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每个笔画都用裹锋笔法吗(密谓际是一种古法)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第四意是这样的:

又曰:“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长史曰:“然”。

篆书每个笔画都用裹锋笔法吗(密谓际是一种古法)(1)

张旭石刻像

文中的这个“际”字,《说文解字》中说,:“际,壁会也,两墙相合之缝也”。又说:“际取壁之两合,犹间取门之两合。”门之“间”,为开留了余地。而墙壁之“际”,则是因为要合只留痕迹,不留缝隙。

门与门的对合,即使不透光也会透气。这里说的当然是古时手工的木门,不会像现在的门一样密不透风。而墙与墙相合既不透光,也不透气。墙与墙对合的目的就是使它们浑然成为一体,即便是有一些合并的痕迹,也不可能透光、透风、透空气。

篆书每个笔画都用裹锋笔法吗(密谓际是一种古法)(2)

颜真卿 麻姑先坛记 局部

所以,颜真卿就说:“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

先不说整句话的含义,先说说“筑锋”。“筑”在张怀瓘《玉堂禁经》里“永字八法”中出现过,那是在九种用笔腕下起伏之法中对“驭锋”的描述里提到,“有点连物则名暗筑”。

篆书每个笔画都用裹锋笔法吗(密谓际是一种古法)(3)

颜真卿 麻姑先坛记 局部

筑,本是古代一种击弦乐器。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用竹尺击弦发音。后来引用为捣土的杵,进而用来表示捣土这个动作。

筑和捣都能表达向下击打的动作,为什么非要用“筑”这个不常用的字呢?筑,专指筑墙,用杵的方式把土捣实形成墙壁。用筑字,也表明了筑锋的位置。筑墙一般是在前一段墙的基础上,向上或者横向继续夯筑成完整的墙壁,筑到一起的墙之间不留缝隙。

篆书每个笔画都用裹锋笔法吗(密谓际是一种古法)(4)

多宝塔中的目

也就是说,筑锋起笔的位置一般都在另一个笔画中。《玉堂禁经》给出的字例是“目”、“其”之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竖画内起笔写横画。由于有笔画重叠,也就没有必要都讲究起笔的方法。只要象筑墙那样,把毛笔当成杵直接撞下来起笔就可以了。

在“均谓间”里讲了笔画的起笔和相邻的笔画要留有间隙,以便展现笔法。到这里为什么又要故意写到一起去了呢?

篆书每个笔画都用裹锋笔法吗(密谓际是一种古法)(5)

多宝塔中的其

这是因为相近似的笔画如果都留有间隙,一方面显得雷同。另一方面,都有间隙会使整个字散开不能成形势,也就不能叫做字了。

书法讲究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只用一种笔法难免太单调了。所以只要有可能,就要让它有变化。

篆书每个笔画都用裹锋笔法吗(密谓际是一种古法)(6)

筑锋其实是一种古法,大篆里随处可见。篆书时期笔法是比较简单的,起笔都是直撞的方式。篆书笔画的匀称性,也使笔画的连接最适合用筑锋。筑锋的特点就是连接实在,不会虚垮。就算如此,也不能把交接处写得象焊过似的。不能使多出来的墨汁形成墨猪。

要使筑锋的笔画象在另一个笔画上长出来的一样,这才是正确的,是“密”的,近乎与无缝连接。

篆书每个笔画都用裹锋笔法吗(密谓际是一种古法)(7)

颜真卿 麻姑先坛记 局部

这样颜真卿那句话就好理解了,“难道不是筑锋直撞下笔,让笔画都能自相覆盖而不留痕迹,从而不让连接处疏离松垮之说吗?”

宛成的意思是做成以后能够自己掩盖连接的痕迹的,使宛如一体。而疏与密也正好是一对相反意的字。

此一意与上一意,确实是讲疏密,只不过不是字体结构上的疏密。所以常说的“疏能跑马,密不透风”也并不适合用到这里。

篆书每个笔画都用裹锋笔法吗(密谓际是一种古法)(8)

颜真卿 麻姑先坛记 局部

​起笔的位置确实会关系到整个字的结构,然而这一“间”一“际”,一“均”一“密”,并不是说的起笔的位置,而是起笔的状态。不同的位置起笔的状态不同,起笔状态不同,用笔方法也就不同。

接下来的依次是锋和力的内容,欢迎关注艺素简共同探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