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集再别康桥朗读(马健朗诵再别康桥作者)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朗诵/马健

徐志摩诗集再别康桥朗读(马健朗诵再别康桥作者)(1)

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 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 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诗集再别康桥朗读(马健朗诵再别康桥作者)(2)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 荡漾。

徐志摩诗集再别康桥朗读(马健朗诵再别康桥作者)(3)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 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 做一条水草!

徐志摩诗集再别康桥朗读(马健朗诵再别康桥作者)(4)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 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 彩虹似的 梦。

徐志摩诗集再别康桥朗读(马健朗诵再别康桥作者)(5)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 放歌。

徐志摩诗集再别康桥朗读(马健朗诵再别康桥作者)(6)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 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 是 今晚的 康桥!

徐志摩诗集再别康桥朗读(马健朗诵再别康桥作者)(7)

悄悄的 我走了,

正如我 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 一片 云彩。

徐志摩诗集再别康桥朗读(马健朗诵再别康桥作者)(8)

再别康桥鉴赏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欧游归来之时,实是回忆之作。“康桥”今通译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在伦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剑河),以剑桥大学驰名于世。一九二○年九月徐志摩因景仰罗素,放弃了他在美国即将获得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前往英国,想成为罗素的弟子,但罗素因在欧战时力倡和平而被康桥的三一学院解聘,离开了康桥。徐志摩只好当一名没有学籍的选修生,在康桥度过了一年(1921-1922),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本诗作于1928年秋再次访问母校后的归途中。

第一节历来为人传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中连用三个“轻轻的”,将离别时依依之情表现得含蓄委婉。“西天的云彩”这一色彩鲜明的特定意象,表现出诗人依依难舍的、眷恋的情怀。这节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第二节至第五节中,诗人描绘了康桥迷人的景色。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树下的清泉以及小船、星辉,这些美妙的景物,幻化出记忆中的康桥的斑斓的色彩和梦一般的情境。

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参照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见(《语文读本》第三册),可知道所谓“榆阴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的快乐到达顶点。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诗人把笙箫、夏虫乃至整个康桥都赋予了人的性灵。笙箫悄悄奏着婉转的别离曲,夏虫为之沉默,康桥也为之沉默,从而使高度意象化的情与景浑然为一,表达出诗人醇真浓厚的离情别绪。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诗人在第一节中巧妙地将气氛、感情、形象揉合在一起,把读者引进到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又显得飘逸迷茫的境界,给全诗奠定了一种“哀而不伤”的基调。

诗人善于将人格化的景物与内心情感的描绘相融合,荡漾在心头的金柳的艳影,勾起“我”遐想的招摇的青荇,幻化出彩虹般梦境的清泉,载着“我”在星辉下寻梦的小船……这些都饱含着诗人对康桥别样的感情。

这首诗抒写的是离情别绪,诗中并没有深邃的哲理,但全诗感情真挚,表现细腻,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图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马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