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以后(十六国都没实现的稳定皇位继承)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北魏迎来了帝国的第三位皇帝,也就是时年十六岁的太武帝拓拔焘。和过去短命的十六国其他政权相比,进入南北朝的北魏已经完成了两次皇位的更迭,而此时第三任皇帝拓跋焘年轻且野心勃勃,北魏帝国也正如同拓跋焘一样,不仅没有衰败的迹象,反而正在等待着自己最辉煌时刻的到来。

十六国以后(十六国都没实现的稳定皇位继承)(1)

拓跋焘的继位是北魏政权稳固和皇位稳定继承的的重要标志

但在北魏之前,我们看到的北方大多数政权,普遍都非常短命,经常出现二世、三世而亡的情况。从十六国乱世各政权常见的二世、三世而亡现象,再到实现稳定的皇位继承,北魏到底做了什么,能够解决这一整个十六国都没解决的问题,实现了稳定的皇位继承呢?今天黄金岛就来和大家聊聊,北魏为皇位继承问题所做的努力。

十六国没有稳定的皇位继承原因很多,有的是太子本身年幼或者素质较差,开国皇帝去世之后镇不住局面,被其他叔伯兄弟或部下夺去皇位。比如成汉李雄334年死后传位其兄子李班,李班控制不了局面,几个月后就被李雄之子李期杀死;后赵石勒333年死后,他的侄子石虎迅速控制太子石弘掌控后赵政权,随后不久就篡位称帝,这样的例子在十六国数不胜数。

皇位继承不稳定更与政权稳定与否密切关联。古代封建社会,皇位继承不稳定会直接影响政权稳定,反过来,政权不稳定作为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对皇位继承有根本影响。

十六国里两者互相影响最典型的算是前燕和前秦了。前燕是皇位继承不稳影响了政权稳定

前燕的皇位竞争很激烈,慕容廆死后传位给儿子慕容皝,但慕容皝的兄弟慕容仁、慕容昭也多有领军作战、镇守一方经历,在慕容皝继位后发动叛乱,慕容皝好不容易才最终平定。到了慕容皝传位的时候情况更加严重,二儿子慕容儁继承皇位,四子慕容恪、五子慕容垂都是不世出的人物,慕容儁在世时兄弟们还能面上过得去,慕容儁死了前燕政权不稳定情况越发严重,最终慕容垂被逼走,直接导致国力占据优势的前燕在与前秦的对峙中变为劣势,被前秦的王猛一战灭国。

前秦则是政权不稳定影响了皇位继承

苻坚预定的接班人苻丕生于384年,在苻坚壮年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苻丕任职经历丰富,14岁就出任雍州刺史坐镇一方。军事上曾以征南大将军的身份带领慕容垂、慕容偉、姚苌以及氐族权贵发动襄阳之战,而这一战是苻坚发动淝水之战之前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民政上曾经担任冀州牧,坐镇前秦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关东之地,可以说治军管民两手抓两手都硬了。结果苻坚鲁莽发动淝水之战导致前秦分崩离析,这个烂摊子苻坚自己都处理不了,苻丕也无能为力,最终死于乱军之中。剩下苻登挣扎了几年被姚苌、姚兴父子击杀,前秦帝系也就此中断。

总之,从西晋灭亡直到北魏建立的这段时间,北方的皇位继承非常不稳定。这一方面是因为东汉末年的纷乱局势时间已经很长了,好不容易等来了西晋一统天下,结果西晋还是历史上排的上名号的得国不正的政权,无力扭转东汉末年以来的分离趋势。另一方面五胡乱华之后,北方地区各方、各族势力错综复杂,加上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兄终弟及、强者为尊的草原风格权利继承模式稳定性非常差,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政权皇权稳定传递的难度。

十六国以后(十六国都没实现的稳定皇位继承)(2)

