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1)

我们究竟想要从生活当中去得到什么?也许每个人有不同的回答。一份好的工作、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位关爱我的配偶。但这些仅仅是生活当中的某一部分。它并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当我们从整体意义上去思考生活能够给予我们什么时候时,我们或许就进入了哲学的思考。

我们拥有时间的尺度。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去寻找我们的目的所在。在年少时我们希望长大。在我们青年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在我们中年的时候,希望能够家庭美满,父母健康。当我们老年的时候,我们又想能够安详愉快的惬意下去。每一个时间段都给我们不同的人生目的,但我们是否停下来思考过超越这些之上的那个最终极的目标?

这也正是哲学之所以重要的地方。因为没有哲学的话,生活就有误入歧途的危险——就是说尽管在你活着时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享受过各种各样的乐趣,但当你回望过去时,你却发现自己浪费了唯一的一次生活的机会。生活不能挥霍,不要沉迷于生活中各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下面这10部电影或许可以给你适当的启示。

1.《苏格拉底》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2)

剧情介绍:影片基本还原了《The Apology(苏格拉底自辩篇)》和《Crito(克里托篇)》。剧的后半段,苏格拉底和雷托辩论的那场戏是原文的删减版,基本涵盖了自辩篇的重要思想。

一. 反驳“腐蚀青年人的思想”的罪名二.反驳“无神论者”罪名以及关于“他最有智慧”和对于死亡的看法。可是在判决死刑后,与帮助其逃狱的好友克利托的对话却少了一大截,不过影片到了结尾,更多应该渲染苏格拉底的死前氛围,而不是以高谈阔论来破坏悲剧气氛。

经典影评:苏格拉底的审判,和辩论内容同样重要的是这个片子说明了:不存在一个尼采式的古希腊,也不存在一个文化避风港的古希腊,而只有一个穷困潦倒、状若农村街市、人人衣衫褴褛的古希腊,这种切近性是罗西里尼新现实主义的精髓,而电影则强化了这种切近性,在这种切近性中:状若乡野村夫的苏格拉底越接近于神。

2.《伊曼努尔·康德最后的日子》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3)

剧情介绍:本片改编自德昆西写于1850年代的散文(《康德晚年及其他散文》),展现了康德去世前最后几年的生活。电影聚焦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那怪异的、强迫性的生活习惯,较少涉及他的哲学思想。全片最戏剧性的情节是,服侍了康德三十年的仆人突然决定离开。

经典影评:想起大二读《纯批》时做的一个梦:我在康德住的那栋阁楼的地下室里,与他共进下午餐,足足吃了两个钟头。在我们怎么去生活与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之间还站着一个人,——以一种不安而宁静的方式,这个人将必然这么去生活、这么去看待这个世界。

3.《卡夫卡》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4)

剧情介绍:卡夫卡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大师,本片以他为男主角,但并非一部严肃的传记片,只是以他年轻时的一段离奇遭遇,带出了一部相当别致政治惊险片。当时,卡夫卡是保险公司的一名小职员,虽已因出版《蜕变》一书而获得好评,却仍孤僻内向不跟同事来往。一天,唯一跟他来往密切的同事离奇落水死亡,其未婚妻无法接受警方是自杀的说法,乃找卡夫卡帮忙追查真相。由于他们两人都是无政府主义革命分子,该组织乃要求卡夫卡也加入组织,并帮忙撰写传单,卡夫卡拒绝所求,被卷入漩涡的中心,令他发现了可怕的真相。以《性、谎言、录影带》崛起的导演史蒂文.索达伯格将气氛拍得相当紧凑迷离,男主角杰瑞米.艾恩斯亦表演出色,将一个妄想狂的内心世界巧妙地呈现。

经典影评:导演似乎并无意模糊影片故事的真实与虚构,否则结尾应该会在色彩等方面做些改变。然而影片将卡夫卡的生平故事与他所写的几本小说内容融合,真实与文学的交汇,并让卡夫卡不同的小说同时置于同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里,可以说是非常有趣了。卡夫卡的隐喻、暗示、荒谬和小说中的情节都出现了,但却因为表现过多显得有些杂乱。不过,黑白与彩色的处理深得我心。而且,卡夫卡的布拉格正是如此的晦暗阴沉。亲爱的父亲,我现在不能否认,我是我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尽管我们不同。

4.《汉娜·阿伦特》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5)

剧情介绍: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疾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

