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1)

文|论法谈事儿

编辑|论法谈事儿

《孔乙己》是一篇是鲁迅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是在五四运动前诞生的一篇短篇小说。直到现在孔乙己中的许多句子,依旧被人们熟知、运用。

那么,孔乙己到底是什么人呢?难道只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吗,那他到底有什么引人深思之处呢?又为什么叫孔乙己呢?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2)

孔乙己这个名字的来源,也别有渊源。首先它的名字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命运。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正处于一个新文化运动潮流的时期。

当时的新文化主张拥护德赛两位先生,倡导科学,猛烈抨击以孔孟之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3)

大力提倡新道德,新文学。他的孔姓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孔儒,孔乙己不仅读书落魄,而且还好喝懒做,他的穷酸迂腐成为书里书外人们的笑料。这个名字蕴含着鲁迅对孔孟之道的反思和批判。

小说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以一个酒馆伙计的角度去描述,在封建腐朽的旧社会下有这么一个读书人叫孔乙己。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4)

在文章的开始鲁先生一 一介绍了咸亨酒馆每个客人的形象。有站在外面买酒的“短衣帮”的顾客,也有穿着长衫,在店里面要酒要菜,坐在店里慢慢喝的顾客。

那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在小说的描述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里就有一个令人感到矛盾的地方了。为什么孔乙己穿着长衫却又站着喝酒呢?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5)

这不禁让人思考起他的身份。这句话说明了孔乙己不太富裕的经济,还有孔乙己无法放下读书人这个身份。短短几个字,就将孔乙己鲜明的人物特点写了出来。

在文中孔乙己被很多人在背地里讨论和嘲笑。但是每个人的笑都有不同的意义,比如文中以“我”为角度的笑,“我“又在笑什么呢?

“我”为什么笑?

小说中的我,只是一个小伙计,一个咸亨酒馆的小伙计。“我”在咸亨酒馆里其实也是没有什么地位而言的,鲁迅先生在小说里介绍了“我”的情况。

我是一个因为样子太傻,即伺候不了酒馆里面穿着长衫的伙计,又是因为做不了往酒水里羼水的伙计,最后只能落得一个温酒的差事。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6)

因为样子太傻,做事又没那么机灵而被掌柜的骂,平日很少笑的伙计。然而,每当孔乙己来到咸亨酒馆喝酒的时候,“我” 就会得到片刻的喘息,也是平常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放松时刻。

当孔乙己想要考考“我”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不屑的。“都已经到讨饭的地步了,也配考我么?”这个想法引人深思。

同样都是没有地位的人,为什么“我”在孔乙己的面前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呢?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7)

大家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难道还有三六九等之分吗?一个“配”字,就体现出了在封建社会压迫下的人们的思想上的悲哀。

如今正年轻的的我,身处于社会边边的我,在对他的时,反应不是体谅他的不易,而是“你配考我吗?”。

说明了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我”也是个合格的“奴才”了,所以小说后面的剧情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身为一名“奴才”,心里面想的自然也就是奴才应该做的事,“我”已经完完全全的奴性化了。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8)

这种想法让“我”从一开始那个样子有点傻的伙计,被封建社会逐渐同化的“我” “我”笑孔乙己就像已经做了奴才的人在嘲笑做不成一个奴才的人。这种笑无疑也是可悲的。

那群长衫主顾对孔乙己的嘲笑

小说中描述到长衫主顾得笑的只有一句:“店内外都充满着快活的空气”,那么小说中长衫主顾的代表又有那些呢?最显眼的就是孔乙己盗书被酒店里的人议论的一段。

“这一回,不知怎么竟是自己脑子发昏,居然偷东西偷到了丁举人家里。丁举人家里的东西,那是能偷得的了吗?”

“丁举人”这三个字交代了孔乙己盗书的地方,又交代了被盗人的身份。在古时候,有这么一句话。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9)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由此可见读书人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但是孔乙己竟然感到举人的家里盗书 ,在普通民众眼里和找死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他们笑,笑孔乙己的不自量力。

“短衣帮”又为什么会笑孔乙己呢?

还有"短衣帮"对孔乙己的讥笑,短衣帮就是那个时候的劳动者,是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

以前的劳动人民为了方便干活,统一身着短衣,不会妨碍干活。

小说里是这么描述短衣帮的:“外面的这些个短衣主顾,虽然都容易说话,但大多都是唠唠叨叨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短衣主顾这群人的性格,喜欢与人说话但是又事事斤斤计较。

在这么一群人眼中,孔乙己自然显得不伦不类,孔乙己一副像店里那些长衫主顾的做派,但是又和他们一样是站在外面喝酒的人。既端不起来,又放不下去,所以对孔乙己多加嘲讽也是常事。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10)

虽然我们不明了“短衣帮”和“孔乙己”的他们的条件谁更好,但是能够让读者知道的能够去确定的一件事就是“孔乙己”这个读书人十分注重自己的面子。

在小说里也交代过这么一句话:“孔乙己在咸亨酒馆的记账,没有一次是超过了一个月还没有还上的”,这说明了孔乙己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是也没有忘记身为读书人的诚信。

“短衣帮”的人对孔乙己的这种行为既觉得嫉妒,又觉得都是站在外面喝酒的人,看不起孔乙己的做派。他们大字不识,但是他们知道软刀子扎到哪里最痛,最让人在意。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11)

那么读书人最在意的又是什么呢?自古以来读书人最在意的就是清誉,古往今来有多少读书人为了自己的清誉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短衣帮” 用来嘲笑孔乙己的的理由是什么呢?

