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王昌龄见到采莲女)

自古江南一带,水道纵横、池塘遍布,种植莲藕也就成了一大生产民俗。每逢夏秋之际,采莲女便乘着小舟出没于莲荡中,轻歌互答,采摘莲子。文人墨客则往往会将此情景,写入诗词歌赋等抒情作品中。如汉代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南朝乐府《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唐代李白《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舟回”等,不胜枚举。

王昌龄诗(王昌龄见到采莲女)(1)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采莲曲》,便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首诗。它出自于唐代诗人,有着“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之手,是王昌龄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据记载,当时王昌龄被贬龙标已经有了一段时间,某次,王昌龄独自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偶然见到了采莲女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便写下了这首《采莲曲》。

王昌龄诗(王昌龄见到采莲女)(2)

因为画面的中心是采莲女,所以王昌龄为了突出她的美艳,便别具一格的将采莲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使采莲女得以与美丽的荷花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虽然说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只有短短的4句,但可谓从开篇美到结尾,美艳了千年。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诗(王昌龄见到采莲女)(3)

诗的前两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即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就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绽放开来。从这两句诗的意思来看,王昌龄显然是在诗的开头,就巧妙地营造了一个采莲女和荷花和谐共处的美丽环境。这里的“罗裙”,是指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其颜色则绿如荷叶,正所谓“一色裁”。

在古代诗歌的创作中,为了形容女子的美艳,诗人往往会采用以花比人的艺术手法。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是以牡丹的艳丽衬托杨贵妃的美艳。王昌龄这里采用的亦是以花比人,即先以荷叶衬托采莲女裙子的色泽。然后,再以红色的荷花衬托采莲女红润的脸庞,进而体现出采莲女的美艳。

王昌龄诗(王昌龄见到采莲女)(4)

如此一来,王昌龄笔下的采莲女,就成了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采莲女的绿罗裙与绿荷叶融为一体,简直就让人分不清哪个是罗裙,哪个是荷叶。而红艳的荷花与采莲女红润的脸庞相互照映,又会让人产生一种人花难辨的错觉。同时,以我们的日常经验来看,王昌龄这样描写,显然是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的。

王昌龄诗(王昌龄见到采莲女)(5)

诗的后两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即采莲女的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让我难以辨认,直到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在采莲。这两句诗的情景,其实就是紧承前两句的诗意而来。正是因为采莲女和荷叶的“一色裁”,以及和荷花的“两边开”,才会让诗人产生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而视觉上人花难辨,便也只有从听觉上去判断了,可见其表现手法的高超。

王昌龄诗(王昌龄见到采莲女)(6)

纵观王昌龄的这首诗,他显然是将采莲女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不着一个“美”字,采莲女的美艳却早已经跃然纸上。而王昌龄将采莲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表现手法,无疑也为我们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情味。相信你也和我一样,再读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时候,脑海中便会浮现采莲女的美艳形象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