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1)

(紫禁城)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

正月十三。

北京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鞭炮声喧哗声此起彼伏,人们仍然沉浸在新年的欢乐气氛中。

“靖难之役”已经过去整整十三年,此时中原平定,四海太平,八方拜服,万国来朝,俨然一副盛世光景。

而在紫禁城正阳门西北角的诏狱里,却呈现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景象。

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明史》

幽深阴暗的监牢里,关押着一众或有罪或无辜的犯人。

但无论是有罪或是无辜,这些人都曾在这所号称是中国古代最凶残无情的监狱里受到了近乎非人的对待。

断水断粮,严刑拷打,囚犯们鲜血淋漓,四肢瘫痪,毒疮满身,步立俱废已是寻常之事。

而在诏狱深处的一间牢房里,却有一名犯人,不戴脚镣,头上也并不戴枷,这人神态自若,端坐在牢房之内,气定神闲,似在闭目养神。

而牢房之内,更是打扫的干净异常,即不灰暗,也不潮湿,门口一支红烛垂泪,更是将半扇牢房照的异常明亮。

现在,牢房的门被推开,一个人走了进来。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纪纲。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2)

(纪纲 形象)

诏狱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它同样是大明的法律部门,但却并不受刑部、大理寺抑或是都察院的领导,而是受北镇抚司的锦衣卫们直接管理。

所以这地方儿,除了锦衣卫,很少有人能这么大摇大摆的走进来。

推门而入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

御赐金衣,四兽飞鱼,绣春宝刀,莫说是寻常百姓,就算是朝廷官员们,见了这身衣服,心里也得掂量掂量,看看别有什么把柄,落在人家手里。

但此刻,这位都指挥使却端着一叠酒菜,毕恭毕敬,径直的坐到了牢房里的犯人面前,仿佛这位犯人此刻并非阶下之囚,而是自己极为净重的人。

纪纲坐了下来,一番寒暄客套。

大致是问一下在诏狱的生活还习不习惯,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今天这也过年了,我特地代表全体锦衣卫来看望一下你,怕你孤单,我还带了酒菜,咱们兄弟俩吃点喝点,就算是共贺新年了。

对面的犯人嘴角轻轻抽动,没有说话,拿起筷子,尝了几口菜,旋即举杯,一口一口的戳饮了起来。

但他似乎不胜酒力,只饮了几杯,就只觉得天旋地转,只好伏在桌上,稍事休息。

纪纲看眼前的犯人已然醉倒,却发出了一声冷笑,这冷笑十分渗人,宛如寒夜里的一柄钢刀,直击人心。

他一声招呼,在牢房门口,又进来两个锦衣卫的总旗,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架着酒醉的犯人缓缓踱步出去了。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3)

(雪夜)

夜半时分,紫禁城突降大雪,整个北京城刹那间银装素裹,天地之间一派肃杀。

这名醉醺醺的犯人仅穿着一身单衣,在冰天雪地中昏睡不已,然而他的生命体征却已经逐渐流失。

大雪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他停止了呼吸。

此刻,遥望北京城内,烟花绚烂,灯火通明,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

——题记

时间回到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这一年,江西吉安府的一户普通人家里,诞下了一个十分不普通的男孩。

这个男孩的名字叫做解缙。

之所以说解缙同志不普通,是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五岁诗文倒背如流,七岁提笔能写文章,十岁口诵千字,一字不差,十二岁看遍四书五经,并且能开经释讲,融会贯通。

神童,不管是放在当时还是现在,这样的人,我们统称他为神童。

神童解缙少年聪慧,长大之后也立刻开启了自己的“开挂人生”。

而之所以说是开了挂的人生,是因为解缙的前半生,实在是太顺了。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解缙参加乡试,中解元,名列榜首。

次年,解缙又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授庶吉士,官拜翰林学士。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4)

(解缙)

本朝太祖朱元璋曾亲自接见过解缙,对他十分器重,并且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

你和我虽是君臣,但我非常赏识你,所以我认为,我们不仅仅是君臣,更情同父子,所以你更要对我知无不言。

皇帝都拿自己当亲儿子了,这位殊荣,放眼整个大明朝,很有可能是独一份了。

太顺了,实在是太顺了。

考试就中举,中举就当官,当官就被皇帝器重。

相比那些多年怀才不遇的同时期官员,例如黄淮、杨士奇、吴溥等人,解缙简直可以说是天选之子。

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解缙在文化水平上的造诣,的确了得。

治国安邦,谈论国事,他不在话下。

吟诗作曲,操弄文学,他更加擅长。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臣子,很难不得到皇帝的器重。

但皇帝的话,是要细细琢磨的。

朱元璋曾经拍着胸脯告诉解缙,咱俩关系好,有话你就说。

这是啥意思呢?

