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的辩题有价值吗(奇葩说的精英感为什么不讨人喜欢)

文 | 话剧人

人们对于精英的期许是,希望精英们能够以他们的优秀,扶贫济弱、承担责任、改造社会;而不是精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指点江山,或者蜕变成“精致利己者”,站在强势者的立场上,为强者鼓与呼,并最终让自己也跻身于强者行列,成了既得利益者。

前者才是真正的社会精英,后者只是有着“精英感”的势利者。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奇葩说》的精英感为什么不讨人喜欢?

奇葩说的辩题有价值吗(奇葩说的精英感为什么不讨人喜欢)(1)

(新华社/图)

《奇葩说》又回归了。

虽然《奇葩说5》豆瓣的口碑很不理想,网络上也有不少《奇葩说》“放弃治疗”的调侃,但《奇葩说6》还是从谷底反弹了,这一季的口碑与网络讨论度都相对理想。

作为中国首档将传统辩论与脱口秀结合起来的综艺节目,《奇葩说》既保留了传统辩论学术性、思辨性的一面,同时在辩手的言语表达方式上也增添了更多生动化、形象化的因素,这就打破了辩论比赛的门槛,让它成为平民化、大众化的娱乐形式。

《奇葩说》受欢迎,肯定不仅仅是它将辩论娱乐化、大众化了。《奇葩说》的根本魅力在哪?为什么《奇葩说》有些导师和选手观众缘很好,有些在网络上非议不断?

多元价值与弱者立场

在以往公众的印象中,说一个人“奇葩”,其实是贬义的,指涉这个人人品、性情有“问题”,做人比较极品。但《奇葩说》则让“奇葩”这个词成为一个褒义词,奇葩虽是异端,但它也是多元、包容的一种体现。

所以,《奇葩说》的辩手们让很多观众第一回见识到了——原来参加节目的嘉宾还可以这样。除了奇装异服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奇葩们放飞自我、做自己的那份无所畏惧。女的可以粗犷、豪迈,男的也可以婉约、娘气,关键是他们(她们)自个都觉得开心和自由。

不过,《奇葩说》的多元并不仅仅表现在选手们的多元上,更表现在它议题的多元、声音的多元、立场的多元上,节目鼓励和尊重自由意志与自由表达。

以《奇葩说6》为例,它的议题主要有四类。一类是生活服务,比如“该不该给部门新同事发喜帖?”;一类是两性情感,比如“大学必修恋爱课,你支持吗?”;一类是脑洞大开,“奇葩星球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还有一类是比较敏感、小众或者比较开拓性的社会议题,这一季目前还没有看到,以往季为例,比如“绝症病人想要放弃生命,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该不该向父母出柜?”。

很多观众抱怨,《奇葩说》现在开拓性的社会议题几乎绝迹了,这其实与当前综艺大环境政策缩进有关,是不可抗力因素。撇开这个不说,《奇葩说》的辩题还是力争做到贴近当下年轻人,贴近社会现实,很多辩题都是围绕年轻人关心的话题与生存状态展开,比如“恐婚”“精致穷”“996”等。

那么,这多元价值背后,有没有特别弥足珍贵的东西?毕竟多元意味着众说纷纭,有强者的声音,有弱者的声音,有主流的声音,有异见者的声音。《奇葩说》里的这些声音,哪一个占据上风了?

《奇葩说》采用的是现场投票方式。辩题公布之后,现场的100名观众根据自己的立场投票,选择正方、反方,在双方辩手完成比赛后,现场观众会再投一次票,对比一开始的投票,哪一方支持者的人数增加了,哪一方获胜。某种意义上说,观众支持哪一方,也是《奇葩说》主流声音的一种体现。

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代表弱者立场的一方的辩手获胜了。而这,恰恰是《奇葩说》最宝贵的价值。

什么是弱者立场?它当然不是“我弱我有理了”,而是说,当整个社会的氛围是崇拜强者、崇拜成功者、强者通吃、马太效应时,这个时候,有一个声音替弱者发声,让弱势者的价值得到凸显,让人们发现“弱肉强食”的残酷生存法则的破绽,也让整个社会多一丝温情与人性。

