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为什么不冷落黛玉 黛玉至死未能再见到贾母
黛玉至死未能再见到贾母?外婆与外孙女之间,平淡但不离不弃。
我们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里,设计了黛玉病逝,贾母放弃黛玉,甚至连死也没有再见一面的情节,一直饱受人们诟病。就贾母对黛玉一贯的宠爱来说,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吗?
黛玉初进贾府,贾母的表现态度就不是一般的异常。黛玉在荣国府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下人口里的:
“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平平淡淡的简短一句话,其实就充分说明了贾母对这个外甥女的期待。黛玉的母亲出嫁之后再也没有回过娘家。黛玉6岁来到外婆家,此时的贾敏已经作古。对贾母而言,何尝不是期待着出嫁女儿回家省亲?
如果说元春的元宵节省亲,还有太多的政治成分在里面,即使骨肉亲情也得为皇家身份让步。那么,贾母对贾敏的思念,才是最朴素无华的母女骨肉深情。
随着贾敏的过世,更是平添了许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苦。于是,黛玉的到来,让贾母老怀大慰,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明白的情结。
实际上,黛玉进府之后,在整个贾府极为尊贵的贾母,甚至等不及黛玉进来参拜,而是选择自己迎了出来。这对黛玉而言,是一份实打实的殊荣。以贾母之尊、以外婆之尊迎接一个6岁的小姑娘,谁能说这不是一份普通但无比珍贵的亲情?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年幼之时,去外婆家的情景。那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即使不至于像黛玉对贾母这么陌生,但同样也是依门而待、携手而送。这就是一个老人对自己出嫁女儿的一份思念。
如果黛玉的母亲贾敏还在,或许贾母还不至于表现得这么迫切。随着贾敏的过世,这份热切也就转嫁到了黛玉头上。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贾母在荣国府也有为难之处。作为一个钟鸣鼎食的公卿世家,某些事情,贾母未必就能无所忌惮。更何况,中华文化里,从来就讲究水到渠成。
贾母对黛玉的安排,就表现在对黛玉的居所上。一个时刻惦记、曲指计算外孙女行程的外婆,会忘记为她安排最温馨的房间吗?这显然就是说不过去的。
唯一能说得过去的,就是贾母故意如此。待黛玉到了之后,没有居处也就成了就地取材,靠近贾母也就显得那么自然了。
有人认为,贾母让黛玉和宝玉一起居住在碧纱厨,是早就算计好的。在我看来,其实还真有点冤枉老人家了。
贾母当时确有故意之处,但贾母之故意,未必就是考虑到了婚姻大事上。更多的还是为了好好照顾这个外孙女、更是照顾自己的女儿。
我们只看到贾母在贾府的风光,谁会在意她也曾有过一段凄苦的岁月?从重孙媳妇熬到自己也有了重孙媳妇,邢王二夫人在贾赦贾政面前的地位,尤氏在贾珍面前的地位,就是当年贾母在贾代善面前的地位。即使锦衣玉食,贾母心中之苦也是压抑了很多年。
如今,虽然未必有苦尽甘来那么夸张,但总算是扬眉吐气。眼巴巴看着自己的唯一的女儿留在这世界上唯一的骨肉,换做哪一个外婆,也未必就能轻易放手让黛玉远行。
还有当贾母问及黛玉读了哪些书,黛玉回答刚读完四书。之后回问姐妹们读了什么书。贾母的回答是“认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而实际上,无论迎春还是探春,在后来的表现里哪里是“认识几个字”?
贾母这个外婆,对黛玉这个外孙女,可谓是用情至深。这么一份骨肉深情,怎么能做出黛玉病危而不去探望之举?
想当年,黛玉第一次进府,贾母就搂着黛玉说道:
“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
贾母真的就是只喜欢贾敏而忽视贾赦贾政兄弟吗?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之情,贾母也未必能例外。但贾母既然说出这样的话,自然就有她的道理。无非就是贾敏早逝,才最为挂念与不忍而已。
这份心情,也正是每一个老人心里最大的痛!谁不想自己的儿女永远承欢膝下?即使她们远嫁他乡或远离自己,只要能报个平安,家里的老人就永远是幸福的。
而贾敏的早逝,客观上也就成全了黛玉的加倍受宠。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这绝非虚言。或许,在贾母心里,看到黛玉,就会有一种见到女儿的错觉。
既然,贾母对黛玉有这么多复杂而不可撼动的情结,尤其是贾母只有贾敏一个女儿、还是已经过世的女儿。有什么理由,黛玉病危之时,贾母能避而不见?则这完全就是有悖于人性的!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外婆,有时候比奶奶更能代表血亲、离别。因为奶奶是在家的,而外婆是别家人。来到外婆家,实际上又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归。那个依门而待的老太太,永远是记忆深处的温暖。贾母对黛玉,必将是不离不弃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