检验事务的一切真理,然而回到上个世纪,男女婚配的模式是什么呢
我选的这张林青霞已经老了。这把岁数颜值差距还那么明显,年轻的时候得是多不般配啊。不但是颜值,年纪上也不对等(通常是男方够当女方的爸爸,还不包括离过婚)如果说一个林青霞的例子不足以说明,七零年生人的女明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
赵薇的老公
胡静老公
像不像电影中的男女配对
女主角的颜值:
男主角的颜值:
所以说,看脸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的时代。
为什么我们来到了一个“看脸”的时代?因为我们这个年代,物质不再贫乏,女人结婚不再是因为饭票而是爱情。小时候生活相对优渥的,他们会选看脸,从小家境贫寒的,对物质条件极没有安全感,他会把另一半的身家放在第一位。
仅凭颜值,我便猜测男女主角出身相差比较大。
有人说了,有很多女人就好大叔这一口,况且美女喜欢丑男的又不是没有,人家看中的是才华啥的。
看脸不靠谱,我们便从文本入手。我发现影片中有很多男主角小时候和家人度假的回忆:
影片开头美丽的海滩,表明他们正在度假
正是在海滩上,安托万开启了他对“我是男性”的自我认知。
在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海滩”成了中产阶级的代名词,度假也成为中产阶级休闲社交最常见的方式。我记得我买的第一本《追忆似水年华》的封面便是一行中产阶级打扮的先生小姐行走在海滩上;普鲁斯特的法国,无疑是属于上流社会的法国。
海滩,度假,几乎贯穿了安托万的童年。由此可知,安托万的童年是幸福的。
而玛蒂尔德的童年呢
玛蒂尔德没有保留如何童年的照片,可见她的过去多不幸福。
虽然幸福与否不能完全来自于金钱,但大多数人的不幸福都与贫穷有关。
最直观的交代女主角出身的线索在这里:理发店原先的老店长想退休,把店转手给女主角,玛蒂尔德是这样回答的:
一个美丽忧郁的女孩,迫于生存在理发店打工,受到店长的馈赠受宠若惊,但又拿不出接手的存款。我不能断定玛蒂尔德是孤儿,但起码她的家庭不富裕,不然不可能连这点钱都拿不出来。影片有一个交代故事年代的线索,就是理发店橱窗前有一张猫王的相片,由此我们知道电影描写的年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年代,职业女性尚不多见,玛蒂尔德年纪轻轻就出来工作,我想更多是生活所迫而非追求独立(她的性格一点不像独立女性)
安托万在追求玛蒂尔德的过程中,相当果决,相当主动。玛蒂尔德就像一只无助的小白兔,只要安托万想射,没有他得不到的。玛蒂尔德也安托万的关系,画面是这样交代的:
安托万时时刻刻处于享受、主人的地位,玛蒂尔德则是一个服务他的、女仆的形象。但是在爱情上,安托万明显是付出爱的一方,导演的用意肯定不是暗示他们在感情上的关系,所以我推测,画面的主仆关系,其实象征的是男女主人公分属的社会阶级。玛蒂尔德的社会阶级低于安托万,她必须献出自己的服务,才能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
让我们看看影片中三个不同阶级女人的着装:
富裕阶层:
格蕾丝·凯利式的卷发,大大的珍珠耳环
中产阶级:
香奈儿式的职业装,利落的短发
乡村姑娘(底层):
波点连衣裙,乡村风格,田园风情。
玛蒂尔德的过去
导演似乎为了有意增加女主角的神秘感,处处给了暗示却又处处不交代。有一句台词暗示了她在遇见安托万之前曾经爱过一个男人,不过被辜负了。
从玛蒂尔德的话语里我们感觉到,她非常缺爱(却爱很可能是没人爱)“我了解男人”——她至少经历过一个;“但没人像你这样”——他们不会爱她。为什么玛蒂尔德会被辜负?读过《傲慢与偏见》等英国小说的人应该明白,如果女方财产丰厚,她是不愁没人追的。玛蒂尔德被男人抛弃,很大原因是她的出身和财产。她跟那个男人亲密到什么程度,我推断他们发生了关系,玛蒂尔德为他打了胎,并因此丧生了怀孕的能力
以男主角的爱法,玛蒂尔德不怀孕不是事出有因?