“你一定是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你脸上的新伤疤是哪里来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12)

这些话对孔乙己来说,可以说是不小的打击了,旧时的读书人最要面子。

在“短衣帮”一次又一次的折辱中,孔乙己的所谓的读书人的面子什么都不剩了。这种折辱对孔乙己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嘲讽讥笑了,而是对孔乙己身心上的重创。

刚开始在面对“短衣帮”的折辱孔乙己还会小声辩解,到最后只是哀求他们不要再说了。在之后,孔乙己的腿被打断了。

他的日子愈发艰难起来,也不再满口“之乎者也”了。在封建社会的折磨下,在处于当时社会被“奴性”教化的人们的讥讽下,孔乙己也慢慢变了模样。

那么孔乙己为什么要盗书呢?

孔乙己在生活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既没有选择去盗取金银财宝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也没有选择去盗取食物来果腹。

而是去选择了偷书这一没办法帮助到任何现实问题的行为。他又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正像孔乙己嘴里经常念叨的那句话,“君子固穷”一样,哪怕是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也没有成为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的境地。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13)

倒是无论如何,偷这一事实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偷金银或是食物,又或是书。偷就是偷,但是孔乙己沦落到这番景象,还是让人难免唏嘘。

“窃书”好像维护住了读书人的尊严,但是又没有维护住读书人的颜面。

孔乙己给给小孩分茴香豆

小说中还有一个情节引人注意,就是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这一情节也也十分能让读者忍不住去探究孔乙己这个人。按照孔乙己的经济条件来说,喝酒还需要赊账,更遑论点下酒菜了。

可能需要很久还有可能能点一次。按照正常人的想法来说,就好比现在,普通民众好不容易能够买一次榴莲,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和不熟识的人分享吗?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14)

但是孔乙己在经济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却也愿意与小孩子们分享。分享的东西或许不贵重,但是这份心意难能可贵的品质

从这一行为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孔乙己身为读书人的闪闪发光的宝贵品质。从分茴香豆的行为里,恰巧反映出了孔乙己平日里与人和善的性格。

在孔乙己摇头晃脑说着:“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行为下,所展现出来的文人形象深入人心。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底蕴。

《孔乙己》的作者鲁迅

说起这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就难免让人关注到小说的作者鲁迅先生。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先生的原名叫周樟寿,后鲁迅先生又改名为周树人,鲁迅先生的这个名字的寓意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15)

鲁迅先生字豫山,随后又改字为豫才,鲁迅先生是浙江省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先生的经历

鲁迅先生原本与好友厉绥之和钱均夫一同在日本留学,鲁迅先生在日本就读的是医学。当时的中国前路迷茫,正是需要爱国的有志之士来拯救被封建社会荼毒的民众。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16)

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于是中国近代文坛涌起了一颗冉冉发光的新星。鲁迅先生一篇又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接连面世。

《呐喊》、《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朝花夕拾》、等著作敲醒了许多遭受着封建社会的毒害的人的心灵,这些作品引人深思,也让人们通过这些作品反思着自己。

有反思就会有进步,在鲁迅先生这一类人的引导之下,中国人民靠着自己在一片泥泞中摸爬滚打,跌跌撞撞的站起来,挺起我们中国人的脊梁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17)

鲁迅先生的为人

鲁迅先生的为人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从作为儿子和兄长的鲁迅先生、作为父亲的鲁迅先生、作为师长的鲁迅先生,这几个来看。

作为儿子和兄长的周树人

百善孝为先,鲁迅先生对父母十分有孝心,在少年时期,为了父亲的病来回前往典当铺,在那时,都是迫不得已,人们才会想着去典当东西,沦落到典当的情况难免会受到别人的白眼和非议。

作为家里面长子,回去看到母亲受到弟弟媳妇的气,在后来的时候买下了一座房子,让母亲搬来与他同住。鲁迅先生的母亲曾多次跟别人提起过鲁迅先生的孝顺,说:“树人最能体谅我的难处……”。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18)

作为父亲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是在很大年纪后才有了周海婴这个孩子,所谓老来得子,自然是疼爱有加的。有一句“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名言也是出于此。

但鲁迅对海婴的爱是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发展,以及冷静的看待海婴,正如他对海婴的职业期望就能体现出来鲁迅先生对孩子的爱。

“如果没有才能,可以做点小事情生活,但是不可以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后来成了无线电专家。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19)

作为师长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心和爱护是出了名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

他对青年学子的照顾和关心始终没有消失,鲁迅先生愿意奉献出也甘愿为年轻人作垫脚石且无怨无悔。

官方评价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悲哀)(20)

对《孔乙己的总结》

读至最后,鲁迅先生。

在小说里留下了一个悬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已经死了”。在孔乙己没有音信后他可能已经死了,因为可能到其他地方了,但是大家好像都心知肚明。

到现在,脱不掉长衫,下不来高台的人又是谁呢?是你还是我?还是他?年少时读不懂《孔乙己》,读懂时自己可能就是“孔乙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