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戏曲的产生(安庆戏曲史溯源之一一)

"戏曲声腔的来龙去脉,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史料记载有真有假,有以流当源者,有以源当流者,有望文生义者,有牵强附会者,也有推测想见者这给后世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古老的可靠的当时当地的曲谱,这是无法弥补的莫大的历史遗憾如果有一份注明年代的,最原始的,绝对可靠的宜黄调曲谱,那么一切关于二黄腔来源的分歧,必然迎刃而解但,这只是空想…“,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宜黄戏曲的产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宜黄戏曲的产生(安庆戏曲史溯源之一一)

宜黄戏曲的产生

"戏曲声腔的来龙去脉,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史料记载有真有假,有以流当源者,有以源当流者,有望文生义者,有牵强附会者,也有推测想见者。这给后世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古老的可靠的当时当地的曲谱,这是无法弥补的莫大的历史遗憾。如果有一份注明年代的,最原始的,绝对可靠的宜黄调曲谱,那么一切关于二黄腔来源的分歧,必然迎刃而解。但,这只是空想…“。

(流沙《清代楚调及汉剧的皮黄调》)

宜黄调和二黄调的来龙去脉,似乎已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最大的悬案,本文重点是对"宜黄调“的历史来源进行考证。

关于"宜黄调"的起源,因为没有确定的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再加上历来存在着各种讹误的文字传说和猜测,这就使得这部分历史更加复杂化。但毕竟宜黄调和二黄调属于中国戏曲上影响巨大的戏曲唱腔,因此,关于“宜黄调“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还是比较丰富,关键是如何从这些纷乱的历史文献资料中理出个头绪,这是解决"宜黄调","二黄调'起源问题的惟一出路。

安庆"宜城黄梅调“,也就是`宜黄调“,在历史文献史料中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是嘉庆时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中。

在嘉庆三年(1798年)和嘉庆四年,清政府连续发布:禁演花部诸腔的禁令,在嘉庆三年的禁令中,直接指明"起自秦皖,而各处辗转流传的乱弹,梆子,秦腔,弦索等戏,不可不严行禁止,嗣后除昆(曲),弋(阳)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演唱,所有京城地方,着交和珅严行饬禁;并着传谕江苏,安徽巡抚,两淮盐政,一体严行查禁“。(见苏州《老郎庙碑记》)

当时禁令一出,徽戏班的演出,虽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由于徽班是诸腔俱备的综合戏班,为应付局面,徽班只不过不演唱在禁之声腔曲目而已。

清政府扼杀"起自秦,皖"的秦腔,徽调二黄等声腔剧种的目的是扶植,挽救昆曲,弋阳腔的意图,所以禁止花部诸腔的演唱。在徽剧花部诸腔中的乱弹二黄调被禁止演唱后不久,徽班的演员就设法将其改头换面,将二黄之旋律加以变化。这种改头换面的二黄调,最初还是不敢单独演出,而是插在昆曲,弋阳腔剧目之中演唱,曲调名称也不再称"二黄“,而是恢复了以前的原曲调名称:称为"宜黄调"。北京剧坛又出现徽调与秦腔竞奏的局面。

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形:"近日有秦腔,宜黄腔,乱弹诸曲名,其词淫亵,猥鄙,皆街谈巷议之语,易入市人之耳,又其音靡靡可听,有时可以节忧,故趋附日众,虽屡经明旨禁之,而其调终不能止,亦一时习尚然也"。

这段最早出现的关于安庆徽班声腔"宜黄腔“的官方记载,并没有引起戏剧史学界,学术界的重视和深入探讨。

此外,在1934年出版发行的《剧学月刊》第三卷第八期发表有一篇:杜颖陶《二黄来源考》,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作者"在枕月居士的《金陵忆旧集》里见到记载明末清初之时,宜黄腔曾称雄于江浙一带的文字,因为一种特别的关系,不便把原文征引出来。又把《新旧门神》和嘉道时所抄徽调二黄工尺谱去仔细对照,彼此之间,居然竞十九相同。于是便大胆的下了一个断语:`二黄‘本名`宜黄‘。"