要分两方面看。

一方面,皇帝的确是十分欣赏解缙的才学,认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堪国家大用。

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的是,朱元璋同志的身边并不缺少说话的人。

或者说,并不缺少文臣。

刘基、李善长、周德兴、胡惟庸,这些同样富有才学,能说会道的文臣们皇帝尚且弃如敝履,杀掉的杀掉,辞退的辞退,皇帝何必如此中意一个小小的解缙呢?

所以我认为,皇帝表面上是让解缙多和自己沟通,多进言上疏,但实际上,是在告诫解缙要管好自己的嘴。

朱元璋不是唐太宗,他没有太宗皇帝那种从谏如流的气度,作为开国皇帝,日日操劳国事已经让皇帝十分疲惫,他实在是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思再去听一班文臣们整天在他耳边絮絮叨叨了。

朱元璋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唐太宗,但解缙却把自己当成魏征了。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5)

(明太祖朱元璋)

皇帝找解缙谈完话的第二天,解缙就上表了一封长达数万字的奏折,痛陈利弊,直言不讳的指责皇帝的过失。

不久,解缙又上《太平十策》,针砭时弊,希望皇帝可以总结经验,修德政,搞改革,发展国力民生。

没两天,解缙又上了一封《论袁泰奸黠状》,指责当时的御史袁泰藐视朝纲,贪污腐败。

可以这么说,如果朱元璋同志有手机的话,那自从他把手机号码告诉解缙之后,他每天收到解缙的短信数量都是99 。

朱元璋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给你手机号是为了方便咱们联系,而不是让你借机来骚扰我的。

于是朱元璋找来解缙的父亲,说了这么一句话:

“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明史》

皇帝告诉解缙的父亲,你儿子吧,心浮气躁,实在是太烦人了,年轻人爱出风头我可以理解,但他现在这种情况,实在是很难在朝廷里混下去啊,所以你就先把儿子领回去,让他在家潜心沉淀十年,到时候再来朝廷,我一定委以重任。

结果就这样,解缙同志稀里糊涂地就下岗了。

解缙实在不明白,明明是皇帝让自己多多进言,多多表现,怎么现在反而变成了自己爱出风头了呢?

但皇帝让你下岗,你只能下岗。

解缙同志离开了京师,回到了江西老家。

君臣彼此都不知道,这次匆匆的告别,却是人生中的最后一面。

皇帝和解缙定下了十年之后再相会的约定,但老朱同志没等活到十年,就龙驭上宾,领了便当。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一代传奇帝王朱元璋驾崩,时年七十一岁。

老皇帝死了,新上台的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6)

(建文帝朱允炆)

虽然建文皇帝从小就受儒学文化熏陶,十分尊敬天下的文人士子,但当时的皇帝,身边并不缺少什么绝代才子,当世大儒。

齐泰、方孝孺、黄子澄这样的博学人士已经足够皇帝使用,所以解缙并不在皇帝的考虑范围之内。

这段时间,是解缙人生的低潮期。

他在偏远的甘肃做过看守城门的卫吏,在清冷的翰林院当过待诏,十年人生如意,十年困顿难当,解缙同志可以说是饱尝了世间变化。

如果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靖难之役,可能解缙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此消沉,成为史书上一个极为普通的名字。

但命运,似乎再一次地选中了他。

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一路高歌猛进,越平原,过长江,直打到南京城下。

大家心里都很有数,建文朝廷要凉了。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解缙和朝廷里的几位同僚们连夜举行了一场聚会。

参会的人员有,翰林陪读胡广,翰林待诏解缙,翰林编修吴溥,翰林学士王艮。

大家开会的主题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同朝为官,现在建文朝廷要完蛋了,看看大家都有什么出路。