经典影评:勇气从何而来?汉娜·阿伦特说,思考可以带来力量。当然,思考也会带来勇气。深入而独立的思考,必然会让我们坚信正义,坚信人类普遍的价值,坚信人类的良知终将战胜邪恶,自然就会有了反抗的勇气。只有放弃思考的民族,才是最可悲的

5.《黑客帝国》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6)

剧情介绍:不久的将来,网络黑客尼奥(基奴李维斯 饰)对这个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他结识了黑客崔妮蒂(凯莉·安·摩丝 饰),并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 饰)。墨菲斯告诉他,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一个名叫“母体”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而尼奥就是能够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可是,救赎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到底哪里才是真实的世界?如何才能打败那些超人一样的特勤?尼奥是不是人类的希望?这是黑客的帝国,程序和代码欢迎大家的到来。

经典影评:新的哲学,开创动作片之先河。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异化出与之相对的异己,异己的发展会最终替代本体,人发明机器,最终被机器所替代。禅宗慧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

6.《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7)

剧情介绍:10月21日,1929年,海洋上航行的班轮Saturnia到美国旅行的里雅斯特,拿起从地中海港口的移民。一个年轻的希腊帕特雷谁走在将见证一个意想不到的遭遇:在这个船只进行的新的世界的梦想的夜晚,会发生只是一个梦想,但一两个伟大的诗人在过去一个世纪真正的会议:费尔南多佩索阿和君士坦丁Cavafy。

经典影评:两个人在海上相遇之后没有交换地址,卡瓦菲斯试图联系佩索阿,终究还是没联系到。被这个小心翼翼的相遇打动。在电影的结尾,佩索阿和卡瓦菲斯在生命尽头写下的诗,被导演放到同一张桌子上,所以他们终于还是相遇了,在几年后的电影里,在阅读佩索阿和卡瓦菲斯的人那里。游走在虚实之间,寻找真相的悬疑之旅,在访谈、录像的动态画面和照片、书信、日记等静态文本之间,拨开重重迷雾,聆听历史的回声;如同尤利西斯的凝视,打破时空阻隔,这次短暂而辉煌的相逢消匿于历史的缝隙。很显然他们与这个世界是互相抛弃的关系,而这个世界却让他们得以相互结识,现实中那一夜也许平淡无奇,但这个纪录片却赋予了更多更诗意的情感于那夜。

7.《当尼采哭泣》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8)

剧情介绍:本片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正逢四十不惑的医学大师布雷尔,突然接到一封意外的来信。寄信人竟然是社会名媛路·莎乐美(凯瑟琳·温妮克 Katheryn Winnick 饰)。虽然突然布雷尔犹豫过,但还是如约前往咖啡馆。莎乐美此番的目的是希望布雷尔能帮助她的亲密朋友——存在主义大师尼采,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感”每天伴随着他。为了医治根本不愿接受治疗的尼采,布雷尔唯有假意装成需要尼采的帮助。整整一个月,布雷尔和尼采在不同的场所进行着深入交谈。于是,一场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就此展开……

经典影评:古来圣贤皆寂寞,像尼采这样的超体或许只有梵高这样的人才能与之对话,有的人注定死后方生。“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无家可眷,无妻可恋,无子可养,极致的孤独和无尽的梦魇常伴其右。恐惧、欲望、意识、自我、孤独、绝望......生命中有太多诞生悲剧的因素,于是我们敬仰先贤圣人,但正如片中的就医情节一般,病人求医,结果医生反而成了自己的病人,是不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天然的凹坑呢,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病人呢,灵魂或许只有美而无完,就像落入世俗的孩子,只能戴着镣铐舞蹈?

8.《苏菲的世界》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9)

剧情介绍:根据同名哲学畅销小说《苏菲的世界》改编。14岁的少女苏菲(Silje Storstein 饰)一天放学后在邮箱里发现一封神秘来信,上面简短地写了三个字:你是谁?苏菲陷入思考。第二天她又收到第二封信,这次的问题是:世界从哪儿来?一直过着普通平凡人生的苏菲开始认真思考这些在学校从来得不到解答的问题。苏菲查询到来信人是艾伯特(Tomas von Brömssen 饰),他在湖边有一个小屋,苏菲去小屋的途中变成了小红帽,遇见了三剑客,还在小屋里的镜子里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女孩,捡到了一张让自己转交给女孩席德的明信片。这一切都让苏菲感到奇怪。但当艾伯特出现,带领苏菲神游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一路走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直到现在,与历史人物平等对话,苏菲的哲学思维大大打开。然而越到后来,苏菲越意识到自己与席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边,14岁的席德正在等待父亲归家,父亲送自己的生日礼物,是一本自己撰写的哲学书。苏菲与席德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经典影评:虚构的人物不断地追索存在的意义和哲学的精神。而个人的生命终究有限,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只能诉诸于思想的存在形式。镜头切换的很奇特,是一部值得重看的片子。在我们的文化中,以‘爱’、‘关心’或是‘孝’之名,其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对的,不允许相对的讨论、怀疑而没有怀疑就无法萌生孤独感,因为孤独感就是生命对生命本身采取怀疑的态度。”他所说的孤独感,即是从人群里跳脱出来,做自己——当然,这样的人就是孤独的。那个叫苏菲的女孩,其实也就是我们自身。

