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如何形成(印度教的种姓现象)

印度教的种姓现象

4500年前左右,气候干燥的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灿烂辉煌的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但在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的双重打击下,哈拉帕文明逐步消亡。这个古印度文明可能是黄种人建立的文明,后来应该是被白人的雅利安人消灭。印度河文明是世界最早的三大文明之一,这个文明比汉族的黄河文明要早。建立印度河文明的黄种人与汉族人口应该具有比较近的关系,黄种人在西亚与白人分手以后,来到南亚地区,创造了印度河文明。一部分黄种人沿着南亚北部继续向东发展,来到缅甸,然后沿着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北上,其中的一支发展成华夏族。现在南亚的北部地区,依然存留着黄种人,这些黄种人就是汉族祖先迁移过程中,在南亚流下来的同类人。

3300年前,游牧人口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地区征服了当地土著,大约3000年前在印度逐步建立奴隶制国家。婆罗门教形成于这一时期,以神的名义制定的种姓制度一直影响到今天。印度教最高种姓人口少,属于黄种人,这些黄种人可能就是被打败的发展出印度河文明的黄种人后裔。雅利安人皇族属于次高种姓,雅利安人的其他人口属于较高种姓。印度半岛中部或南部的黑人属于低种姓或不可接触人群。

印度教名义是四大种姓,实际是五大种姓,让阶层处于比较大的分化,特别是占总人口10%附近的贱民这个底层群体的存在,客观上大幅度减弱了来自首陀罗的不满或反抗,增强了印度教的稳定性,这是印度教能持久存在的精髓。

印度教种姓现象分化了整个国家的人群。低种姓人群处于受压迫地位,不会关心国家命运,这削弱了国家对外来侵略的抵抗能力,容易亡国。

印度教种姓现象分化了整个国家的人群,有利于遏制中国式农民起义的产生。高智商的高种姓人口由于血统与感情的原因,很难背叛自己的种姓,不会加入低种姓人口的反抗队伍。这导致低种姓的反抗队伍缺乏智慧,很难发展壮大。

印度教种姓现象分化了整个国家的人群,固定整个国家的职业。稳定了各个种姓的血统,特别是稳定了高低种姓之间的血统,这导致种姓之间存在明显的智商差别。导致高种姓人口平均智商高于低种姓人口平均智商。这种智商的差别,对印度社会的稳定作用很大,主要是削弱了低种姓人口的反抗能力,使这种明显的不平等现象,明显的歧视现象得以长期存在。

职业对人群智商的进化起着重要作用。需要知识的职业,能促进人群智商的提高。职业的固定导致高种姓得到较快的智商进化,职业的固定也导致高种姓人群掌握较多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导致高种姓人群拥有较大力量,可以应付低种姓的可能反抗行为。

从2700多年前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不断进入南亚,同时也将伊斯兰教传入此地,使印度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成为古代印度的两大宗教,佛教与耆那教日渐式微。佛教发源于南亚,是印度教刹帝利阶层的叛逆者释迦牟尼参考古印度教(婆罗门教)创立的没有种姓制度,平等博爱的宗教,并在南亚盛极一时,逐渐转播到中亚和东南亚,进而传播到东亚。由于博爱或缺乏自我意识,也就是不自私,这自然不利于生存竞争,遇到自我意识强烈的宗教对手自然是一败涂地。在强势宗教的挤压下,佛教在中亚逐渐销声匿迹,在南亚也逐渐趋向于完全衰落状态。印度教由于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可以以牙还牙,生存力比较强,再加以教义的适当改革,比如吸取佛教与耆那教的某些东西,印度教竟然在伊斯兰教的强大压力下,焕发青春,再次蓬勃发展起来。现在印度教信仰人口已经达到10亿人,远超全球佛教信仰人口,成为世界第三大宗教。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逐步控制了南亚次大陆,使这里成为大英帝国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地。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经过两次印巴战争,英国印度总督控制下的印度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英国印度总督控制下的印度的分裂是影响深远的事情,如果不分裂,现在的印度人口数量完全可以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的土地面积也可以达到400多万平方千米,更具有大国特色。印度也少了一个对手(巴基斯坦),遏制印度力量的对手,印度就可以更轻松的扩张力量或影响。这对中国极其不利,少一个巴基斯坦遏制印度,确实很不好。印度总督按照印度宗教构成各自独立建国的设想,对中国非常有好处,帮了中国的大忙。二战后对中国极有好处的两大国际变化,一个就是印度总督让印度分而独立建国,另一个就是苏联的解体。

印度种姓如何形成(印度教的种姓现象)(1)

这是一个印度教高种姓的年轻女性,相貌类似于白种人。

印度种姓如何形成(印度教的种姓现象)(2)

这应该是印度教低种姓的女性,皮肤较黑,既具有阳光晒的影响因素,也具有天生的黑种人基因的影响因素。印度白人与印度黑种人如此漫长的生活在同一个地方,虽然具有强大的婚姻隔阂因素,但是也难以避免基因的交流现象,其低种姓群体中,应该融入了一些白人基因。印度的白人是印度几千年来的统治阶层或上层社会人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