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

提起屈原,最初的接触大概是:端午节的由来,好吃的粽子,汨罗江的故事,还有曾经贴在墙上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1)

这句话在今日的我们读来,很有几分激情澎湃与莫名的悲苦,仿佛映照着屈原的一生。

首先呢,提起屈原我们必然要聊的一个时代就是——战国末期。以及那时代的七大强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经过整个春秋时期的战乱,这几个国家依旧没有消停,还处在相互想办法打压、掌控、吞并中。但是屈原出生的楚国已然不再有“春秋五霸”的风采,反而日渐沉沦,而采用了商鞅变法的秦国,占据了当时七个国家中老大的地位。

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2)

且说楚国从战国中期实力就开始下降,下降的原因值得一提,就是:国内两大势力的火拼。哪两大实力呢——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腐朽的奴隶主贵族(这两个词圈一下,后续还有用)。

在当时的社会啊,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是个必然的社会发展阶段,但是每一次变革都不是那么顺利滴,而楚国的国力下降就源于此。

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3)

眼看着邻居秦国,在国君的支持之下商鞅变法成功,一举成为了老大,那么当时当政的楚怀王必然是心里不太痛快滴,不痛快到什么程度呢?用历史中的说法就是“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知味”。就是睡不好,也吃不香。

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家族与这楚怀王还带了一点亲戚关系屈原,比较容易的混到了当时贵族的圈子里,认识了当时的楚国老大,楚怀王。

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4)

当时的屈原担任的职位是“文学侍臣”,大概的意思就是陪楚怀王看书、写字、练字、聊天这类的吧。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聊人生理想,聊到了秦国的商鞅变法,顺便给楚怀王分析了一下,为什么人家秦国牛气起来了,而咱们楚国越来越不行。

这一番话聊得楚怀王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于是屈原掌握了实权——升职成为了左徒,比宰相差了那么一丢丢,算是二人之下(楚怀王和宰相),万人之上。这时候的屈原才22岁。也就是大学刚要毕业的年纪。

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5)

那时候的屈原,大概就是白衣飘飘的少年模样,可谓是意气风发,先是亲赴齐国,说服了齐宣王入伙,又拉来其余几个国家组成联盟,让楚怀王当上了这联盟的老大,力图与当时牛气冲天的秦国拼一下实力。

毫无疑问,这一步是成功的,至少秦国不敢小瞧楚国,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了,但是屈原虽然在外取得了这么一个联盟的成绩,但是国内改革,却遇到了大麻烦。

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6)

腐朽的奴隶主贵族代表靳尚和怀王的儿子子兰表示很不高兴,于是伙同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一起说屈原的坏话,具体说了什么呢,大概就是:这人太能得瑟,整个楚国就他厉害,就他能耐,连大王都不放在眼里。

于是楚怀王不高兴了,不高兴的后果就是屈原被撸了下来,降官职为三闾大夫。

降职之后一系列的事情让屈原措手不及,比如:表忠心的奏章送不到楚怀王的手里;秦国的张仪收买靳尚之后,蛊惑楚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联盟,并且让张仪担任了楚国的相国。

接着爆发秦楚大战,楚国大败,可为损兵折将,且同时韩魏偷袭楚国后方,这一下楚怀王彻底懵了,也被打醒了,所以又想起屈原来。

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7)

至此屈原算是再度登上舞台,继续联合齐国,但是无奈国内的竞争属实太大,反复多年之后,依旧没有斗败靳尚和子兰,还有本该在后宫,不能出来蹦哒的郑袖手中。被楚怀王放逐。在放逐期间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其中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离骚》。

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8)

虽然被放逐五年之后,屈原被楚怀王召回朝中,但是当时已然无力回天,在靳尚、子兰等人的蛊惑下,楚怀王去秦国赴会结盟,然而被扣留秦国,致使客死他乡。

虽然怀王临死前也感叹“悔不听屈原之言”也痛恨“靳尚、子兰误我”,然则他终究再没能活着活到楚国。

而继位的襄王,根本没有与秦抗衡的意思,直接举旗投降,并且嫉妒国民对屈原的敬仰,直接将屈原逐出郢都。

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9)

屈原从郢都出发一路辗转,越过大江大河,走过洞庭湖,进入当时人迹罕至的湘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苦楚生活以及对祖国复兴的远大抱负。

然而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终于帅兵攻下楚国的国都,这一消息给了屈原致命的一击。此刻不复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已然面容枯槁、形容憔悴的屈原整日流连在湘水旁,反复的徘徊吟唱。

直到某天在与一渔翁莫名奇妙的对话之后,屈原离开湘水到达长沙附近,决定以身殉国。

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10)

聊天的内容大概是

“这不是三闾大夫吗?你怎么混成这样样了?”

“这世上的人都太脏太沉醉,只有我一个人干净而又清醒,所以我不太合群被赶出来了”

“世人都太脏那你为什么不让他们更脏呢,世人都醉了,那你为什么不也一起醉呢?你这么清高让自己被赶出来是何苦呢?”

于是屈原说了这么一段话,大概如下“我宁愿自己跳进江水中,让鱼把我吃掉,也不愿意让自己这干净而又洁白的灵魂被这群人玷污”

屈原的重要史实(解读屈原的冤死之因)(11)

于是62岁的屈原,抱石自沉于汨罗江。

这才有了我们熟知的端午节的由来,有了我们吟诵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的死可算是有些冤枉,一身爱过抱负,终究淹没在在新旧势力的斗争中,成为不可避免的牺牲品,但是屈原的精神却让人崇敬与敬佩。

那沉浸于汨罗江的灵感依旧洁白坦荡,史册生辉。

我是爱历史的依霏,感谢你的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