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错失杀高俅的机会(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

林冲错失杀高俅的机会(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1)

在名著《水浒传》中,前后一共出现近千人,但戏份较多的不过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卢俊义、李逵等十余人。当然,这些人物塑造得也相当成功,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深刻。比如豹子头林冲,他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稍微了解水浒的人都知道,林冲的一生实在太悲剧。

林冲一出场,就碰到了高衙内调戏林娘子的事儿。林冲虽然忍住没打高衙内,但是高衙内却仗着父亲高俅高太尉的权势,再次调戏林娘子。后来高俅陷害林冲,使得林冲误入白虎堂,丢官获刑,刺配沧州。就这样,高俅也没放过林冲,野猪林和草料场,林冲两次遇险,忍无可忍时,林冲才杀陆谦等人,上梁山落草。

从八十万禁军教头到落草为寇,林冲用自己的悲惨经历,诠释了何谓“逼上梁山”。

上梁山的过程也不顺利,林冲差点被王伦赶下山。后来,晁盖上梁山,林冲火并王伦,才算稳定下来。但那个时候,林娘子自缢,丈人忧疑而死,连家中丫鬟锦儿也已经招赘。家也没了,自己前途也没了,林冲一无所有了。

林冲错失杀高俅的机会(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2)

央视水浒林冲形象

没上梁山之前,林冲或许还心存侥幸,想着与妻子家人完聚,所以他不能打高衙内,也不能杀高俅。但是,上了梁山后,林冲没有任何忧虑了,按理说完全可以报仇了。但是,林冲没有这么做。再次看到高俅时,林冲依然没杀高俅,他甚至还想招安。

一、林冲对高俅和招安的态度

梁山大聚义之后,高俅三次征讨梁山,结果最后一次战败被擒,被捉上梁山。这个时候,林冲面对高俅是什么态度呢?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激动。

高俅见了众多好汉,一个个英雄猛烈,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先有了十分惧怯,便道:“宋公明,你等放心!高某回朝,必当重奏,请降宽恩大赦,前来招安,重赏加官。大小义士,尽食天禄,以为良臣。”

林冲对高俅只是怒目而视,并没有拔刀杀高俅。

林冲错失杀高俅的机会(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3)

央视水浒高俅形象

央视水浒中,林冲不仅要杀高俅,最后还因为宋江招安,活活被气死。实际上,这是编剧进行的改编,原著中根本不是这样。

原著中,林冲不仅没有杀高俅,而且从头到尾都没有反对招安。宋江招安一直不顺利,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人都反对过,林冲却没有。招安后,林冲也没有消极作战,他跟随宋江南征北战,表现活跃,多次杀敌立功,显然他接受了招安。

不过,征方腊后,林冲中风瘫痪,留在了六和寺,由武松照顾他。半年之后,林冲去世,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二、林冲为何不杀高俅,还接受招安?

从前后文来看,林冲确实应该要杀高俅,这样才能解他心头之恨。这样行文,也最符合逻辑。然而,作者为何不这么写呢?

林冲错失杀高俅的机会(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4)

央视水浒林冲形象

1.从水浒成书角度来说

宋江的原型,是北宋末年起义的宋江,梁山好汉也是以历史上宋江等三十六人为原型。从《宋史》到《大宋宣和遗事》,从元杂剧水浒戏到《水浒传》,水浒的成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经过四百年才最终完成。(水浒成书时间,通常认为是明嘉靖年间或者更晚)

水浒的作者通常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但实际上,水浒的作者不止一位。

致力于明清小说研究的侯会,从好汉出场赞的诗角度出发,在《水浒源流新证》一书中提出“水浒前十三回是后增”的说法。

《水浒》前十三回的内容,是有另外的作者补写的;十二回以后的部分,才是《水浒》的原始面貌。试将前十三回删掉,我们会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仍是一部完整的《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一位不少,且每位好汉的首次登场,都带有一首出场诗,呈现出十分规律的现象。

