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到了什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7日至28日在曲阜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为主题,切中了时代之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到了什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到了什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7日至28日在曲阜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为主题,切中了时代之脉。
这个世界足够大,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不但如此,国与国之间更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拿贸易来说,贸易本质上是“互通有无”,“互补”是贸易的重要推动力,你缺什么从我这儿进,我缺什么从你那儿进,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因此,贸易是相互需要而不是单方面需要。世界贸易背后是基于经济原则的产业链分工。现代产业链是根据优势互补原则建立起的,许多国家相互配合,组合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缺了某一个环节,世界各国就无法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各国之间的相互需要不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人类是在各个方面都是命运共同体。当前,人类社会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宝贵资源。尼山论坛倡导“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的智慧和力量。
我国“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和”字在我国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原是指厨师烹调美食,将不同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和谐状态,后来被引申为“各种关系的和谐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和”用来处理人际关系。《论语》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说的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也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是因为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他同时尊重别人的“不同”。不同的人基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对某一事物和现象达成一致的观点,有时比较困难,这时“和而不同”就可以妥善彼此的分歧,进而可以“求同存异”。
第二个层次,“和”用于治国。《国语·郑语》:“夏禹能单平水土 ,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即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使百姓安定和谐的相处与生活。众人周知的“和为贵”,出于《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为贵”是“先王之道”,说明是治国之道,而且是“斯为美”。这段话简言之是说:国家设置礼仪制度,不能徒具形式,目的是“和”。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可以用来广泛调节人际关系、国家内部关系。“和”是孔子强调“仁”、推行“礼”的目的之所在。在孔子思想中,仁、礼、和是一个整体,“仁”从个体道德修养角度促进“和”,“礼”从社会制度和规范方面保证“和”。“和”既是“仁”“礼”之目的,也是“仁”“礼”结合之结果。“仁”与“和”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政治的价值核心,是国家治理的目的。
第三个层次,“和”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尚书》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协和万邦思想的产生,是“和”的思想运用到人与人、国家治理之后,延伸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协和万邦”被新中国发扬光大,并被运用到外交实践中。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也为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提供东方智慧。全球化不断发展的21世纪要求从根本上破除追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力至上的旧安全观。近70年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中国传统“和”的思想,倾注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关切,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憧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需要深刻领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的真谛。(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