会议一开始,胡广、解缙、吴溥慷慨激昂,表示要誓死追随建文帝,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只有王艮同志一言不发,只是暗自流泪。

于是大家在嘲笑了一番王艮不太爱国,很没气节之后,各自散会,各谋生路。

事实证明,满口道义者,最不可信,一语不发,乃为忠良。

胡广、吴溥在南京城破时双双投降,归顺了永乐皇帝,而我们的主人公解缙更是没等破城,提前一天就收拾行李投奔了朱棣。

对于解缙的出逃,作者是十分理解的。

因为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他还想要去完成更为伟大的事业,所以他绝对不会和建文朝廷一起陪葬。

大家各奔东西,只有那个一言不语,默默无闻的翰林学士王艮,回家之后,净身沐浴,从容自杀。

虽然王艮同志并非本篇文章的主角,但我在这里仍然要为他留下一句评语:

这是一位忠义的人,宁肯杀身成仁,也决意不负皇恩。

虽然他的一生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成就和事迹,但他同样应该是名垂青史的人物。

现在,把故事说回到我们的主角,解缙的身上。

对成祖朱棣来说,能收获解缙这样的人物是极为开心的。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7)

(明成祖朱棣)

建文皇帝的近臣们大都忠贞死节,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儒士方孝孺更是跟自己唱反调,连篇登基诏书也不肯给自己写。

新皇帝是篡位登基,他急需得到天下文人士子们的舆论支持,而恰在此时,解缙来了。

永乐元年,解缙升翰林侍读,并进入内阁参预政事,正式成为了大明王朝第一代内阁成员之一。

不久,皇帝又升解缙为内阁大学士,并且交由其主编《永乐大典》。

是的,朱棣很信任解缙,并且给了解缙很大的展示平台。

你有能力,那我就使用你的能力,你有才华,那就请君发挥你的才华。

对皇帝来说,解缙曾经是自己父亲最为看重人才,而自己父亲的臣子为自己所用,无疑是前朝的臣子们对自己的一种承认。

作为一个篡权夺位的皇帝,朱棣需要这种承认。

而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想必就不用我再多做介绍了。

全书22877卷,11095册,字数总计约3.7亿,收录经史子集百家之书,涵盖古今文化各行巨著。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丰碑。

如果说永乐皇帝是这座丰碑的奠基者,那么解缙就是这座丰碑的缔造者。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8)

(永乐大典 局部)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

全书落成,而解缙的名字,也将光耀史册,名垂青史。

作为一名文人,解缙的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

而作为一名文臣,他的地位也已经无可比拟。

公元1404年,即《永乐大典》落成的前四年,解缙升任右春坊大学士,位列内阁首辅。

天下文人,功为第一,朝廷之上,权为首冠。

说实话,解缙有点飘了。

他平日里在内阁对皇帝多有进言,直言不讳,这倒也罢了,因为首辅的工作就是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儿。

朱棣不是朱元璋,他比他老子的心胸要宽广不少,所以解缙事儿多,啰嗦,他还可以忍受,但解缙管的太宽,居然把手伸到了册立皇储的事情上,这皇帝可就忍不了了。

解缙和世子朱高炽交好,皇帝一问他应该立谁当太子,解缙张嘴闭嘴就是朱高炽。

皇帝给次子朱高煦整点赏赐,加封点爵位,解缙就大呼小叫,表示皇帝这么做实在不是很合适。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9)

(朱高炽,即后来的明仁宗)

依我看,不合适的,其实是解缙。

区区臣子,就算有天大的功劳,难道还想左右帝王的言行不成?

而恰在此时,世子朱高煦因为得不到解缙支持,开始在朝堂之上对解缙多有打压。

解缙是臣子,而儿子是亲人,架不住朱高煦整天在皇帝耳边吹风,今天说解缙狂妄自大,明天说解缙目中无人,后天说解缙蔑视朝纲,一来二去,皇帝实在是忍不了了。

天下初定时,我需要你,因为你代表了前朝的文臣,你支持我,就代表了大臣们支持我。

永乐开元时,我需要你,因为我要缔造一部古今奇著,来为这盛世锦上添花。

而现在,我已经不再需要你了。

皇室是最为无情的封建产物,每个人都只能陪他走一段路。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先贬解缙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后又改贬交趾。

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

朱棣的意思很明显,眼不见心不烦,我把你弄得越远越好。

解缙在某种程度上又下岗了。

但这位仁兄实在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

他认为,你爹和你侄子的大风大浪我都挺过来了,你这一朝我还混不下去了?