游牧民族传统上强者为尊,体现在权力继承就是普遍兄终弟及,稳定性差

可以说,北魏建立之时面临的皇位继承挑战是非常严峻的,不过从拓跋珪开始,北魏几代皇帝都做出了许多努力,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最终很好地解决了皇位继承这个大难题。

第一是拓跋珪时代相对克制的对外扩张节奏,确保了北魏政权的稳定,也为皇位继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通常都武德充沛,尤其是政权初建之时,往往扩张非常迅速。这虽然能迅速扩张领土,但也容易导致政权来不及消化处理新兼并的势力。与之相比,拓跋珪带领的北魏攻防节奏相对稳健,这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从外部环境来看,拓跋珪继位前后,代北地区拓跋军事联盟暗流涌动。虽然拓跋氏一直作为代北拓跋军事联盟的第一部落,但其他部落,尤其是与拓跋氏有密切姻亲关系的贺兰氏、独孤氏实力也很强大,这一局面在代国376年被前秦击败之后更加严峻,所以他的地位还没有稳固。

比如,他能继承代王之位,得益于自己母亲贺氏、舅舅贺讷代表的强大的贺兰氏部落的支持:于是诸部大人请讷兄弟求举太祖为主...(贺讷)遂与诸人劝进,太祖登代王位于牛川。贺讷带领的贺兰部才是此时代北地区的实力派。

而更严重的是很多人很不看好拓跋珪,乃至反对拓跋珪。比如未来替北魏南征北讨立下大功的莫题,在拓跋珪新立政局不稳的时候,私下里联系西燕、拓跋窟咄等人,还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三岁犊岂胜重载”之语,字里行间满是对年轻的拓跋珪的轻视,这应该也是代北地区许多部落酋长的心声。

更严重的危险还来自于拓跋珪的身边。就在贺讷支持拓跋珪继位的同时,拓跋珪另一个舅舅、自己母亲的兄弟贺染干却跳出来大力反对:

染干曰:“在我国中,何得尔也!”讷曰:“帝,大国之世孙,兴复先业,于我国中之福。常相持奖,立继统勋,汝尚异议,岂是臣节!”

这里贺染干对贺讷说,现在拓跋珪在我们贺兰部的手中,凭啥让他做拓跋军事联盟的首领?贺讷的回答看着虽然大义凛然,而且贺讷本人以后也确实一直在支持拓跋珪,但大国之孙、岂是臣节云云大概率是后世史官的美化,这里面贺兰部、拓跋珪(其母亲贺氏)以及其他的大小部落的明争暗斗恐怕不少。

我们甚至可以猜测,拓跋珪的继位是多方势力角逐的结果,正因为此时的拓跋珪是一个“三岁犊”没有威胁,让其他大佬觉得,在暂时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代王情况下,拓跋珪先坐上代王之位,倒也可以让其他势力从长计议继续博弈,不过这也只是黄金岛一番猜测罢了。

总之,拓跋珪继位前后政局不太稳定,北魏偏处代北国力衰弱、距离中原河北等地太远,所以拓跋珪虽然也在继位之后发动了许多战争,但那大多是部落战争,局限在代北地区和北方草原,与后燕的决战已经很靠后了,这反而给北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育环境。

从拓跋珪主观思想来看,他自己也有相对清醒的认识,没有鲁莽扩张。

拓跋珪这个人其实真的非常心狠,而且他的狠不是类似石虎这样的暴君那种“低级狠”,他的狠之中有一种残酷的冷血与理智。我们看看他一生中一些重大的决定就能发现一个可怕特点,那就是这些决定基本上都是朝亲人下手、向盟友背刺

他推行离散部落,目标主要是与拓跋氏世代有姻亲关系的贺兰氏和拓跋氏,舅舅贺讷所在的贺兰氏首当其冲;他推行子贵母死,杀的是自己孩子的母亲、自己的妃嫔妻子;后燕慕容垂也多次救他于水火,当年他的伯父窟咄在西燕支持下北上要夺取代王之位,拓跋珪走投无路请来了慕容垂的燕军才扭转了局势,但参合陂一战坑杀数万燕军拓跋珪眼睛都没眨一下。