1951年《新戏曲》2卷6期发表有程砚秋,杜颖陶论文《秦腔源流质疑》:

"据闻当弋阳腔最盛的时期,除去昆腔之外,一共拥有十三派腔调,而以九种板式综错运用之,称曰`九板十三腔`;此外,还有几十种的杂调。十三派腔调之中,更比较重要的有六种:一、弋阳腔(又称高腔);二、安庆梆子腔;三、四平腔;四、宜黄腔(即二黄调);五、襄阳腔(即西皮腔);六、秦腔。这些都是常用的,其余的腔调,只是偶然相见了"。

《戏曲艺术》发表的流沙《清代楚调及汉剧的皮黄腔》:

"既然宜黄腔源自西秦之说缺乏根据,难以成立,那么西皮与二黄同源同种之论自然也就更不能成立"。

安庆地处长江沿岸,交通畅达,商业繁荣,明,清之际一度成为长江沿岸政治,经济中心之一。相应安庆的戏曲文化活动也极为繁盛,这时昆曲,弋阳腔,秦腔都开始云集安庆,在当地阮氏家族的影响及带领下,明末清初安庆相继形成了“吹腔“,(枞阳腔或称石牌腔)"高拨子"(岳西高腔,安庆梆子腔)"宜黄调"三大地方声腔,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出影响巨大的"二黄调"。

明末,阮自华家族在安庆怀宁县石牌附近黄梅山建起石濑阁,黄梅溪阁等建筑,先后在此组成两支声伎家班,培养了大量戏曲演唱艺人,一支声伎班由阮大铖带往南京,一支留在安庆黄梅山,这两支声伎班日后发展成为京剧南北两派。

如果追溯到安庆最早走出去的徽班,那就是阮大铖从安庆黄梅山石濑阁带走的声伎家班。这支声伎班后来脱离阮氏家族,发展成为闻名于世的三庆班。也就开始了从宜黄调到二黄调的演进,这有据可考,有确切历史文献史料记载,能清晰了解它各个历史时期演进的轨迹,并能得到前后印证。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此年(崇祯二年)三月,崇祯帝诏刑部审定逆党名单,帝亲自裁定。除魏忠贤,客氏依谋反大逆律磔死外,其余以六等定罪,其中第五等名曰“交结近侍又次等"。第五等包括阮大铖等128人,俱"坐徒三年,赎为民“。

民国《皖志列传稿》中阮大铖传记载:"明年定逆案,列名四等,(按,应是五等)论徒,赎为民,流寓南京,治亭榭,蓄声伎自娱"。

自此年起,阮大铖深居简出,居家观看声伎家班演唱戏曲,其政治投机生涯暂告一段落,但其行迹并未收敛。

阮大铖是明末著名的奸臣,人品低劣,当时及后世皆受人贬斥。但其文才卓异,词曲为明朝一大家,这是后世评论家所肯定的。

吴梅评说:"圆海诸作,自以《燕子笺》最为曲折,《牟尼合》最为藻丽。……自来大奸慝必有文才,严介溪之诗,阮圆海之曲,不以人废言,可谓三百年一作手矣"。(《中国戏曲概论》吳梅)

阮大铖女儿阮丽珍也是戏曲作家,《安徽才媛纪略》纪云:丽珍善作曲,世传阮大铖《燕子笺》即是她草创,经其父修正而成'。她自己撰作的传奇有《梦虎缘》,《鸾帕血》二种,巳佚。

关于阮氏声伎家班,《皖优谱》中有记载"皖上(原注:即今安庆之别名)阮氏之家伎,于天启,崇祯时名满江南。阮氏既精于音律,雅擅词曲,所撰燕子笺,春灯谜等传奇。其科于排场,无不紧凑。流传至今,搬演不辍,陈其年于冒巢民五十寿序中谓:'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此又可徵皖上菊部声伎,于晚明之际,已极盛"。