于是,四年之后,即公元1410年,解缙再度返京,想要面见皇帝,再谋个一官半职做一做。

但很可惜,解缙同志风尘仆仆的赶回北京,但朱棣北征鞑靼未归,并不在京师之中。

没办法,解缙无处可去,只能找自己以前在朝廷里最要好的知交,已经成为太子的朱高炽聊聊天。

我想,可能也只是聊聊天了。

今时不同往日,当年他是内阁首辅,是《永乐大典》的缔造者,是天下寒门士子们都知道的文人传奇。

而现在,他孑然一身,只剩下无尽的萧条和落寞。

解缙无意,其他人却是有心的。

这个有心的人,就是一度得不到解缙支持而屡屡加害解缙的汉王,朱高煦。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10)

(朱高煦 形象)

皇帝北征归来,朱高煦立刻去打小报告:

“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明史》

朱高煦告诉皇帝,解缙这位老同志,办事可太不讲究了,千里迢迢来京城,不来拜见父皇,居然先跑去找太子,搞不好他和太子有什么密谋,又或者他又要搞些鸡鸣狗盗,欺瞒皇帝的事儿。

说实话,这个小报告,逻辑混乱,毫无实据,根本没有一点杀伤力和可信度。

但朱棣却十分愤怒。

对朱棣来说,解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一想到解缙,皇帝就能联想到那段靖难时的岁月。

而一看到解缙,又会让皇帝回忆起自己是靠着他来笼络天下士子,制造舆论的。

解缙帮助过他,但解缙也是他不堪回首的往事。

皇帝很生气,我酌情你的小命,把你赶的远远儿,你居然还敢回来?

好大的胆子!

朱棣终于不再留情,这位向来杀伐果断的君王在战场之上可以以一敌百,又怎么会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文臣呢?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皇帝将解缙抓捕,投入诏狱。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11)

(诏狱)

在监狱里度过你的余生吧,你这个张狂不自知的解缙!

这一关禁闭,就是整整五年时间。

对解缙来说,这是一段极为难熬的岁月。

但他毕竟是内阁首辅,身在诏狱,锦衣卫们却不敢怠慢他。

咱们的这位永乐皇帝向来喜怒无常,今天把他关诏狱了,后天万一又调回内阁,官复原职该怎么办?

所以就算锦衣卫们心狠手辣,残酷无情,但也从来不敢把刑罚往解缙的身上招呼。

如果一切仅仅是这样,那么其实并无大罪,只是因为皇帝迁怒而被关进来的解缙很有可能会在某次大赦天下中被放出来,可能继续做官,可能就此成为普通老百姓。

不管怎么说,至少对解缙本人来讲,还算是一个比较欣慰的结局。

但历史却偏偏不要解缙如此结束自己的一生。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的一天,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按照惯例,向皇帝呈交了一份诏狱在押人员的名单,皇帝拿过来随手一翻,再一次看到了解缙的名字。

解缙,解缙。

皇帝喃喃自语。

老朋友,好久不见了。

皇帝轻描淡写,指着解缙的名字,说了这么一句话:

“缙犹在耶?”——《明史》

皇帝说:解缙还活着呢?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皇帝是在反问纪纲,解缙怎么还没死?

这回锦衣卫们明白了。

原来,皇帝在将解缙投入诏狱的那一刻开始,就从来没打算让他活着出来。

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明朝才子解缙的悲剧人生(年少成名并非好事)(12)

(解缙的书法)

解缙死了,这位明朝最负盛名,被诸多后世文人推崇为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大明的第二任内阁首辅,《永乐大典》的缔造者,冻死在了一个四下无人的雪夜里。

多年以前的一个雪夜,江西吉安府里一个男婴的诞生,打开了这段大明才子传奇的序幕,而如今白雪皑皑,待到明日太阳升起,重新照耀在紫禁城的每个角落里时,没人会知道这具干枯瘦弱的尸体之下,藏着的是一段多么跌宕传奇的往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