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卧冰求鲤。其主人公王祥凭借着这一孝举,被称为孝圣。可是,仔细研究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内容,你会发现,远没有那么温馨,更像是一场精彩的危机公关秀。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硃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1)

卧冰求鲤

王祥幼年丧母,继母对他很不好,动辄打骂。刷牛圈是常事。

这里注意一个时代大背景:在汉末三国时期,孝是主流核心价值观,不但是民间也是官场非常看重的德行。所以,孝顺长辈是XX正确。

那么,面对继母的欺凌,如何应对呢?

一、如何应对继母的欺凌?

设身处地,如果你是王祥,你会怎么办?

方法1:勇敢与继母斗争,寻求父亲、家庭,乃至乡里宗老的支持。

方法2: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曲意迎合继母。

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2)

这是两个常人能想到的方案。但都有明显缺点:

方案1,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除非父亲大力支持王祥,这样最好的下场也是父亲休掉继母,那么,王祥也要担上逼父休妻的恶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了这种名声,基本上跟社死没啥区别了。

而在这个故事里,很显然,父亲是缺位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隐含信息——父亲的态度。如果父亲在意王祥,王祥也不会遭受毒打之类的父亲没有出声。父亲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态度。所以文中说——失爱于父。

父母都是这种态度,结合当时的大环境,王祥根本无法反抗。方案1 看似可行,其实无用。

2、方案2是唯一的选项吗?

看似王祥只能选择方案2,可从后面的记载来看,这位继母着实不好伺候,冬天要吃鲤鱼、秋天要吃指定一棵树上的李子。没事就毒打,有了弟弟后甚至要下药毒死王祥,可谓继母中的战斗机。如果一味委屈求全,那王祥可能活不到出仕,更别说后来当上三公级别的大佬,早就被玩死了。

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3)

3、王祥独辟蹊径,找到了方案三

王祥独辟蹊径,在不可能中找到了翻盘的一线机会,那就是方案三。

这个方案三,成功应用了逆向思维。

什么是逆向思维?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4)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司机油罐车空车被查,交警说超载,司机解释无果,上交一万元罚款和3000元拖车费,司机取车时以超载为由,质问交警队车内油的去向,然而,油罐车本就空车,何来一车油,法庭上,司机以罚单和取车视频为证,取得官司胜利,得到120万的赔款。

这就是逆向思维。你说我超载,那就按超载的结论反推过去,我应该有一满箱油才会超载,现在我没有油,那么油哪里去了?只能是保存方保存不当导致。

同样,继母冬天想吃鲤鱼,让王祥去取。目的无非是两条:要为难王祥,王祥做不到就是不孝。那王祥应该怎么办?

对王祥来说,要识别继母的目标:继母不是要吃鲤鱼,而是要为难他,最终体现他的不孝。那么,他的目标就不只是要给继母鲤鱼,而是要体现孝顺母亲,甚至哪怕弄不到鱼但让大家看到他的孝顺就可以。这是结论,明确了这个结论,从结论倒推行为,他只要夸张地表现你的孝行就行,不但要孝,还要孝他个惊天动地,孝他个众人皆知。

遵循这个思路,王祥跑到河边,脱掉上衣卧在冰上,这可是新鲜事,肯定很快就围了一大帮乡亲们看热闹。南来北往的乡亲,问你干啥呢?我要用体温把冰化开。化开冰干啥?找到鲤鱼给我娘吃,她老人家馋这口了。

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5)

听听,这是多么孝顺的一个孩子啊。

当然,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解衣破冰。其实原理一样,你破冰就破冰,非要解衣干啥?大冬天穿上衣服不妨碍你破冰吧?

说白了:解衣或卧雪才是王祥的本意,核心就是一个意思:吸引眼球啊

不脱衣服,谁来看热闹?就是让大家看热闹,再问我王祥为啥这么搞,我才让大家都知道,我给继母抓鱼,我孝顺啊。

这时再配合搞出两条其他小伙伴准备好的大鲤鱼,卧着卧着,河里真跳出两条鱼来,那整个故事就完美了。舞台效果满分。

继母想用抓鱼来为难王祥,王祥想用抓鱼来体现自己孝顺。两个目的就不矛盾,不但不矛盾,还能利用父母之命作为自己怪诞行为的背书。你想想,如果是你媳妇儿子想吃鲤鱼,你卧冰求鲤,在古代效果还能像父母这样孝感天下吗?