侯会的这种说法,并非孤例,聂绀弩在《水浒四议》中持相同观点,他也也认为水浒前十三回可能是后加的。

当我们去掉前十三回会发现,从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开始,接着是宋江杀惜,宋江梦到九天玄女,宋江三打祝家庄、征方腊等,水浒故事还很完整,且宋江作为主角也更突出。这样的故事结构,也更符合水浒的蓝本《大宋宣和遗事》。

水浒前十三回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都极高,林冲、鲁智深、史进、杨志等人的形象也十分鲜明,其创作人当是天才,所以这部分也被称为“天才文人本”。

林冲错失杀高俅的机会(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5)

央视水浒杨志形象

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看林冲为何不杀高俅,还接受招安。

去掉前面十三回后,林冲第一次出场在四十八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两打祝家庄》这种,其赞诗后四句是: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很明显,林冲是照着张飞的形象刻画的,所以他兵器是丈八蛇矛,绰号是“小张飞”。

林冲误入白虎堂、发配前休妻,遇险野猪林、怒杀陆谦和雪夜上梁山等事迹都在前十三回中,如果不看这部分,就会发现林冲之前没有事迹,自然也就和高俅无仇了。这样的林冲,也符合《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杂剧中的林冲形象——只有名字,没有任何事迹。

既然之前的水浒中,林冲和高俅没有深仇大恨,那么林冲自然不会想着杀高俅,也就能接受招安了。不过,前十三回故事加入水浒后,林冲和高俅立马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甚至连杨志也和高俅有了仇怨。

林冲错失杀高俅的机会(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6)

影视剧中的高俅形象

正因如此,所以后来高俅上山时,作者特意写林冲和杨志对高俅怒目相向。这么写,也是照应之前的故事。

2.从原著内容来看

不过,既然有了前面十三回,林冲似乎不应该妥协,看到高俅就应该家仇国恨一起算,扑上去宰了他。那为什么后面林冲只是怒目而视,并没有动手,甚至都没冲上前去怒骂高俅呢?

这看似矛盾的做法,我认为反而最好,因为能反应现实问题。

一方面,林冲出身行伍,军人的天性就是要服从命令。林冲从一出场,就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说明他是军队中的教官,负责教军士枪棒。军人,对上级和军令要绝对服从。宋江做梁山寨主后,梁山军纪明显提高,他们赈济百姓,不滥杀无辜,作战能力高,还有樊瑞、项充、李衮、解珍、解宝等特殊兵种,所以能百战百胜。

林冲错失杀高俅的机会(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7)

央视水浒宋江形象

作为大将,林冲在梁山的环境下,当然要服从宋江的命令。而宋江的目的是招安,对高俅自然是恭敬的态度。为了防止意外,高俅被捉时,宋江就下令,不准好汉杀人。

再说宋江掌水路,捉了高太尉,急教戴宗传令,不可杀害军士……宋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高俅慌忙答礼。宋江叫吴用、公孙胜扶住,拜罢,就请上坐。再叫燕青传令下去:“如若今后杀人者,定依军令,处以重刑!”

宋江两次下令不可以杀高俅的军士,军令既出,自然不能不遵从。本就是军人出身的林冲,此刻再次恢复军人身份,自然要遵命,所以他才没有杀高俅,且连杀高俅的动作也没有,只能怒目而视,以示仇恨。

同样,杨志也是如此,他也是军人出身。至于其他人,不管是不是军人出身都不重要,因为梁山军纪如此,任何人不得违反。

我们看武松、鲁智深和李逵等人,虽然反招安,但是之前面对前来招安的官员,却也不敢有大的反抗动作,李逵也只是撕扯诏书而已。如果梁山军纪不严,这几位听到诏书上的“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恐怕早已经动手打人了。

林冲错失杀高俅的机会(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8)

央视水浒花荣、李逵和燕青

另一方面,林冲不得不遵从宋江命令,硬生生忍住杀高俅的冲动。从林冲角度来说,虽然他是军人出身,梁山军纪严明,但是人愤怒到一定程度,完全可以不管这些规则。既然如此,林冲为何不爆发呢?