十六国以后(十六国都没实现的稳定皇位继承)(3)

参合陂大战北魏先败后胜,为灭亡后燕打下了基础

当然,我们不能以普通人、以现代人的道德标准直接衡量帝王、古代人,但我们细细去看拓跋珪的一生,你依然会觉得后背发凉,这个人真的很狠心。

但就是这么个人,却在很克制的没有扩大北魏帝国的征服范围,《北史》记载:

道武初,经营中原,未暇及于四表...有司奏依汉氏故事,请通西域...帝(拓跋珪)曰“汉氏不保境安人, 乃远开西域, 使海内虚耗, 何利之有?今若通之, 前弊复加百姓矣。

拓跋珪内政优先于对外征服也影响了第二代皇帝拓跋嗣,拓跋嗣在位的时候北魏也从来没有动过征服西域的心思,直到拓跋焘时代,依靠着日渐扩大的影响力,西域诸国才开始与北魏开始朝贡与贸易,这时北魏立国已经近五十年了。这和前秦建立二十多年后就有吕光率领大军进攻西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之,拓跋珪时代一方面扎实的做好内部建设,同时对外征服行动相对比较克制,没有向前秦一样鲁莽发动兼并战争,最大程度的维持了政权稳定,给皇位继承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其次是北魏第二代皇帝拓跋嗣采取的“太子监国”制度确保了拓拔焘顺利继位,度过了最危险的政权初生不稳定期。

拓跋珪末年因为猜忌过重,许多宗室、重臣接连被杀,朝堂政治气氛非常压抑。比如上文提到的莫题,他那个“三岁犊岂能负重”还有个后续,二十二年后,已经贵为北魏高邑公、任职中山太守的莫题被人告发生活奢靡和帝王一样,结果拓跋珪下旨问莫题“三岁犊,能胜重载不?”莫题一见这句话心惊胆战,史书记载“题奉诏,父子对泣。诘朝乃刑之。”莫题父子一朝被杀。

类似这样诛杀功臣的事情在拓跋珪晚年屡见不鲜,李凭先生统计拓跋珪一朝杀死、罢黜的宗室、重臣有26人之多。这种情况让我们想起了朱元璋,他晚年诛杀功臣,很大原因就是为朱允炆继位扫清那些气焰熏天、功高震主的宿将重臣,拓跋珪晚年废黜重臣应该也有类似考虑。但拓跋珪的滥杀代价严重,稳定皇位继承的任务交到了北魏第二代皇帝,也就是明元帝拓跋嗣手上。

也许有读者疑惑,拓跋嗣不是顺利以嫡子身份继位了吗?北魏皇位继承制度已经稳定了啊。其实不然,拓跋嗣虽以嫡子身份登上龙椅,但实际上是借着平定弟弟清河王拓跋绍叛乱继位的,此时的北魏依然保留着草原游牧民族兄终弟及的传统,嫡长子继承制还不稳固。

而且,拓跋嗣还有几个兄弟,年龄都在拓跋焘之上,其中也有几个颇有才能威望的,加上拓跋嗣身体不太好,如何把皇位顺利继承下去成了他一块心病。在苦苦思索中,出身清河崔氏高门的崔浩替拓跋嗣出了一个主意,这就是后来北魏有名的“太子监国”制度,史书记载:

太宗(拓跋嗣)恒有微疾,怪异屡见,乃使中贵人密问于浩曰:“……朕疾弥年,疗治无损,恐一旦奄忽,诸子并少,将如之何?”浩曰:今宜早建东宫...入总万机,出统戎政...今长皇子焘...众情所系,时登储副,则天下幸甚...万岁之后,国有成主,民有所归,则奸宄息望,旁无觊觎...太宗纳之。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看出来了,这个不就是让太子提前处理政务吗,这个在很多朝代都有啊,至于这么大的阵仗吗?

