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杜鹃古诗赏析100首(子规声声总关情)

杜鹃又名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和神奇传说的益鸟。杜鹃身披黑灰色羽毛,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体型线条极为流畅。相传,杜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蜀王本纪》载:杜宇在蜀称帝,号曰望帝,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归天后魂魄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惨。

有关杜鹃古诗赏析100首(子规声声总关情)(1)

春夏之际,杜鹃昼夜不停地啼鸣,鸣声凄凉哀怨,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又因望帝的传说,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情怀,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唐代成彦雄《杜鹃花》道:“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杜宇的传说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杜鹃常用来喻人君或寄兴亡之事。

杜甫《杜鹃行》道:“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仇兆鳌《杜诗详注》道:“《杜鹃行》,伤旧主之孤危也,起含寓意。蜀天子,化杜鹃,怜之也。寄子代哺,蜀帝之分犹存焉。”诗中以杜鹃比当时之君,而以哺雏之鸟讥当时之臣不能奉其君,曾百鸟之不若也。杜鹃垂血上诉,不得其所,盖托兴明皇蒙尘之时。唐代胡曾《成都》道:“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杜宇禅位退隐,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似有不甘。哀怨凄悲,动人肺腑的叫声,怎能不让时主警醒呢?李煜《临江仙》道:“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诗人预感到家国将亡,内心悲痛惆怅万分,借子规意象来传达亡国之音。李山甫《闻子规》:“冤禽名杜宇,此事更难知。昔帝一时恨,后人千古悲。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况是天涯客,那堪独听时。”吴融《岐下闻杜鹃》:“化去蛮乡北,飞来渭水西。为多亡国恨,不忍故山啼。”文天祥诗云:“从今离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清人顾况道:“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康有为诗云:“小臣东海泪,望帝杜鹃红。”子规声声,哀怨啼血,向人们述说亡国的伤痛。

抒发思乡之情

杜鹃的鸣声很像人在说:“不如归去。”这鸣声很容易引起游子思乡之情。李白《宣城见杜鹃花》道:“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就开始啼鸣,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催促声,每一声都令游子柔肠寸断。诗作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唐代崔涂《春夕》道:“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由思乡而入梦,梦醒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暮春之夕特定的情景,月下子规的啼鸣,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思乡之情荡漾纸上。温庭筠《碧磵驿晓思》道:“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月亮落下去了,子规一夜长啼,晓色朦胧中,凄清的鸣声终于停歇了,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旅归思之情。王维《送梓州李使君》道:“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柳永《安公子》道:“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黄庭坚《醉蓬莱》道:“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表达的均是思乡之情。

借杜鹃思亲怀人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诗作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李商隐《锦瑟》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全诗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迷离,人以为悼亡为最多。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杜鹃,口中流血,声哀情苦,所要表达的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怨愤和怀念心中的那个人。

表送别之意

白居易《江上送客》道:“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杜鹃声声鸣啭,哀怨、凄凉,如泣如诉,斑竹成泪,送别的凄苦表达得无以复加。

抒写谪居的凄苦与幽怨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诗人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秦观《踏莎行》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诗人被贬郴州,独处孤馆,春寒料峭,杜鹃哀鸣,残阳如血,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杜牧《惜春》云:“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春已暮,无计留春住,杜鹃鸣声满春山,春归何处?苏轼《浣溪沙》道:“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雨声与杜鹃鸣声交织,烘托了东坡伤春、惜春之情。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道:“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春已去,子规啼血,人不由涕泪交流,身世之感,家国之痛,岂是“伤春”二字容纳得下。宋代王令《送春》道:“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用子规啼血,既表达惜春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不信东风唤不回,显示诗人留住美好时光的决心。朱淑真《伤春》道:“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道:“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都是借杜鹃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古人以杜鹃意象为介质,表达诗人特定的思想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古诗词的意蕴,也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汪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