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尊严向教师致敬(南航一教师连续三十年课前向学生鞠躬行礼)

龙虎网讯 (通讯员 郭小凡 付裕 杨姝菡 记者 陶禹歌)在大学课堂里,行上课礼已不多见,而在南航有这么一位教师,不仅三十年如一日坚守讲台,而且在他的课堂上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上课礼”,不同于简单的“同学们好”、“老师好”,而是老师课前向学生鞠躬行礼。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陈建平老师的课堂,见证了这样一幕:随着陈建平老师一声“上课”,教室里80余名同学集体起立,偌大的教室里并没有响起洪亮的“同学们好”、“老师好”,取而代之的是讲台上陈建平老师对同学们深鞠一躬,接着同学们落座,上课就这样开始了。短短十几秒的时间,将上课礼的简短、庄重、默契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道尊严向教师致敬(南航一教师连续三十年课前向学生鞠躬行礼)(1)

陈建平课前向学生行鞠躬礼

“要敬畏课堂,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教学”

1989年,陈建平老师成为了南航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形成了课前对学生鞠躬行上课礼的习惯,并将其视为一种规范,坚守了整整三十年,从未间断。三十年一晃而过,对于陈建平老师和他的学生来说,简单的鞠躬行礼并非止步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对于上课礼,陈老师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体现师生的相互尊重,同学起立,老师鞠躬,营造的是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温文尔雅的校园文化。二是善意提醒同学,让他们尽快进入上课的角色,将‘精、气、神’调整到最佳状态。三是敦促教师,要敬畏课堂,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教学。”陈老师又说,“我们说的立德树人、尊师重教,都不是空洞的理论,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仪式、过程和载体,让口号得到落实。”

师道尊严向教师致敬(南航一教师连续三十年课前向学生鞠躬行礼)(2)

课堂上的陈建平

在未成为陈老师的学生之前,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17级本科生吴笙箫坦言,他从未听说过教师对学生鞠躬行礼,如今亲身体验过多次后,他开始慢慢理解了这一形式的深层含义:“这是一位慈父般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一下子拉近了他和我们同学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心灵受到触动和感染,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不认真学习他的课程。”

陈建平老师对“上课礼”的坚守不仅感动了台下的每一位学子,还感动了周围的其他老师。基础力学与测试系主任、陈老师的同事唐静静便是其中一位,她对陈老师三十年的坚守充满敬意,她说,这样的形式在现代教学中必须要有,仪式感是教育乃至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呢?”

“爱生如子 才会真正做好诲人不倦”

大学毕业之后,陈建平没有能够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但高校教师一直是他的向往与追求,于是在机关单位工作了四年之后,陈建平毅然决定考研,如愿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南航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在30年的从教经历中,陈建平先后受到了中国科学院陶宝祺院士、国家教学名师范钦珊教授等前辈的指导和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育人理念。

“作为一名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既要教书,即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即立德树人,这就是我对课程思政的理解。”陈建平老师如是说。

在最近的课堂上,陈建平老师就以埃塞俄比亚航空坠机一事为例,提醒同学们治学要严谨,做事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这一点对于将来从事航空航天事业的同学们来说尤为重要,“即使是飞机上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出了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陈建平老师在指导研究生时也是这样。他的得意门生李瑞敏对此深有感触,李瑞敏在回忆起读研期间,陈老师指导、修改自己论文的情景时说道,陈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我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和对学术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为有这样的导师感到幸运和骄傲。

关于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既教好书,又育好人,陈建平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年轻的老师,如果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而到了我这个年龄,如果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诲人不倦的境界。”

在同学眼里,陈建平是一位治学严谨、育人严格的好老师,在周围老师眼中,陈建平是一位宽容大度、热心助人的好同事。对待周围共同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的老师们,陈建平如同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首届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获得者、陈老师的同事刘荣梅老师记得,在参加全国讲课竞赛的过程中,陈建平老师给予她很多方面的指点和帮助,多次和她讨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耐心细致、认真严谨,使她不仅获得了全国的特等奖,而且教学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

教好书,育好人,带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陈建平老师不仅先后收获了“全国优秀力学教师”、“校教学名师”等荣誉,还从学识、道德、态度、责任心等多个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使得他们在自己的事业上和工作中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坚守三十载 不断创新 诠释教无止境

桃李满天下的背后,是陈建平三十载默默辛勤耕耘。作为教育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委员,陈建平充分认识到,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要素,课程是大学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课程教学的要求,陈建平老师和同事们不断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入了许多生动、形象、典型的案例,从加拿大的魁北克大桥到美国的塔科马海峡大桥、从1998年东航客机成功迫降到最近的两起波音737-MAX8客机坠毁、从走钢索平衡杆的力学原理到套圈魔术中的力学等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的工程素质、责任意识。

“我的《理论力学》课程,就是从一个套圈魔术开始,最后再回到这个魔术结课的。这是一个持续大约0.2秒、看似不可能却实实在在发生了的力学现象,包含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八个知识大点,若干个知识小点。到了结课的时候,我再揭秘这个魔术包含的力学概念和力学原理,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陈建平老师的影响,周围的老师们都养成了平时注意收集教学素材的习惯,刘荣梅老师在看到电视综艺节目里穿插有此魔术时,立即找到该视频并与大家共享。

“教无止境,教学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陈建平老师经常这样说。

如今,陈建平已经过了天命之年,但他躬耕不辍,对教学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在课上,一次又一次地向台下的学生行礼鞠躬,尽管台下坐着的学生的面孔早已换了又换。“我已经老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将会登上庄严神圣的讲台,希望青年教师能够将上课礼这样的仪式传承下去。”

立德树人,这是陈建平老师从教几十年的初心,至今念念不忘。他认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要真正做到立德树人,首先应当回归课程,回归课堂,上好每一节课。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良心是潜心教书育人,干好天职事,做好良心活,应当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