二、王祥找到了秘诀

这种方法,想到的人就像捅破一层窗户纸。窥破秘诀,后面继母的每一次逼迫,都成了王祥刷孝行的良机。

1、继母要吃黄雀

继母向王祥说很想吃烧黄雀,你听听,正常妈那个不吃鸡鸭,就王祥的妈特别。明眼人一看就是为难他。但要的就是王祥这种不畏艰险,迎合母亲的主流价值观啊。

当时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平凡的下午,呼啦啦突然好多黄雀飞进了王家,然后王祥抓了一些。当时邻里关系多和谐啊。这时肯定有多嘴的邻居问:你家咋飞进这么多黄雀?这时小王祥一脸纯孝地说:俺娘想吃黄雀,可哪有黄雀?俺可不想让母亲失望,只能祈祷上天,结果果然飞进一大堆黄雀。这是天意啊。

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6)

用我们暗黑的思维推测,应该是小王祥私下搞了什么黄雀爱吃的零食撒在地上,然后才有黄雀这么配合的演出。

用当时百姓淳朴的思维推测:看到这一幕的百姓都惊叹这是王祥的孝道感动上天。

2、继母要吃李子

王祥家有棵红沙果树,继母就爱吃这棵树上的果子。母亲令王祥守护,每逢有大风雨,就是王祥表演时刻:他抱住大树哭得撕心裂肺。

肯定有人问你是不是疯了?到时王祥就说:果子掉了俺娘吃啥?俺娘指定就要吃这颗树上的果子,果子掉光了俺娘没得吃会打死我的。

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7)

果子掉不掉不重要,重要的是咱的孝心尽了。

三个例子,无不证明了什么?证明了继母无论提出什么无理要求,王祥都想尽办法满足,有些能满足,有些不能满足,但无所谓,王祥更关注的是过程,是不是能表现出他孝顺这个特质。

同时,每个例子还都有点小不可思议。当时人们很迷信,这三样,都证明了王祥的孝行感动上天,是上天来帮助他的。

这样,王祥纯孝的形象彻底树立起来了。而继母如果再为难他,也只是增加王祥刷孝心的事迹而已。所以,继母只能知难而退。

王祥成功地走出了第三条路:用奇异行为博取眼球,证明自己的孝心。并掺杂着天意这些传奇色彩,最终树立了孝感天地的人设。

3、王祥的真正目的

你以为王祥只是为了堵住继母指责他的嘴?可能最初是的,但后面随着王祥人设的成功树立。王祥才发现“孝圣”这个人设的巨大威力:获得好名声是进入官场的敲门砖。

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8)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孝是主流价值观,而举孝廉就看的是各种孝行。王祥虽然出于自保搞了这么一出危机公关,但他意外地收获了孝感天下的名声。

这才是他这出危机公关的最大收获。三十年内,王祥孝名从乡里传到了县里,又从县里传到了郡里,最终,王祥孝名满天下,快六十岁的老头子,被征召入仕。这段孝行终于有了结果。

4、王祥弟弟王览也是聪明人

母亲朱氏,遇王祥无道。王览年数岁,见王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朱氏屡王祥以非理使祥,往览辄与祥俱。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丧父之后,渐有时誉。朱深疾之,密使鸩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遽夺反之。自后朱赐祥馔,览辄先尝。朱惧览致毙,遂止。

朱氏有了亲生儿子王览后,对王祥又开始了一轮打压。这时,王览也勇敢滴帮助哥哥,劝解母亲,和哥哥一起应对母亲的无理要求,让老婆陪着嫂子一起伺候婆婆的各种苛求。

甚至母亲要毒死哥哥王祥时,兄弟二人争着喝这碗毒酒。这就是王览争鸩的故事。

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9)

最终,兄弟二人感化了恶毒的母亲。

这是历史上记录的事实。我特意查了兄弟二人出生,王祥生于公元184年,王览生于公元206年,哥哥大弟弟二十二岁。也就是王览几岁时,王祥已经二十多了。王览成家时,王祥已经四十多了。

