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贯八方(路贯八方)
广东路网。
广州南站高铁列车蓄势待发。
广深高速航拍图。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扫码看视频
路,跨越东西,诉说地理传奇;拉近南北,串起远方归途。
十年来,广东持续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绘就南粤大地通达四方、智慧出行的美好图景。复兴号穿山越岭连接城市乡村;港珠澳大桥联通三地,湾区跑出融合发展“加速度”。一条条纵横交织的道路,铺就民生发展“快车道”;一辆辆通达城乡的公交,成为乡村振兴“连心桥”。
01
海丝之路
穿越时空 见证文明交融
八月的广东阳江海陵岛水碧沙清、海风徐徐,是游客们的夏日度假天堂。在海陵岛的十里银滩上,以“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及考古现场发掘动态的专题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迎风挺立,气势恢宏。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也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存。这艘中国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以南约20海里处的南海海域。直至2007年被整体打捞,才让沉睡了八百年的它得以重见天日。这条沉船从1987年首次发现,到最后完成考古发掘工作,共历时30余年。
“广东作为‘海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跟航海有关的故事。‘南海一号’的发现、发掘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广东省水下考古队员林唐欧从2000年开始接触“南海一号”并参与挖掘工作,当时他做后勤工作,负责出水文物的整理、登记、分类。
直到2005年,广东首届水下考古技术培训班开班,林唐欧作为学员参与水下考古专业培训,并成为广东省首批水下考古队队员,也开始下水负责“南海一号”水下绘图工作。“这艘船在海底浸泡了800多年不但没有腐烂,而且保存得很好,木材很有质感和弹性,太震撼了”,林唐欧说第一次见到“南海一号”真容时忍不住啧啧赞叹。
专为“南海一号”打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暑期迎来客流高峰,最让游客期待的莫过于看到“南海一号”完整船体。为了保证文物信息的完整,2007年,“南海一号”采用整体打捞的方式出水,并被安放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内,“水晶宫”标准注水高度12米,蓄水量达3万立方米,游客可透过厚度达15厘米的亚克力胶板组接而成的走廊玻璃墙观赏船体真身。
目前,“南海一号”的文物已清理完成,出土了18万余件文物精品,包括金、银、铜、铁、锡、陶瓷、漆器、玻璃器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我国与沿线国家商业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论据,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林唐欧说。
02
融合之路
同心加速 汇聚逐梦力量
摊开广东省高速公路路网地图,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线交错密织。有着“黄金通道”之称的广深高速横跨珠江两岸,是连接广州、深圳、东莞和香港四座城市的重要通道,串联起大湾区最活跃的经济圈。
广深高速是国内第一条由粤港合作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起于广州市天河东圃,终于深圳河,与深圳市城市道路和香港落马洲管制区路网相接,全长122.8公里。
“在建设广深高速之前,广州到深圳主要是通过107国道,当时107国道路规划等级较低,加上河道较多,中途要摆渡,耗时很长。”广深珠高速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伟回忆,“当时从广州到深圳,单程超过5个小时,广深高速开通后只需要1.5个小时。”
道路通、百业兴,日益发达的交通网络,串联起城市风景,也打通了经济“大动脉”。在日益增长的车流背后,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这点,进入广深高速管理中心就被分配到深圳辖段工作的张芹感受最深。
“我1994年7月来到广深高速从事收费工作。那时广深高速还没正式通车,沿线都是荒僻的鱼塘、山坡和香蕉林。收费站没有风扇空调,夏天要长时间忍受闷热和蚊虫叮咬。如今收费亭有冷暖空调,智能化设备设施一应俱全。高速公路通行越来越高效、智能、舒适、便捷,沿线人民生活也越来越好。”
与张芹感同身受的还有广州南高铁工务段广州南检查工区工长庞贺飞。十年间,他亲身经历了广州南站发展成为全国客流量最大的高铁站的过程,因为高铁的迅猛发展,许多原本相对封闭的地方,越来越多地连入日益密织的高铁网络中。
这十年,广东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全省高铁运营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机场旅客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国第一,并携手港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顺利建成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条条融合之路,不仅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也串起了人们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03
振兴之路
俯身大地 赓续文化薪火
走进汕头澄海区隆都镇后溪村金涛种养专业合作社内的鹅棚,鹅叫声此起彼伏,数不清的狮头鹅唱响“向天歌”,它们或低头觅食,或悠闲踱步。“在潮汕,无鹅不成宴。”合作社负责人金书涛笑盈盈地说,一开口便是各种养鹅经。
金书涛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2017年毕业后,他跟很多同学一样,到深圳一家公司打工。“在大城市工作,觉得自己很渺小。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也没有具体的梦想要达成。”金书涛曾感到压抑和迷茫。金书涛留意到城市里的鹅肉卤水档口越来越多。“我曾以为卤鹅是潮汕地区特有,原来大城市也有很多人喜欢吃卤鹅。”他看好狮头鹅市场,“在外面上班是一种选择,回乡发挥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选择。”
“与其说返乡创业,不如说是回家守业。”金书涛坦言,回家时父亲的狮头鹅生意已初具规模,“自己就像突然被塞到公司的管理层,但要从头开始学。”不像在深圳打工时等着别人安排,返乡后很多事金书涛都要自己安排、摸索着自学。有很多事情,金书涛想要改变,想要做得更加规范。
作为返乡投身现代农业的大学生,金书涛以全新的视角研判狮头鹅产业的发展,他升级改造屠宰场、研究深加工做鹅肉丸、在电商平台推介狮头鹅品牌……他希望将狮头鹅推向全世界,帮助养殖户解决销路问题,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与金书涛返乡创业不同,广州南兴合兴堂女子醒狮队队员们走上了一条文化振兴之路。
在不久前结束的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上,广州南兴合兴堂女子醒狮队代表广州体育代表团出赛群众体育组龙狮比赛,并夺得传统南狮女子少年组一等奖。这支在男性主导的体育类传统民俗项目中“倔强生长”的队伍,几乎是以零失误打赢漂亮的一仗。
创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合兴堂醒狮队,直到2019年才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全女子醒狮队。这支女子醒狮队目前已有成员20人,几年来姑娘们和男生同台竞技,因多次获奖而引人关注。
“训练的时候,他们总是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要把每一个动作做到最完美为止。”教练张哲亮看着她们从练习醒狮基本功开始到如今赢得满墙奖杯,“我都不得不服她们。”
合兴堂女子醒狮队队员吴淑贤从十岁开始便练习醒狮。如今四年多过去了,吴淑贤已经成为了合兴堂女子醒狮队的中坚力量,随着技艺的进步,她对醒狮的认识也变得更为“成熟”,“以前就是图个乐,现在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一条非遗振兴之路,将醒狮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给醒狮文化的传承增添一分力量,才是学习这项运动最终的目的。”
路是经济的脉络、文明的纽带。蓝图徐徐展开,建设热火朝天。一座座大桥、一条条公路、一辆辆高铁,我们不只跨山越海,更是前往一个共同美好的未来。
制片:陈伟斌
策划:陈成效 胡群芳
统筹:陈蓓蕾
编导:董梓浩 陈杰豪
采写:陈蓓蕾
实习生 黄乐 杨文清
视频/摄影:董梓浩 陈杰豪
陈蓓蕾 杨文清 陈冲 徐杰
吴彦洋 曾俊豪 邵嘉慧
任磊斌 蒋臻 钟丽婷
吴博斌 杨翔源 陈日权
林欣荣 林涌杰 郑晴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