9.《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10)

剧情介绍:故事发生在1929年,波伏娃(安娜·莫格拉莉丝 Anna Mouglalis 饰)遇见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男人萨特(洛兰特·道驰 Lorànt Deutsch 饰),相同的理念令两人走到了一起。然而,生性风流的萨特却并不愿意为了波伏娃而放弃他“自由”的生活,即便已经同波伏娃确定了关系,但他依然公开和诸多伴侣来往,他和波伏娃早已达成共识——这些伴侣的存在并不会破坏他们之间的爱情,正相反,没有了束缚,他们反而因此获得了真正的爱情。

尽管波伏娃也有着自己的情人,但她却无法走出身为女人的桎梏,独占欲和嫉妒令她只能在黑夜里独自哭泣,她和萨特之间的“契约婚姻”在给她带来灵感和荣誉的同时,亦变成了她一辈子都绕不出的迷宫。

经典影评:萨特与波伏娃一直在用背叛的方式来确认对方的忠贞。就像邪教中的父神与母神,四处捕猎年轻美丽的情人宰杀在祭坛上,以鲜血唤起对方的激情。他们都深知再无人有那样强大的灵魂来与自己匹配,只有彼此才是白头偕老的soulmate。果然,他们做到了。跳脱出婚姻与丈夫的约束,却坠入了另一个无形的枷锁,波伏娃终归是女性。用出轨来捍卫两性的平等,其实她的心紧紧的依附于萨特的任性中。对于这种实验性的平等争取,无疑是苍白的。若不想依附于男人就应该具有男性的自私,而可悲的是女人的意识裡没有完全的自私~她的“第二性”才是最好的反击~

10.《罗莎·卢森堡》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11)

剧情介绍:剧情梗概:根据上世纪初一位激进犹太政治领袖的书信和演说改编,讲述了罗莎·卢森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参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风风雨雨,直至1919年遭到暗杀。“红色罗莎”个性非常张扬,九次被监禁,但斗志永不消沉(直到一战后)。

经典影评:非常女性视角的女性传记。性别叙事解构阶级叙事不是创作初衷,叙事本身确实包含否定之否定: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力让男性黯然失色——虽然镜头调度和临场表演都过分强调Rosa性别而显得神经质,革命被淡化成请客吃饭甚至盛大狂欢,不惜冗长援引传记对象自己的文本仍然表现出文学设计所包含极大的尊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知识分子左翼重新发现了Luxenburg,影片是这场思想运动二十年后的回响——不知由Fassbinder与Jane Fonda共襄其事会有如何别样的火花。开口闭口“赤匪”那几位豆瓣废物们大概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战后德国史一无所知才会想当然的狺狺狂吠:即便抛开历史重重迷雾存而不论,传记电影本身也并无半点赤色的迹象。德国是冷战在欧洲前哨与关键,恰恰时处两德合并前夕,东德也在同年重拍了Thälmann传记电影——历史的吊诡一至于此。波兰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梦想着德国威廉主义时代的革命。尽管卢森堡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在德国和波兰多次被囚禁,但她与爱人和同志们疏远,直到这位雄心勃勃的领导人因她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巴达起义中的领导地位而被弗赖科普暗杀。中间穿插一段罗曼司:罗莎卢森堡抛弃出轨的丈夫,跟一个崇拜者发生情愫。由巴巴拉·苏科娃(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罗拉》(Lola, 1981)中的明星)出色而冷静地表演,是对极其复杂的性格的一流介绍。它必然被简化了,同时也代表了卢森堡传记中至今最被接受的那些方面。

以上10部电影或许不能给你答案,但是它们可能值得你深思一下,那这样或许也就足够,希望电影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观看,而是能让你明白一点点哪怕是多一点对人生哲学的领悟。

电影中的哲学奇才(哲学家的世界10部电影中的思考)(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