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NK细胞基础生物学)

撰文:挑食的免疫喵

NK细胞全称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具有细胞毒性和免疫调节双重功能。NK细胞源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通过识别自体MHC I分子的训练后获得区分“敌我”的能力。

nk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NK细胞基础生物学)(1)

1 NK细胞的基础生物学

NK细胞来源于CD34 共淋巴祖细胞。据估计,NK细胞的半衰期大约为7~10天,它占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也存在于脾脏、肝脏、肺、骨髓和淋巴结中,它们通过与DC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发挥关键的免疫调节功能。NK细胞是第一组固有淋巴样细胞的典型成员,聚集在一起,以获得分泌IFN-γ的能力。终末分化的NK细胞缺乏B淋巴细胞(CD19-)和T淋巴细胞(CD3-)的表型标记,CD56是NK细胞特征的标志。

通常,它们被区别出来从其大小,以及含有穿孔素和颗粒酶的细胞质颗粒,这是NK细胞杀伤活性的重要效应。

NK细胞根据CD56的表达水平被进一步区分:dim和bright。CD56dim是一种完全成熟的NK细胞,占外周血NK细胞的90%,主要起介导细胞毒性的作用;另一方面,CD56 Bright是一种不成熟的细胞因子产生的细胞。NK细胞缺乏基因重排抗原受体,但仍能识别和直接裂解异常细胞,无需事先致敏。这是通过在NK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组成熟而独特的受体来实现的,这些受体通过与被感染和恶变的细胞上的配体相互作用而激活。虽然配体仍未完全表征,但NK细胞受体的分类依据其作用:激活、抑制和混合功能。它们还表达细胞因子受体,包括IL-2R、IL-4R、IL-10R、IL-12R、IL-15R、IL-18R和IL-21R等,以及TGFβR。

下图概述了NK细胞活动的主要受体。

nk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NK细胞基础生物学)(2)

激活受体,包括天然细胞毒性受体,由NKp30、44和46组成。NKp30识别带B7-H6肿瘤抗原,NKp44结合病毒血凝素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以及其他肿瘤相关配体。NKp 46抑制小鼠转移瘤生长。Fcγ-RIIIa(CD16)是另一种激活受体,可触发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

抑制性受体,包括CD161、CLRG1、PD1、TIM3、LAG 3、CD96和TIGIT。具有混合功能的NK细胞受体包括KTR(杀伤细胞Ig样受体)和NKG2受体:KIR2DS、KIR2B4和KIR3DS与其他具有抑制作用的KIR不同。

同样,NKG2A受体抑制NK活性,而NKG2D信号传导激活信号,通过与肿瘤细胞上选择性表达的特定应激诱导配体(MICA、MICB和病毒UL16结合蛋白)结合,启动细胞毒活性。

2 NK细胞抗肿瘤活性

NK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天然的杀伤作用,也是IFN-γ、TNF-α、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主要来源。这些细胞因子参与其他淋巴细胞的招募和功能,例如增强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以及与DC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调节交叉调节网络。

NK细胞一旦遇到肿瘤细胞,就会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分别穿透细胞质膜并触发细胞凋亡。这些细胞被NK细胞认为是“非自我”,因为它们的MHC-I的减少/缺乏,而MHC-I在身体几乎每一个健康细胞上都有表达。这种选择性攻击可以通过一种创造的“耐受性”过程来实现,即成熟的 NK 细胞识别正常细胞的MHC-I,并触发一个抑制信号(通过免疫受体酪氨酸基抑制基)来阻止对这些‘自我’细胞的酪氨酸激活信号。

当 NK 细胞遇到减少/缺乏MHC-I的异常细胞时,抑制受体不被激活,激活信号未被抑制,从而引发裂解攻击。建立“自我”耐受性的原因是“NK许可”过程,即在NK细胞功能发育过程中,NK细胞上的抑制受体与其同源的MHCⅠ类配体配对,从而赋予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在耐受过程之外,抑制受体不仅对抗激活受体,而且通过自身识别抑制受体的发育,参与对成熟NK细胞识别自我的“教育”:在NK细胞成熟过程中,NK细胞随机表达个体抑制性KIR基因,直到有一种不同的抑制受体组合识别出MHC-I 信号。

另一种针对肿瘤细胞的方法是通过CD16受体(FCγRIIIA)在NK细胞上表达。活化后,NK细胞能有效地识别与肿瘤细胞结合的IgG抗体的Fc部分,并通过ADCC溶解结合抗体的细胞。

3 NK细胞: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桥梁

在细胞毒性反应的同时,NK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进一步吸引其他NK细胞、DC细胞和各种T 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通过NK细胞FASL与肿瘤细胞Fas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坏死,从而诱导靶细胞凋亡。其他趋化因子(如CCl 3、CCl4、CCl5和CCl10)通过化学梯度将免疫效应细胞定向到肿瘤部位,而其他如IL-10和IL-6则在产生部位增强免疫活性。例如,通过释放CCL 5、XCL 1和XCL 2,NK细胞促进DC细胞进入实体肿瘤。

