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唯一的一首情词 司马光年轻时写的一首词

原本对于司马光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砸缸”的机智小孩和写《资治通鉴》的史学大家,直到看了《清平乐》,才发现原来司马光竟是如此迂腐酸臭,冥顽不灵的人。

他一直抓着徽柔公主和梁怀吉的私情不放,一次次逼迫宋仁宗处置梁怀吉,不仅是徽柔公主恨毒了他,就连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恨得他牙痒痒的。

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徽柔公主唱着一首词走上大殿,质问司马光是否也有过情爱?是否觉得爱恨嗔痴都是有罪的?人就该活着像个傀儡吗?

几句话怼的司马光哑口无言,令人拍手称快。

司马光唯一的一首情词 司马光年轻时写的一首词(1)

而徽柔公主所唱的这首词就是司马光年轻时所写的,道尽了爱而不得的痛苦,非过来人不能读懂。

《西江月》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虽然《清平乐》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有些杜撰的情节,但是在塑造司马光这个人物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历史上的司马光就是那种固守封建伦理道德,冥顽不灵的士大夫代表。

司马光唯一的一首情词 司马光年轻时写的一首词(2)

在宋朝遭受外敌侵略,国势衰微之时,他想的不是如何发展国力,而是一味地维护宗法伦理,一再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

虽然王安石改革确实有些激进,但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是司马光却是全盘否定,这一点连苏轼也看不下去。

更绝的是他曾将宋神宗时期军士们生命夺回的土地,无偿还给西夏,只为了抹杀王安石变法的功绩。

所以说司马光此人虽然在史学方面作出了贡献 ,但是他这个人确实不太讨喜。

他留下来的词作并不多,只有三首,都是写男女相思,这倒是有别于他的迂腐刻板。

这首《西江月》就是他的代表作,道尽了求不得的痛苦,非过来人不能读懂。

司马光唯一的一首情词 司马光年轻时写的一首词(3)

词的上半阕描绘了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营造了一种朦胧唯美的意境。

画着淡淡妆容的舞姬,随意将三千青丝挽成了一个松松的云髻。

她穿着青烟翠雾般的罗衣,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那曼妙的身姿忽而左,忽而右,像飞絮又像柳丝,飘忽不定。

短短短几句,一个洗尽铅华,舞姿曼妙的佳人便跃然纸上。

词人以飞絮和柳丝来比喻佳人的舞姿,一方面是为了突出佳人体态的轻盈,另一方面也是写佳人的捉摸不定,营造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意境,为后文词人的求不得埋下了伏笔。

司马光唯一的一首情词 司马光年轻时写的一首词(4)

词的下半阕主要描写的是词人的感受,笙歌散后,佳人离去,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开头两句“相见争个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将词人那种明知不能爱,却又不得不爱的心理描写得活灵活现。

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秋风词》中的“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既然无缘相守,那么又何必让我们相遇呢?

这两句说出了很多相爱却无法相守的有情人的心声,非过来人不能读懂。

司马光唯一的一首情词 司马光年轻时写的一首词(5)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最后词人以景作结,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个,意犹未尽的效果。

当笙歌散尽后,他的酒也醒了大半,却还依然沉浸在这场梦幻般的相遇中。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里,久久无法入睡,他披着寝衣站在庭院中,四周静悄悄的,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整个院子,一种淡淡的忧愁萦绕在他的心间。

南宋的沈义父曾言“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而司马光这首词便是如此,以景结情,说不尽的风流婉转。

司马光唯一的一首情词 司马光年轻时写的一首词(6)

全词来看,上阕写人,下阕抒情,语言清丽婉转,颇有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而不诽的意蕴。

尤其是“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写出很多人的心声,非过来人不能读懂。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