确实,如果放在其他封建王朝,让太子监国不仅稀松平常,而且大多数大臣也不太敢和崔浩一样直接点出来想让谁作为皇太子人选,但这件事对于北魏这个初步的封建国家来讲意义重大。拓跋嗣的太子监国制度有两个特点,可以称之为具有北魏特色的太子监国制度。

首先是推进难度真的很大。

史书没有明载拓跋嗣如何具体操作实施他的“北魏特色太子监国制度”,但有两件事可以让我们侧面了解这件事的难度。第一件事是拓跋嗣问计于崔浩在泰常四年(419年)之前,而拓跋焘真的被立为太子并以太子监国制度掌握朝政是哪一年呢?拓跋嗣死之前的一年,泰常七年(422年),这中间的三年时间,很大可能就是拓跋嗣在努力摆平各方势力。

第二件事则更让我们有理由理解这件事的推进难度。上文提到过拓跋嗣有四个成年的兄弟,其中最有威望的平王熙和河南王曜死亡时间比较可疑,拓跋熙死在泰常六年(421年),拓跋曜更是死在泰常七年(422年),两个人都是年纪轻轻便前后脚去世了。史书没有记载两个人死因,而且经过后来拓跋焘国史之狱,北魏历史记载非常杂乱,中间应该是大量关于两王之死的细节被遗漏了,但李凭先生曾提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王曜死于泰常七年三月乙丑,时距明元帝以拓跋焘监国仅仅两个月,距以拓跋焘为泰平王和拜相国的时间仅仅九天。此时正是明元帝为皇位继承问题忧心忡忡之际。

拓跋曜死了两个月拓跋焘就以太子身份监国了,时间确实太巧了。是不是拓跋嗣在崔浩建议之后三年一直在做自己兄弟拓跋曜的思想工作,结果拓跋曜一直不肯点头,拓跋嗣只好本着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将拓跋曜肉身换人了?可惜历史无载,但这种可能性很大,从这两件事也可以看出拓跋嗣推进的难度。

北魏特色太子监国制度第二个特点就是太子是真的有权

在封建国家,太子真的是最难做的了,太有能力了老皇帝怀疑你有东宫集团威胁自己要废掉,太废柴了老皇帝觉得你难以担起大任同样要废掉,可谓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不过拓跋嗣和拓跋焘父子之间没有这个问题,可能是拓跋嗣对自己身体也有一定的估计,等到泰常七年终于让拓跋焘以太子身份监国之后,拓跋嗣迫不及待的要给拓跋焘打造一个“东宫集团”,把最好最强的班底配给拓跋焘,让他掌握最大的权力,以至于后世有称拓跋焘为摄政的,足见拓跋焘当时权力之大。

总之,正是在这样的殚精竭虑安排之下,十六岁的拓跋焘顺利在老爹拓跋嗣死后继承了北魏皇位,是为后来的太武帝,让北魏帝国度过了最危险的初生阶段。

至于拓跋焘因为太子监国被杀引起北魏朝堂一阵混乱,以及为何这些混乱同样没有影响北魏帝系继承,就要提到北魏皇位继承稳定的第三个原因了。

北魏皇位继承制度稳定下来的第三个原因,则是北魏后宫制度性强权后宫迭出,意外地为北魏皇位继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拓跋嗣的太子监国制度让拓跋焘顺利继位,拓跋焘继位后同样学习父亲做法,立儿子拓跋晃为太子,结果却引起了大乱子,导致拓跋焘和拓跋晃都被杀掉。

原来,太子监国制度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上文提到过的太子和老皇帝之间危险微妙的关系。本质上,太子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定位,太子是出于皇权集中和稳定而推出的产物,但太子本身又非常容易演化成皇权集中和稳定的威胁。