父亲死后,大哥的名声愈加响亮,有了卧冰求鲤这种标志性的孝行。而弟弟却寂寂无名。咋办呢?我不否认两兄弟纯真的感情。只是说靠着兄友弟恭这个卖点,靠着兄弟争鸩这个标示性的孝行,弟弟王览也成功地火了。这一家,除了牺牲了母亲朱氏的名声,其余全部因母亲的刁难而名声大振,也是令人深思啊。

最终,哥哥出仕后,弟弟也成功出圈。最终也成为太守一类的高官。

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及祥仕进,览亦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

三、王祥这逆向思维活到老用到老

王祥可不只是这一个卧冰求鲤留名史册,他更著名的故事是不拜晋王。这也是将逆向思维活到老用到老。

想当年,王祥步入仕途,由于有了纯孝的名声,加上确实有才能,进步飞快。快六十岁才当官,十几年就当到了太常(九卿之首),封爵万岁亭侯。

当时的皇帝是大魏曹髦,他对王祥可谓礼遇有加:经常以师礼向王祥请教治国之道。

王祥以师长的身份面向南坐,凭着几案,扶着手杖。曹髦面向北坐,向王祥询问治国之道,王祥陈述明王圣帝君臣施政化民的要领,来训导曹髦。

结果,曹髦随后被司马昭指使成济杀害。王祥作为曹髦的好老师,痛哭流涕之后,继续在司马昭手下升官做了司空(三公)。

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10)

随后司马昭当了晋王,马上要篡位之前,王祥与荀顗(三公之一)一起去会见他。荀顗对王祥说:“相王(指司马昭)地位尊贵,何侯(何曾,时任三公)已经向他行过大礼,今日我们前去应当下拜。”

王祥回答说:“相国确实很尊贵,然而还是魏的宰相。我们是魏的三公,公与王相差不过一个等级,上朝时的班列也是相同的,哪有天子的三公动辄去拜人的道理?这样会损害魏的威望,也有损晋王的品德,君子爱护一个人应按礼行事,我不会去拜他。”等见到司马昭时,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长揖。司马昭说:“今日才知道您是多么看重我啊!”

抛开王祥的品行不谈,他这番话很有讲究。都是三公,另外两个碰到司马昭兜头就拜,只有他长揖。反而司马昭最欣赏他,为何?

分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11)

逆向思维啊。你拜司马昭,目的是为了表现对司马昭的尊重,抬高司马昭的地位。从这个结论倒推行为,你只要达到抬高司马昭地位的结果就行,不一定非要通过跪拜这种形式。

此时王祥等人的身份是三公,三公和司马昭的相国只差一级,三公的另外二人荀顗何曾早就是司马昭的私人死党,他们跪拜相国司马昭,是自贬大魏三公身价。反而司马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得到抬高。

为什么?因为有王祥在这儿做对比。他只是长揖不拜,代表着他这个三公没掉价。一方面映衬着那俩没骨气,都没骨气了,那这两位拜了也抬高不了司马昭的地位啊?另一方面王祥的长揖反而能显示司马昭有容人之量。

最终,王祥不拜晋王还是给司马昭名声添了把“容人之量”的火。这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啊。这才是真正地抬高司马昭地位,这才是司马昭欣赏他的原因。

同时,不拜还有个隐藏的好处:万一司马昭挂了(后面也的确挂了),篡位不成功(儿子司马炎才篡位成功),大魏缓过这口气,那王祥这就是不畏奸雄,保持晚节啊,铁骨铮铮啊。不得不说,老江湖就是老江湖,刀切豆腐两面光。

最终,晋武帝司马炎受禅,建立西晋,王祥继续升官,司马炎拜王祥为太保,位列开国八公第三位,仅次于司马孚和郑冲,进封睢陵公,八十五岁高龄去世。

四、总结与反思

逆向思维,是王祥惯用的思维方式。也给大家一个启示:做事情如果觉得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推进或推进困难,可以倒过来,把想要达到的效果或目标先确定,然后以此倒推需采取哪些措施。

同样,如果不清楚这个人的动机是什么,根据她的诉求倒推一下就很明显了。最近阿里周某动机问题我专门写了一篇微头条,其实道理相仿。有兴趣的可以相互对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