《奇葩说》的这种弱者立场,并不一定是体现在很宏大的辩题,可能只是一些非常小的细节。比如首期杨奇函对阵许吉如,在面对辩题“正确的废话,还要说吗”,杨奇函在一开始处于下风的情况下逆转,他的总结词讲到,“其实刚刚听完我在想,爸妈听完了,是不是以后就不太敢跟我们说话了。如果他们跟我们说话,第一反应是沉默,我觉得他们也不敢跟我说少熬夜了。”这其实就是站在弱势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而在“奇葩星球新规定:星球将给做好事的人发红包,你支持吗?”这一辩题上,虽然正反双方的观点截然相反,但细究起来,双方的立论落脚点,都是“每个人”。支持应该发红包的梁秋阳谈到,做好人,可以不那么“好”,这样我们才有更大可能去做好事。肖骁站的是反方,他在立论中谈到,好人有好报,报的是在我艰难的时候有人不计回报伸出援手。他们的旨向是一致的:希望好人被善待,希望每个人得到善待。

奇葩说的辩题有价值吗(奇葩说的精英感为什么不讨人喜欢)(2)

(新华社/图)

精英与“精英感”

由此可见,《奇葩说》是辩论节目,有正方,肯定有反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有人是好人,就得有人扮演坏人。辩论的特殊性在于,正反双方虽然观点相反,但它们却可以从同样的立场出发。《奇葩说》受欢迎,就在于很多时候正方双方都是倡导多元价值,站在弱者立场。

不过,这两季的《奇葩说》,其“精英感”的争议也多了起来。

《奇葩说》的选手有两路,一路是俗话说的野路子派,来自各行各业的“奇葩”;一路是精英派,名校毕业、漂亮光环、体面工作,他们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像第五季的熊浩,是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谈判专家;庞颖本硕分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耶鲁大学;詹青云本硕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哈佛博士。而这一季新加入的许吉如,本科保送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以全额奖学金入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生……

人们对于精英的期许是,希望精英们能够以他们的优秀,扶贫济弱、承担责任、改造社会;而不是精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指点江山,或者蜕变成“精致利己者”,站在强势者的立场上,为强者鼓与呼,并最终让自己也跻身于强者行列,成了既得利益者。前者才是真正的社会精英,后者只是有着“精英感”的势利者。

《奇葩说》以前也有精英,像第一季BBKing马薇薇本硕均就读于中山大学,第二季BBKing邱晨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第三季BBKing黄执中曾执教于台湾世新大学,第五季BBKing陈铭是武汉大学教师……观众没有感到他们有什么“精英感”,他们多是站立在大多数弱者的立场上,他们的辩论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与共情。虽然黄执中的辩论有时因为站位太高,喜欢真理在我地扫射所有人,但他的辩论还是有着缜密的逻辑。

但到了《奇葩说6》,这种“精英感”似乎愈发强烈了。先说导师阵容。经济学家薛兆丰,相较于人文主义,他更热衷于冷冰冰的经济学原理,即什么才是利益最大化,什么就是合理的。罗振宇虽然一直反感于别人说他是个商人,但他就是一个商人,他的发言更多地也是从商人的立场出发,什么才是对商人有利的,他的立场是哪边。李诞比较佛系。最终就只剩下蔡康永一如既往地支持理想主义与人文主义。

至于辩手,《奇葩说6》比较引起争议的是许吉如。顶着学霸光环出场的许吉如,一开始是很被看好的,第一场之后,她的观众缘也很好。之后急转直下,很多人感受到她身上的某种“精英感”,就像有人说的,她的辩论时常有一种“站在上帝视角告诉你等凡人醒醒吧”的感觉。但不同于黄执中缜密的论述,许吉如的辩论更像是演讲,辞藻虽然华丽,但欠缺说理的层次与逻辑的递进,这就导致她的辩论徒有气势,有咄咄逼人之感。许吉如在第5期被淘汰了,在复活榜她的杠数一度遥遥领先,但最终因为观众缘不佳,还是被杨奇函超越了。

马东曾经说过,他希望《奇葩说》能够做10季。《奇葩说6》应该不会是《奇葩说》的最后一季。只是节目真想长久做下去,节目组一定不要忘记初心:多元、包容、对弱者的同情、人文情怀,才是《奇葩说》的价值根本。丢失了这些,《奇葩说》就失去了生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