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明治维新发展这么快(日本明治维新国力崛起)
从古至今,中日两国一直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之间交往频繁,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唐朝时,日本就派遣过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思想、制度。中国也有鉴真东渡的史实,如今走在日本的大街上也能见到不少我国唐朝风格的建筑和繁体汉字。
同样,中日两国在近代政治变革的道路上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全球扩张,亚洲的大环境相对闭塞,发展落后,难以避免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此时的中国与日本先后遭受鸦片战争、黑船事件的危机,一场事关中日两国国运的政治变革正在悄悄酝酿。
西方列强
01 日本的博弈
事关国运的博弈,日本占据了上风。
黑船事件爆发后,日本成为美利坚在东亚的荣誉代言人,这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危机感,这次事件对日本的影响丝毫不下于中国遭受的鸦片战争。
然而,当时日本实际的掌权者德川幕府,无力面对严峻的时局,屡屡对外妥协,对内打压政敌。
阶级斗争往往是历史变革的先导。
幕府政权中的武士、大名原本是占有一定的统治地位,但幕府后期他们已经和最底层的平民没有什么区别了,很多时候甚至连碌米都领不到了。而幕府高层则整日花天酒地,幕府政权与底层武士的矛盾日益尖锐。
除此之外,幕府统治残暴不得人心,多次镇压反对美国殖民的起义,也为“倒幕运动”埋下了根源。
幕府政权
幕府政权可以追溯到德川家康时期建立的府兵制度,即日本在战国时期招募兵役的军事组织,随着府兵制度逐步完善之后,德川家康势力逐渐强盛,通过政治手段篡夺丰成吉秀的东军,并击败石田三成,最终成为日本实际的掌权机关。
年轻的明治天皇不甘作为幕府政权的傀儡,于是就联合平民与下层武士发动倒幕运动,迫使幕府“还政”,将长期形同傀儡的天皇奉为实际的君主。
日本天皇掌握政权
明治天皇执政之后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政治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国家动荡的局面,明治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人主张学习欧美先进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并派遣留学生出国考察,最终使日本成为东亚强国。
他们的意见受到了明治天皇的认可,日本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日本改革外派留学生
明治维新效果显著,日本国内发生极大变化。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了传统的士 、农、工、商社会等级,从法律意义上实现平民化。
文化娱乐方面,日本积极“脱亚入欧”,主张全盘西化的论调,翻译西方名著。规定正式场合穿着西装,并且停止阴历的使用。
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效仿德国政治,确立君主立宪制,组建近代化军队,实现义务教育,为后来日俄战争等多起对外战争的胜利积攒了条件,但同时也为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隐患。
02 大清的抉择
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19世纪的中国也同样面对欧洲列强的入侵,然而当时的大清王朝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其实,中国是西方最早记载的东方国度。
古希腊人,他们称呼古中国为“赛时斯人”,所谓的“赛时斯”就是产丝之国的意思,希腊人认为中国的蚕丝是树上长的。还认为“身高逾十三肘尺,寿愈二百岁”,说中国人的身高在5米以上,能活200岁。
后来,13世纪的马可波罗也写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他用写小说的手法,将中国写成一个无所不有的神奇国度,这一度让西方人觉得中国遍地黄金,对中国产生向往。
马可波罗游记
一直到后来,西方人终于认识到了那个真实的中国。
1793年,英国使团访问中国,他们发现一点也不像传闻中的那样美好。这反而是一个愚昧、极度保守、贫穷落后的国度。
当时的英王乔治三世派遣使团来到中国,希望与中国平等通商,建立外交关系。此时的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国力蒸蒸日上,拥有了坚船利炮,并且统一了海洋,在全世界建立了殖民地。为了表示诚意,英国使团将火枪、望远镜、以及最先进的蒸汽机作为礼物送给乾隆皇帝。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乾隆皇帝连礼物看都不看一眼,自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
英国使者下跪
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乾隆皇帝要求使者双膝下跪。但在英国单膝下跪是最高的礼节了,乾隆则认为不符合中国的礼数,强迫使者用清国的礼仪,这都表现了清王朝的自傲。
英国的访问注定是失败的,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耕文明不存在相通的共识。
1840年,距离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已经有四十七年了,英国人再次来到了中国。
只不过这次不再是绅士之间的交往了。
鸦片战争的一片炮响,终于惊醒了那个睡梦中的巨龙。
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过碾压,大清国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
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
研究过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四万万中国人的大清国被两三百个洋鬼子打得丢盔卸甲,极大地刺激到了中国人敏感的神经。
于是,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开始了。
早期官僚地主的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开始了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最后还是在甲午海战中被打回了原形。
其实,早在甲午海战前,中日就有过“长崎水兵事件”,该事件像是两国对待国运的态度,也是两国国力的历史分叉点。
晚清曾有机会一举歼灭日本海军,李鸿章却浪费了
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充分暴露了政治体制的弊端,清国接受过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们探索到了新的道路——变法。
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创新日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甲午战败后发动“公车上书”,幻想效仿日本进行变法,从而实现君主立宪。
一帮没有实际经验的书生就这样火急火燎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的支持下改革。
政治变革注定不会是一番风顺的,维新派典型的急功近利,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事浓缩到一天做完。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重用康梁等人,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维新派,使得变法初期局面较为平稳。
维新派书生
变法派做得最为“狠”的一件事就是,向皇帝献策裁撤大部分绿营及老弱病残,创办新军,废除科举考试。
绿营军自满清入关的二百余年时间,早就发展的枝繁叶茂了,仅京城丰台大营就有七万余众,全国又有多少军队需要裁撤,如何安置?维新派显然没有顾虑到这个现实的问题。
况且,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光绪皇帝没有实际的权利,康有为等人于是又去秘密联络掌握北洋新军的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够出兵勤王,入京诛杀阻挠变法的荣禄父子,从而一举控制朝政,让光绪皇帝掌握实权,为变法保驾护航。
袁世凯
这一举动太过于草率了,北洋新军仅只有几千人,袁世凯显然不会把自己搭进去。袁世凯告密只能成为变法失败的导火索。
其次,“公车上书”的时候,京城举人听闻康有为要向皇帝进言废除科举考试,一时之间群情激愤,天下读书人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
《范进中举》中,范进五十几岁才中了举人,当他知道中举之后直接高兴地疯了。可见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就是读书人的命脉。维新派想要废除科举,就得罪了满朝文武以及所有的读书人,变法简直难如登天。
范进中举
总之,变法注定要撬动大部分权贵的的蛋糕,而这些权贵根深蒂固,再加之光绪帝没有实权,这无异于蚍蜉撼树。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患,都注定了在那个风云涌动的末代王朝已经无可挽救了。
两千多年的宗法制度观念深入中国人的骨髓,那个腐朽到根底的大树塌下早已注定,唯有革命才能拯救那个多灾多难的旧中国。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这两场关乎中日国运的历史变革,同时发生在19世纪,两国的遭遇极其相似,结局却天差地别。
历史的车轮已经过去了,无可更改。
中国海军
但风起云涌,岁月变迁,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