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天下和宗法制是什么(什么是家国体系)
自古至今,人们都有家国天下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家国天下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一体,就是天下,这就是古代历史的社会构架。
从夏朝开始,夏禹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启成为了实行世袭制度的第一人,领导权和领导人的职务,开始由一个家庭和一个家族的人世代继承。
自此之后,天下为公的概念不复存在,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领导权成为了统治权,在这样的制度内部,家国同源,家国同构,家国同体。
也就是说,国家的发展是由无数家庭的发展组合而成的,国与家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也是相同的,国君是君父,臣是臣子,官是父母官,兵是子弟兵,家国的发展开始走上同一条道路。
到了周王朝的时候,他们将这种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在他们统治的时代,家国一体即是天下的结构进行了蓬勃的发展。
那么,周王朝的人是如何发展这一体系的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创造了两种与之配套的制度,通过制度的运用来将这一体系良好地运行。这两种制度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封建制和宗法制。
先来说,宗法制,所谓“宗法制”,其实包括两个内容,也就是父家长制和嫡长子制,按照周王朝的制度,每个家庭都是要拥有一个核心的,这个核心大多数都是家庭当中父亲这个角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会年老也会去世。
那么,在此之后就需要有一个人代替父亲,去执行这个角色肩上的责任,而这个被选中的人的身份就是嫡长子,也就是父亲的正妻所生下的第一个孩子,由此代代相传就成就了血统,构建了家族。
这是小范围内的家庭发展,而如果推广到大范围的国家,就是说每一个国家都需要拥有一个君主作为核心,这个君主总揽整个国家团体内部的事务,拥有最为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而当这位君主退位之后,也需要有人去继承他的权利和义务,这个人同样也是嫡长子,所以,家族的宗法和国家的宗法是一样的。
在家族的理论上,最早的父家长就是“祖”,这位“祖”有一位唯一的法定继承人视为宗,宗有大宗也有小宗,所谓,大宗就是嫡传的体系,而小宗则是旁支的体系,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家族的人员会越来越庞大。
但无论家族发展有多么壮大,嫡系一脉是不会改变的,他们都是一脉相承,同理,一个王朝也是如此。
每一个王朝都只会拥有一个天子,而这个天子也只可能拥有唯一的法定继承人,同样的,他们也会有祖、有宗,一般来讲,创业的就是祖,因为他是这个王朝最开始的核心,而后来继承的则是宗。
比如说,后来的帝国时代,这个很多开国皇帝被称为祖,像是明成祖、清世祖、宋太祖,而后来的就被称为宗,比如说宋太宗等等。由此一来,家和国是同一种体系代代相传的,也就是为天下为家。
再来说,封建制,实际上,封建制和宗法制度一脉相传,所谓的封建制,实际上就是作用于国家的联盟的宗法制,因为宗法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作用于一个势力群体的,这个势力群体可以是一个大的部落,或者说一个大的诸侯国。
但到了周王朝的时候,天下并非是只有一个国家,而是由无数的大小诸侯组合而成,如此一来,每一个国家其实都在奉行宗法制,宗法制在不同国家上演的结构体系就是封建制。
封建制的具体做法也很简单,周王是天子,天是天下的核心,周王是天下的嫡长子,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天赐给他的,然后,他将这些土地在理论上和实际上,全部分分给自己的兄弟,让这些人成为诸侯。
如此一来,天子就是祖,诸侯就是宗,也就是说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同样的,诸侯也有分封,他们将国家的土地在理论上和事实上分分给自己的兄弟,然后,建立大夫这个阶层,也就是说,相对于国这个概念来讲,诸侯是祖,大夫是宗,以此类推。
如此,在每一个国家就都成了军统、血统、宗统的三合一,家庭和家族的组织模式也被相对的政治化,开始变得与国家的统治模式相同。
国家的统治模式,同样被家庭的统治模式影响,开始像一个家庭一样变得有温情,二者相互影响,最终同时同样发展,氏族制度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国家制度,血缘关系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得到了加强,所有人都成了天的子侄。
也就是说,从名义上来讲,所有人都拥有了同样的血统,虽然,这种说法看上去有些离谱,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却是颇具有人情味和富有欺骗性的统治阶层的统治模式,他们将全天下所有的人都定义为相同血统的人。
比如说,在帝国时代的官员就会被一再的叮嘱教导要爱民如子,虽然,从实际上来看,更多的时候是民众只能被任意践踏,但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政治制度却相当具有人性化,也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模式。
如果真的能达到这样的条件,社会也许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试想一下,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将其他的所有人看成是与自己有相同血脉关系的亲人,那么,利益冲突和纷争还会变多吗?大概就不会了,就像是春秋战国时代墨家的学说那样,兼爱天下,战争自然就少。
所以,周王朝就是借用这样的制度去维护自身的价格体系的,从一个家庭推广到一个国家,再从一个国家推广到整个天下,将天下万民都约束在了一个血脉框架当中,这样的发展形式绝对有好处。
比如说,有利于集中民族感情,实际上,华夏能够成为一个民族精神十分凝聚的民族是有一定原因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宗法制和封建制的推行就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就算是并非所有人都会拥有家国天下的概念,不是所有人都会将其他人看作是与自身有同样血脉联系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理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当民族真正地出现巨大危机的时候,这样的潜意识认知同样会发生作用,会支撑着一个民族团结奋进。
但这样的制度,同样也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因为一旦使用这样的治理方式,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很难推行法治,思考一下,大家是不是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家庭就不是讲理的地方?是啊,对自己的家里人讲什么道理呢,谈什么法律呢,这不是很见外吗?
即便要讲法,也只能是祖宗家法,像什么社会的法制者,更多时候是不复存在的,也就是说,相比于法制,道德和家族内部规定自成一个体系的形式要更加管用。
在西周时代,这种家庭制度很简单,无非就是慈孝友悌,这几个方面,所谓慈就是不容父亲废除嫡子,也就是说,作为长辈的父亲要仁慈怜爱,而孝也就是不允许嫡子越过父亲,友就是不允许兄弟相残,悌也就是不允许弟弟反叛兄长。
后来的帝国时代,这种家庭伦理制度也不复杂,无非就是三纲五常之类的,讲究的也不过是“忠孝”两个字。
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的帝国里,他们要求无论官位高低,如果遭遇父母之丧,就必须去官回乡,而且要在家守孝三年,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比如说,国家遭遇外敌入侵的时候才可以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其他的时候则是不允许有怠慢的。
也就是说,虽然后来帝国统一了所有的诸侯国,封建制度不复存在了,可是宗法制度却依旧存在。
不过无论如何,哪怕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拥有一定的弊端,但对于维持家国天下,这几个概念来讲,还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有了宗法才有了相对稳定发展的家庭,正是因为有了封建才有了相对稳定发展的诸侯国体系,既约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约束了诸侯国与诸侯国的关系,维持了天下的稳定,加强了当时君主的统治。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历史的推移,封建制度下的形式不再适用于历史潮流,统一成为了历史的大趋势,所以,封建制度必须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取代它的一定是大一统的帝国。
哪怕如此,大一统的帝国也不可能废除宗法,不可能像西方古代发展那样很大程度上摒弃人情而重视财力,而这也是华夏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一大特点,再加上华夏民族地大物博,更多的时候都是依靠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国家的繁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复杂,也必然会紧密。
所以,从古至今,相对于其他的文明,华夏文明都是相对统一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