答案很简单,林冲不能爆发,既是为了梁山兄弟,也是为了自己。

梁山弹丸之地,除了抢,基本没有收入。十万人马每天的消耗都很巨大,不招安没有出路。而且关胜、呼延灼等人都是朝廷将领,他们也渴望招安,其他人为了名声和子女,也都想招安。至于宋江,他主张忠义,更是想通过招安报效朝廷。

林冲呢?他不想招安吗?他想。为什么被高俅害得那么惨,他还想招安呢?因为落草为寇并非长久之计,谁想天天打打杀杀,刀头舔血过日子呢?谁不想安安稳稳过一生,不用担惊受怕呢?所以,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招安才是梁山好汉的出路。

好不容易走出伤害自己的圈子,最后发现还是要回去。这个圈子像婚姻,也像职场,有些人始终想逃离,最后发现根本不可能,虽然很无奈,却是很现实的问题。

林冲错失杀高俅的机会(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9)

央视水浒林冲形象

林冲的情况就是这样,明明想杀高俅,此刻却杀不得,不仅杀不得,还得硬生生忍住心中怒气,甚至前程还要指望高俅,这多么无奈,多么可悲,多么讽刺的事啊!比起一刀杀了高俅,这样的结果或许才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

这一点,就像林冲的形象问题一样,越是矛盾,越要融合,这样才最有表达效果。

从四十八回来看,林冲的原型是张飞,他和张飞一样是个猛将,据此看,他的性格也应该和张飞一样。然而刚出场时,林冲则很儒雅,手执折扇,还能写诗,更重要是的性格很隐忍,他能忍到看起来很窝囊,以至于让别人看不起的状态。前面柔和,后面刚猛,两种形象差距太大,给人的感觉很矛盾,总觉得不是同一个人。所以,很多人觉得前后不一致,形象冲突。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既然“天才文人”能创作出前面十三回那样精彩的故事,他会考虑不到林冲前后形象不一致的问题吗?若他考虑到了,为何没有改?因为这样最能表现作者想要的效果。

试想,林冲本来的性格和张飞一样,毫不遮掩,快意恩仇,若是连这样的人都变得沉默,变得隐忍了,那得多大的委屈,多大的无奈呢?有仇不能报,有气不能出,把一个猛张飞硬生生逼得不敢说话,不能报仇,更能体现当时奸臣之奸,世道之暗。

林冲错失杀高俅的机会(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10)

央视《三国演义》张飞形象

​如果二者结合起来看,效果会更好。

高俅仗着权势,硬是把脾气暴躁的“小张飞”林冲,逼成了不断隐忍、不敢爆发的人。高俅毁了林冲的家庭和事业,几次差点害死林冲,最后林冲还不能杀他,甚至还得必须依靠他,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由此可知,奸臣当权的北宋末年,世道该多么混乱黑暗啊!

很多读者说,林冲蠢笨,懦弱无能,他完全可以杀了高俅就(带着老婆)跑;也有读者说,林冲可以偷偷潜入高俅家,杀死高衙内高俅等。实际上,逃跑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读者能看到王进的结果,但林冲看不到。退一步说,即便林冲可以,作者也不会这么写。如果书中人物有仇就报,报不了就逃跑,那就无法表达作者的意图了。

看名著,读者应该从书中人物的经历,揣摩作者的意图,而不能因为书中人物做法不满足个人意愿,就去批判。倘若人人面对高俅时,都学王进那样一走了之,水浒怎么往下进行,又怎么会成为名著?

参考资料:《水浒全传》《大宋宣和遗事》《水浒源流新证》《水浒四议》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