明末清初是阮大铖政治投机时期,也是四处逃亡时期,到了清初顺治三年,阮大铖降清后,"游山时自触石而死"。

明末清初阮氏声伎班开始脱离阮氏家族,戏班自己外出演唱,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三庆班。当时阮氏因降清已成为大奸臣,阮氏声伎班闭口不提与阮氏的关系,声称自己演唱的曲调为"宜黄调",也就是来自于宜城黄梅山的曲调。这与枕月居士《金陵忆旧集》中的记载"明末清初之时,宜黄调曾称雄于江浙一带"的文字记载完全吻合,而当时安庆在江浙一带演唱的戏班仅有阮氏声伎班。《皖优谱》也记载"皖上阮氏之家伎,于天启,崇祯时名满江南"。这些史料记载都证明:宜黄调产生时间最早在明末清初,是阮氏声伎班,也就是后来的徽班三庆班原唱。

《鞠部拾遗》说:"所谓四大徽班,非四家尽属徽人,和春之为扬州班;春台之为湖北班;四喜之为苏州班;仅有三庆之为徽班“。之所以统称为徽班,是因为班社的主要阵容和组织者大都为安庆人。如来自湖北的春台班,进京时戏班主要演员中安庆人就占有十多人,也就是以安庆人为主要阵容。唯一出自安庆的三庆班最早就是阮大铖的声伎班,也是"宜黄调“的起始演唱者。阮大铖死后,戏班就完全脱离阮氏家族,取名为三庆班,他们先后在南京,杭州,扬州等地演唱"宜黄调"。

“宜黄调"在江浙一带称雄后,各地徽班开始增多,其演唱的曲调都称为"宜黄调"。这时,来自安庆的徽班已成为三庆班,演唱者已是第二代艺人,他们就将自己演唱的曲调改称为"二黄调",意为第二代成熟宜黄调。三庆班的班主高朗亭被誉为"二黄之耆宿"。(《日下看花记》)

三庆班进入扬州时,他们已将自己演唱的曲调改称为“二黄调"。这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记载:"后句容有以'梆子腔`来者;安庆有以"二黄调"来者;弋阳有以'高腔`来者;湖广有以'罗罗腔'来者“。(《扬州画舫录》李斗1795年)

三庆班是最早演唱"宜黄调"和"二黄调"者。也是最早进入北京的徽班。《都门竹枝词》云:"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厘,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今乃省'徽'字样,称三庆班"。

四大徽班进京后,在嘉庆三年遭清政府禁止演唱"二黄调“,为应付政府的禁令,三庆班的演员对二黄调的唱腔曲调进行一些改变,同时恢复二黄调最早的声腔名称"宜黄调“。

在四大徽班中仅有三庆班是来自安庆宜城黄梅山,其它三支徽班都是后来在各地成立的以安庆人为主的徽班-,他们对宜黄调,二黄调的来历及历史演变情况并不知情。三庆班最早是来自宜城黄梅山阮氏声伎家班,后脱离阮氏家族时,他们最早对外声称自己演唱的曲调为"宜黄调"。即来自宜城黄梅山曲调。后来演唱"宜黄调"的徽班增多,同时可能他们已知道江西有宜黄县,也有宜黄戏。在这种情况下,徽班第二代演唱艺人就将"宜黄调“改名为"二黄调“,意为第二代成熟宜黄调。在嘉庆四年以后,为应付朝廷禁令,他们又将自己演唱的曲调恢复原始的名称:"宜黄调"。这在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中有记载:"近日有秦腔,宜黄调,乱弹诸曲名……其调终不能止,亦一时习尚然也"。

这些历史文献史料记载都能前后相互印证,完全吻合。它足以证明:"宜黄调"最早起源于阮氏声伎班唱出,后来戏班取名为三庆班,是他们改名为"二黄调"。

三庆班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留有极其辉煌的一页,史书有记载:"三庆班至道光年间逐渐集花,雅两部之精粹,其唱腔也能兼取昆腔及梆子腔之长处,发展成为以二黄和西皮为基调的皮黄剧,即早期的京剧。在四大徽班中,只有三庆班最后创造出京剧。因此,论及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要追溯到四大徽班,尤其是其中的三庆班“。(《中国戏曲通鉴》王永宽主编)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