同样地,淋巴结中NK细胞的激活促进了IFN-γ的释放,通过吸收额外的免疫效应细胞,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巨噬细胞和DC细胞),诱导促炎性肿瘤微环境,最终驱动TH1免疫反应,动员T细胞进入淋巴结,并从CD8 T细胞分化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最后,NK细胞通过攻击未成熟的DC细胞和保留成熟的DC细胞,以保证免疫应答的质量。

4 与NK细胞相关的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NK细胞与MHC-I分子之间的关键相互作用是防止自身免疫破坏的重要机制,也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导致NK细胞失能的关键机制。对不同肿瘤类型的多项研究表明,当肿瘤内NKG2D激活的NK细胞相对于外周血中的比例较高时,对转移有积极的预后价值和风险预测。

肿瘤细胞逃避NK细胞免疫监视的一种方法是,将NK细胞与KIR受体结合后识别为自身的MHCⅠ类分子表达。其他的肿瘤逃逸方式也被描述,包括通过PD-1与PD-L1的相互作用来抑制免疫反应,类似于T细胞抑制。

NK2GD配体、MICA和MICB从肿瘤细胞表面脱落是肿瘤逃逸的另一个主要机制,同样,肿瘤细胞通过产生TGF-β和Kynurenine而进化出下调NK细胞NKG2D表达,也是一种策略。正是由于我们对这些逃逸机制的具体理解,我们才制定了以NK细胞为基础的治疗策略。

5 肿瘤微环境和NK细胞抗肿瘤活性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在肿瘤细胞逃避 NK 细胞免疫监视中起着重要作用。TME是一种破坏正常血液供应和血管生成的环境,并通过基质、代谢和免疫抑制等机制的激活而诱导低氧环境。这种低氧环境破坏了NK 细胞的多种功能,为肿瘤的扩张、生长和转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微环境可通过肿瘤源因子、自噬调节杀伤、调节癌细胞代谢和肿瘤衍生小泡,导致NK 细胞功能受损。

低氧是产生免疫抑制性TME的关键因素之一。低氧肿瘤细胞通过抑制NKG2D激活受体的表达和产生TGF-β而产生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通过抑制NKG2D激活受体的表达和分泌而产生细胞因子,包括Treg细胞的上调。通过产生HIF1-α,MDSCs分化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现出M2反应,并从癌细胞中切割Fas配体,导致NK细胞和CTL细胞功能受损。

除了创造一个免疫抑制环境外,低氧还会破坏 NK 细胞的功能和细胞毒性,增加 TME 中的乳酸和腺苷。乳酸通过破坏 NK 细胞功能pH值和腺苷升高导致抑制 IL-2 刺激的 NK 细胞释放TNF-α ,并抑制NK 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功能。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在抑制 NK 细胞激活方面特别重要,如上所述。

然而,NK 细胞在实体肿瘤中的疗效的一个挑战是与其肿瘤部位趋性有关。趋化因子梯度的解除是阻止 NK细胞趋性到实体肿瘤部位的主要机制。

另一个挑战是适当的归巢和肿瘤浸润与不良的病理性血管生成有关,血管生成是一个实质性的屏障适当的 NK 细胞传递和细胞向肿瘤部位的外渗,并介导免疫抑制。

6 NK细胞和肿瘤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肿瘤中能够通过不对称细胞分裂自我更新的少数细胞群,是肿瘤细胞异质性的基础。

一般来说,CSCs缺乏统一的表面标记。然而,正是由于缺乏/下调MHC-I的表达,引起了研究者关于NK细胞在针对CSCs方面治疗的兴趣。这一观点在结直肠癌和胶质母细胞瘤得到证实,在接受化疗的患者检测到CSCs的富集,随后NK细胞有效地靶向CSCs。

NK 细胞的另一种非细胞毒性作用最近被描述为“分裂无力”,NK 细胞与 TME中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导致非能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而是分泌细胞因子,从而促进 CSCs 的分化,使它们对标准更加敏感。CSCs 对肿瘤增殖、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性他们对标准细胞毒性治疗的耐药性,靶向 CSCs 已成为肿瘤学的一个兴趣领域,为发展新的治疗方式开辟新的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Lopez-Soto A,. Cancer Cell 32(2), 135–154 (2017).

Fang M, J.Exp. Med. 207(11), 2369–2381 (2010).

Fauriat C,. Blood 115(11), 2167–2176 (2010).

Khalil Choucair,Future Oncol. (2019)

Kim S, Poursine-Laurent J, Nature 436(7051), 709–713 (2005).

Brodin P, . Blood 113(11), 2434–2441 (2009).

Kim S, Proc. NatlAcad. Sci. USA 105(8), 3053–3058 (2008).

Raulet DH, Nat. Rev. Immunol. 6(7), 520–531 (2006).

nk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NK细胞基础生物学)(3)

乘干细胞之东风——火爆“外泌体”的崛起

— END —

nk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NK细胞基础生物学)(4)

- 科普 情怀 责任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