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平凡的人致敬(守护平凡)

《满川田纪事: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读后感,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向平凡的人致敬?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向平凡的人致敬(守护平凡)

向平凡的人致敬

《满川田纪事: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读后感

二十世纪后二十年至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的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的裂变时期。《满川田纪事: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的作者以其家乡——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下辖的一个一千多的人口的山村满川田为典型,做一个内陆乡村四十年社会变迁的全景描述。

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我从文学、生活的角度作一个图书报告,谈一谈自己浅显的感受和见解。

汪东莲有近二十年的中央媒体工作经验,他所写的《满川田纪事: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把农民的真实状况反应出来,启发"我们从何处来、身在何处、往何处去",一些深刻的"三农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更把亿万农民的心声写了出来。在这四十年里,农民由贫困到小康,生活水平上升了一个层次,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农民对婚姻市场、无人值守的房子、进城之路、留守农村缺无心向农、生产生活的困难等问题而烦恼着。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的农耕生活或许对于今天的农民也有影响。我曾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其中有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各族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个部分,费孝通的观点精辟深刻,很好的总结了乡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特性,很有理论性。《满川田纪事: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中的故事和费孝通的观点结合,使我更加与农村情况、农民生活、农民悲喜产生共情。在我们的黄土高原的农村里、我们身边的农村里的故事无不体现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以及汪东莲书中的写照。就拿自己身边的农村来说,村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久之前的农民大多以耕地务农为生,每家种着庄稼,丰收后去卖。但是随着时间慢慢的过去,许多农村中的中年青年搁弃土地,去城市发展,村里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那些中青年人面对上有老、下有小或者娶妻的难题走向城市,他们认为在城市里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每当走在农村,看到生活在良田与白云之间的农民,看到他们辛勤耕耘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蔬菜,看到他们任劳任怨的身影,不能不让人感慨和敬佩。勤劳而伟大的农民,有了他们的劳动果实,我们才得以生存。在爱惜粮食的同时,我们应该赞美农民、关爱农民。

这本书不得不让我联想到《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他6岁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姐姐一家尚能够勉强度日。而弟弟孙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闯世事”,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后方就平安无事。他出生在一个黄土高原双水村贫苦的农民家庭,就像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孙少安的家庭光景“烂包。他家里有半瘫在床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妹,一家人都靠父亲和姐姐的劳动苦苦支撑着。年少的孙少安以果敢坚毅,他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段旅程。他成为了最年轻的生产队长。除了肩负着家庭中儿子、兄长的责任,也肩负起了队长的责任,他带领大家一起拼命,拼命多打粮食,拼命摆脱贫困,拼命让日子过的好起来。由于他的善良和太为别人着想,他从来不敢正视与润叶的感情。这段还没有结果的感情,使得田润叶的父亲,双水村的大队支书田福堂对他产生误会,阻碍他的工作,甚至打击他,使他站上了批斗台。孙少安最尊敬的人一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的改革道路与当时的大环境不相符,得不到政治上的竞争对手的支持,润叶为了给二爸分担忧愁,不得不强迫自己跟李登云的儿子李向前的婚姻。这就使得孙少安为了要撑住这个家和生产队而不得不放弃和润叶的感情。为了润叶不再对自己有任何幻想,他唯有结婚。或许上苍眷顾,他找到一位不要彩礼的妻子贺秀莲。婚后的孙少安责任更加重。他要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苦难的生活早已练就了孙少安刚毅的性格。他敢于冒险,即使失败了也有勇气重新面对生活。他不屈服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他的梦想,是带着全村富起来。砖窑成功了,他成了这个村里第一个富起来的人,他没有自己一个人富起来,而是带动全村,共同致富。一位“二把刀师傅烧坏了砖窑,使原本就脆弱的砖厂倒闭了。这场灾难是毁灭性的,从天上摔倒地下,没人再信他孙少安。失败以后,少安想过出去,离开这里。可是他也知道,只有自己留在这里,孙少安在这里,家就在。给在外的弟弟少平、妹妹兰香,留有一个家,也让那些眼看着他的社员们,让他们看着自己怎么还欠下的债。少安大胆地重新办起让四周人刮目相看的砖厂,当日子再次出现了转机的时候,他的妻子秀莲却得了癌症。

孙少安的形象浓缩了中国千千的农民形象。他们有这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病痛的折磨、生活的挫折,他们一生沧桑,但他们坚持下去。

汪冬莲就此指出,“整个社会在这40年中发生的嬗变,超过以往5000年”。钱穆曾经指出,“中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安放在乡村,并不安放在都市”。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活水源头正是农村。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特别是当中国经济汇入到世界经济大江大海后,各种“化学反应”结果必然波及方方面面,包托像满川田这样原本僻静的山村。农民的心理生活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从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文学中乡土小说显然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当“西方文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逐渐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而且在总的方面影响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方向”的时候,它势必造成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世界观的斗争和价值观的复杂矛盾。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认同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又注定了他们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价值选择。当这种文化矛盾已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必然地会在小说创作中表现这一母题。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近现代的作品《日月流年》一个所有人都不能活过四十岁的三姓村。《受活》一个所有人都是残疾人的村庄。《耧耙山脉》、《丁庄梦》描写农民的苦难与坚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描写农民在现代社会的挣扎 《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 描写农村传统经济,《江村经济》《乡土中国》描写乡村的特点,《平凡的世界》描写农民的生活……许多许多的文学作品反映农民,关照农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一代代农民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党的领导下,已实现了全面脱贫。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农民面对的各种难题,社会应该关爱他们、帮助他们。现在的政策是非常的好,中国农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过上幸福美好向往的生活。我们应该深入一线,下乡采风,创作出反映农民生活的好作品。

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追求,平凡的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