在拓跋嗣时代,因为拓跋嗣在拓跋焘立为太子不久之后就死了,父子之间没有产生什么矛盾。但到了拓跋焘和拓跋晃的时候,事情逐渐发生变化,拓跋晃被立为太子并逐渐监国的时候,父亲拓跋焘正是壮年,壮年皇帝和熬不出头的太子,这对组合出现问题的概率基本上是100%,不出意外,拓跋焘和拓跋晃果然也出意外了。

随着时间流逝,拓跋焘逐渐怀疑自己儿子在聚集东宫集团威胁自己,拓跋晃同样胆战心惊,总觉得老爹随时要宰了自己,在这种猜疑链之下,正平事变爆发,拓跋焘和拓跋晃双双死去,北魏朝政一片混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股势力出面摆平纷乱,让北魏皇位继承重归稳定,那就是北魏的权后。

十六国以后(十六国都没实现的稳定皇位继承)(4)

拓跋焘和拓跋晃死后,阉人宗爱掌控了北魏朝政,但很快就在以常氏等在内的北魏正统势力反击下败下阵来

跋焘和拓跋晃两人相争并双双死亡之后,拓跋焘权臣宗爱在一段时间内掌控了局势,北魏皇帝迟迟难产,北魏朝政陷入一片混乱。这时候,拓跋晃为儿子拓跋濬挑选了出身辽西的常氏作为乳母。在父亲拓跋晃被杀,北魏朝政混乱之际,正是这位未来的北魏保太后、皇太后常氏奋力扶拓跋濬上位:

高宗(拓跋晃儿子拓跋濬)乳母常氏,本辽西人。太延中,以事入宫,世祖(拓跋焘)选乳高宗。慈和履顺,有劬劳保护之功。高宗即位,尊为保太后,寻为皇太后,谒于郊庙。

这里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常氏是如何“劬劳保护”拓跋濬的,但熟悉北魏制度性的后宫权后的读者应该可以估计出这位常太后的手段,毕竟她可是北魏第三代权后、提携了未来冯太后的女人,她后来逼杀拓跋濬心爱的女人扶冯太后上位的手段之坚决狠辣,同样让今天的我们冷汗直流,她确实也是一个狠角色。

正是在常氏的保护之下,北魏帝系传承再次恢复正常了。不过这种正常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权后对北魏朝政的强大影响,这一点在冯太后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不过。

但从确保北魏皇位继承稳定的角度而言,北魏权后发挥了很大作用。拓跋珪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本来是阻止权后出现的,结果反而形成了以“逼杀皇子生母掌控皇储”为主要特征的乳母干政现象。但乳母干政对北魏的皇帝是一个威胁,但对北魏的皇权却也有益处,因为后权是寄生在皇权身上的,她在侵蚀皇权巩固自身地位的同时,也同样加强了皇权,常太后控制拓跋濬杀死拓跋濬心爱的女人,但拓跋濬确实是以靠前顺位按照父死子继皇位继承制度登基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北魏的权后“反皇帝但不反皇权”,意外成为了北魏皇位继承制度的一个重要保障力量。

其实,北魏的皇帝继承非常的残酷,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只有拓跋焘自己算是顺顺利利登基的,那这样还能把北魏称作实现了了稳定的皇位继承吗?在黄金岛看来,古代的皇位继承是任何一个政权最核心的事件,本身就牵扯了最庞大残酷的政治博弈,安稳上台几乎是个奢望。但和十六国其他政权相比,北魏实现了稳定的皇帝代际传递,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反而逐渐统一了北方,北魏的民众也少了一些征战之苦,如此,也能够算作稳定的皇位继承了。

十六国以后(十六国都没实现的稳定皇位继承)(5)

皇位继承是古代政权最核心事件,北魏保持了皇帝代际传递,实现了皇位稳定继承-图自满城尽带黄金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