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如何取笑苏小妹(苏轼拿一碗面苏小妹给上联)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这其中出现大大小小的名人数不胜数,而在文化界最有名的那几个,北宋时期的苏轼肯定要数其中之一。
他们一家子:哥哥,父亲都非常牛,唐宋八大家里面光他们父子三人就占据了三个名额。而苏轼本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作词家,诗人,书法家和美食家。
而说到美食就有这么一则故事:话说苏轼端了一碗面,结果苏小妹出了一个上联:面对面吃面。这个时候和苏轼关系很好的佛印和尚出了下联,让苏小妹羞红了脸。
苏小妹
要说清楚这个故事,就先要对苏轼的这个传奇的妹妹做一个解释,其实苏小妹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很多史学家和文学家们都是不太确定的,因为这个女子只有在民间传说和各种野史、小说、传记当中才存在。在正式的历史记录当中,并没有多少信息。
但是根据这些零零碎碎拼凑起来的信息碎片,我们可以得知:苏小妹的文学才华和智商都不在苏轼之下。并且苏轼相传自己本人也承认自己没有苏小妹聪明,只不过,在历史上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苏小妹的一些作品,这确实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之所以在正规的历史材料中没有关于苏小妹的信息介绍,就是因为当时还是奉行重男轻女那一套。可能这些有才华的女子触痛了当时很多具有大男子主义的历史撰写的人的心,因此他们就没有把苏小妹写进历史当中。
但是尽管如此,在有限的历史材料当中还是有一些苏小妹的影子在里面的。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也是这其中之一。其实从苏轼的故事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端倪。
因为苏小妹虽然在正式的历史记录当中并没有多少信息,但是只要是民间传说,只要该传说和苏轼有关,那么基本上都有苏小妹的影子在里面。
就拿那个著名的苏轼骂自己的好朋友是秃驴的那个故事里面来说,苏小妹就曾经机智的给哥哥提过醒,其实关于苏轼的很多故事都有苏小妹的身影。
主人公之二——佛印和尚而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故事当中,第二个主人公就是苏轼的好朋友,佛印和尚。
通过历史记录,我们不难发现,苏轼在北宋时期要说官大官小,其实没有那么夸张,但是他的名气却是众人皆知的。其实苏轼在仕途方面并不是非常得意,他自己经常提出一些和主流势力不同的意见。而常常被贬官。
但是和他的官运不一样的是,他的才运一直是顺风顺水的。在欧阳修存在的时候,他就已经人尽皆知了。而在欧阳修不在人世间之后,苏轼更是整个北宋期间文学的风向标。
当年他所做的那些关于保家卫国的豪言壮语,或者对三国时期各种人物的诗词歌赋中的评说,都是令天下文人非常敬仰的。而正是因为他热爱文学,并且喜好结交天下文人雅士,所以著名的佛印和尚也成为了他自己的好朋友。
他在闲暇之余,除了研究诗词歌赋和美食之外,就是和佛印和尚交流自己的写作心得,以及讨论佛法等等。虽然苏轼和佛印和尚之间经常开玩笑,而苏轼自己本身也经常对佛印出言不逊,但这也是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一种做法。
认真的来说,苏轼对佛印和尚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根据苏轼的说法,佛印并不是普通的和尚,在很小的时候,别的孩子都不会说话,佛印和尚就已经自己开始研究四书五经了,而到五岁的时候,相传佛印和尚已经能够开口作诗。在他还没有到而立之年的时候,佛印和尚已经成为了佛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之一。
佛印与苏小妹的趣对根据历史纪录,可以看出苏轼觉得自己的妹妹比自己聪明,而苏小妹也自己觉得他的才华应该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再加上作为哥哥的苏轼一直在自己面前夸奖这位佛印和尚,苏小妹心里还是有些不服气的,总想找个机会一起来切磋一下。
而有一天佛印和尚来自己家里做客,找苏轼聊天,恰好苏小妹也在家里,当时苏小妹就为佛印和尚煮了一碗素面。端上桌之后,佛印和尚还没有开始吃,苏小妹就说了一句对联的上联,上联的内容就是我们在开头说到的:面对面吃面。
其实佛印和尚也是聪明人,他当然知道苏小妹是要考一下自己。看一看自己是否有真才实学,而苏小妹所出的这个上联说难倒也不难,面对面吃面的意思也非常简单。虽然里面有三个面,但是三个面分别指的是人的脸、人和面条这三种东西。
佛印和尚可不是普通的书呆子一样的和尚,他知道苏小妹对自己不服气。所以就想着逗一下这位小妹妹。苏轼还没有说话,佛印和尚就来了一句:心连心贴心。
随后佛印和尚和苏轼二人相视哈哈大笑,不得不说佛印和尚这个下联出的非常绝妙,无论从平仄还是对仗方面来说,都是非常符合章法的,而这句话更是恰到好处的调戏了这个还未出阁的苏轼的小妹妹。
结语
其实大家在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可能会想这两个对联上下联都非常简单,要是我自己去对肯定也能对上,但是大家可能想的太简单了。老祖宗的智慧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对联在当时是文人之间吟诗作对常用的一个文学工具,其实考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文化储备,而且在做对联的时候考察的更是人脑子转的快还是不快。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对联是要面对面作答的,考虑的时间也就是半分钟左右,根本不会给你去查阅资料的时间,而且古人也不像我们现代有这么方便的百度等搜索引擎,随便搜一下就出来了,可见对于对联文化,还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学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