好,说到这里你依然不信……
那安托万父母对这个媳妇的态度应该可以说明问题了。一般公婆讨厌媳妇一是性格,二是出身;玛蒂尔德性格很好,几乎挑不出毛病,反感的原因只可能是出身问题了。安托万童年说要娶一个女理发师为妻的时候,父亲给了他一巴掌:
爸爸打过他后安托万躲进了屋里。影片其他的情节表明父母还是很宠安托万的,给了一巴掌就担心他要晕倒。为何在孩子要娶女理发师为妻的问题上,父亲如此愤怒呢,以至于成年后安托万实现了他童年的梦想娶到玛蒂尔德时,父亲气得心脏病发作,母亲拒绝参加婚礼。
女理发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安托万童年时代的女神入手。那个女人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
“她没有丈夫,情人大概不少。”
婚姻的基础是财产和出身,最后嫁的不好的女人也是在这两个问题上出了问题。由此可知,女理发师的社会地位在当时的欧洲相当低。
情人大概不少——抛开法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不谈,女理发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情人?我推测,当时的法国,女理发师是不是一个灰色行业,以至于理发师这一职业与不检点的女人同类,要不是生活所迫,稍微有点财产的女人都不会选择做一个理发师。玛蒂尔德地位之卑微也可想而知了。因此她不敢想象一个出身中产的男人会向她求婚,她居然会在受尽了社会的冷眼之后,得到一个男人全部的爱,她对这份爱感激涕零;在极度感激与对美貌消逝的恐惧感里,玛蒂尔德选择在幸福的末尾主动死去。
因此在这个如诗歌般悠缓的艺术片里,阶级的残酷矛盾使这个美得令人沉醉的爱情包含了太多不平等,不平等到她的爱情是靠他的施舍,是靠一个阶级的对另一个阶级偶然的慈悲。在他们共度的十年时光里,他因为爱她对她百依百顺,她因为感激对他无所不从;他是她人生的上帝,出身卑微的她因为得到了十年的爱就可以满足地死去。无论用多少浪漫的词藻去粉饰这段爱情,它依然赤裸裸地宣布:婚姻中哪一方的阶级高,哪一方就把握主动权。
安托万是个什么样的人?电影里他总是听着异国情调的音乐,在生命美好的瞬间跳舞。音乐和舞蹈都是世间最浪漫的事,浪漫的他对们玛蒂尔德说:
“一天,我去买就买一张,必然会中奖;我带你到尼罗河畔,黎明我们到船头跳舞,从早到晚抱在一起,看着夕阳西下,消失在金字塔后面……”
这是何等浪漫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话啊,浪漫到似乎从未经历过沧桑。事实上,安托万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一直活在童年永远美好的梦里。婚礼上有一个镜头,哥哥把儿时的三角裤送他当结婚礼物,就隐喻了安托万的幼童人格。相对于底层玛蒂尔德的饱经沧桑,出身中产阶层的他感觉人生太美好了。
安托万有点像那些社会主义空想家,日子过的太幸福以至于天真地无视阶级、地位、财产。他从未理解过玛蒂尔德的辛酸也理解不了,一个永远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何理解一个十五岁就已经苍老的女人呢?《理发师的情人》说的明白点就是:一个吃穿不愁的中产阶级不顾阶级差异,娶了底层的服务人员为妻,靠着祖上的资产安闲度日;女理发师曾经爱过一个男人并被抛弃了,本以为从此孤独终老,没想到一个出身财产都高于她的男人提出来娶她,让她感激到不知所措。
法国是实验过巴黎公社的国家,对阶级差异的探讨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话题。不过法国人不像英国人狄更斯表现的那么直白,他们总是于生活细微处把阶级固化人类带来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部讨论阶级差异的佳作还有《阿黛尔的生活》,同样是标准的法国文艺电影。听了我推论后的《理发师的情人》,我并不想让你痛很社会,而是想让你明白,想拥有如歌对岁月,必须掌握生活的权利;这份权利就来自更高的经济水平和阶级地位,否则再纯洁的爱情也拯救不了你的卑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