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使用倒叙方法写作文开头(记叙文读写例话2)
一、基本概念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世选取角度很重要;摄影时也有正拍、侧拍、俯拍、仰拍等不同的角度,选取的拍摄角度不同,拍出的艺术效果也不一样作文也是如此,写人记事时切入角度选得好,能使题材更好地向纵深处开掘,人物的个性能更好地展现出来,情感也能更好地表达出来,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记叙文使用倒叙方法写作文开头?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记叙文使用倒叙方法写作文开头
一、基本概念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世选取角度很重要;摄影时也有正拍、侧拍、俯拍、仰拍等不同的角度,选取的拍摄角度不同,拍出的艺术效果也不一样。作文也是如此,写人记事时切入角度选得好,能使题材更好地向纵深处开掘,人物的个性能更好地展现出来,情感也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好的记叙文要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要做到这几点,就要选择好记叙的角度。记叙的角度包括记叙的视角和记叙的角度两方面内容。
视角: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也就是记叙的人称。
角度:指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立足点,也就是写作的切入点。
二、写作知识阐释
1.记叙的视角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记叙。
(1)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叙事,这种记叙方式叫第一人称记叙。如作品中主要人物自述、次要人物侧述、局外人旁述等都属第一人称记叙。在文章里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这种记叙方式用主观的表现手法,给读者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如同亲身经历一样,加强了事件的可信性,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丛维熙《裸雪》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一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2)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事件,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旁观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这种记叙方式,以客观的写作方法,来充分反映事件中各人的感受见解。
路遥《平凡的世界》
于闹市之中,他常常不会留意到姑娘
每当穿行们爱慕的目光。越过一片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看见的仍然是那片绿色的草地,奔腾的马群和那张亲切可爱的粉红色笑脸;耳边也总是传来那支摄人魂魄的歌……他有时候就旁若无人地满面泪水在街头行走,而不管有多少惊诧的目光在瞧他……
最近一些日子,随着气候渐渐转暖,他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越来越糟糕。奇妙得很!季节往往能影响人的心境。当他看见河岸上一缕缕如烟似雾的柳丝和山湾里那霞光般灿烂的桃花时,一种无限忧伤的感情就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想叹息,想唱歌,想流泪,尤其想和什么人谈一谈他曾有过的幸福和不幸,以及那早已流逝但永远不能忘却的往事……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她夜夜都梦见这座门楼,这所院子,梦见院子里的天空,梦见天上的月亮,梦见那一双永远也不能忘记的眼睛,梦见那一声声牵心动腑的呼唤……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她夜夜沉醉在梦中。梦把空间缩短了,梦把时间凝固了,梦把世界净化了。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嘈杂,没有邪恶;梦中没有分离,没有创伤,没有痛苦;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温馨的爱;梦使她永远年轻,使她不愿醒来。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第三人称记叙,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3)第二人称的记叙
把读者放在叙述者的对面,或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都属于第二人称记叙。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即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文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
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的对象。
有时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人称的记叙。
这种记叙方式,写作者与读者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叙述有一种可信度和亲切感,便于抒发情感。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有的人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盛细致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你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因此,你没有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忍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文章中这种人称的变化,其好处是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
朱自清《给亡妇》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告诉你,我夏天回家来着:边儿长得结实极了,比我高一个头。……六儿……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瞧着硬朗点儿你就乐,干枯的笑容在黄蜡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息而已。
文章中运用这种写法,其好处是拉近作者与叙述对象的距离,增加亲切感。
(4)叙述角度的变换
阅读《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不同的人称讲述。这三种讲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1)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它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腿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2)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讨,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3)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若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则可以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以直接描写内心活动,展现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视域受到局限,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他人的心理不好表达。
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一、三人称叙述有明显的差异,在于它的强烈的感情倾向。一个“你”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当代作家刘心武也认为,第二人称叙述更能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为第一人称叙述,主要有利于袒露“我”的心怀;而第三人称叙述,则似乎有冷眼旁观的意思;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谈心了。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有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在文章中,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还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都要特别注意人称的统一。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叙述人称,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记叙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当然,提倡记叙人称的统一,并不是绝对排斥同一篇文章中的人称转换,有些文章,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有时将记叙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不过这种交替不能过于频繁,在人称转换处,必须交待清楚。
2.记叙的角度
(1)阅读以下材料,思考:怎样选择记叙的角度?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身后跟着一大帮陪同和随从人员。哨兵以规整的姿势迎接着将军的到来。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成的威严发问:“想不想家呀?”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假话!”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国?连家都不想咋保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
将军走了。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不由悄悄将手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看了无数次的家信。
陈洧《将军和士兵》
明确:选择记叙的角度要做到“小”“巧”“新”。有个成语叫“一叶知秋”,意思是说从一片树叶的凋落,就可以知道秋天将要来到。作文也是如此,一些细小的事情,往往能表现重大的主题。作文的角度选择贵在一个“巧”字,角度选得巧,可以少胜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作文又贵在言人所未言,贵在创新,所以作文角度的选择,除了“小”和“巧”之外,还要注意一个“新”字。本文从将军关心哨兵的生活切入,通过将军的语言(“假话”“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国?连家都不想咋保国?”)描写刻画了将军亲切、朴实的特点,通过哨兵语言和行动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哨兵对家的思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这些都是生活中极其普通的小事,所以我们平时作文中如果能对那些平常人、平常事变换一下叙事角度,就可能会给人全新的感受。例如写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是老题材,但李阳同学《父亲的手》以“父亲的手”为切入点,通过父亲手的前后对比,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切入角度可谓“小”“新”,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可谓“巧”。再如吴思颖同学的《黄昏下的微笑》以“一张老照片”切入,通过照片中外婆的形象与眼下外婆的形象构成对比,引出对外婆往事的追忆,切入角度真正做到了“小”“巧”“新”。
(2)阅读《父亲的手》,探讨这篇文章在“记叙角度的选择”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父亲的手
09级高一(1)班 李阳
我的父亲是一位数学老师,父亲的手是用来拿粉笔头的。我的母亲开了一家小商店,商店就开在离教学楼不远的学校平房处。
我的母亲受到的教育比较少,而知识稍微丰富一点的父亲不但不帮助母亲做家务,反而有一点瞧不起母亲的样子。而且他还经常拿这件事说母亲不懂什么。但我的母亲却从来没有反驳过父亲。因此,家里一切的家务活全让母亲一个人承担了。父亲从来没有用他那拿粉笔头的“高贵”的手做过一次家务。这令我很气愤。现在我读高中了,离开了那个三口之家,住进充满芳香气息的新家。但我却丝毫没有一点喜悦之情,孤独的气味令我窒息。因为第一次在外独自生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单和寂寞。我想哭,但我没哭出来。就这样,在孤单的煎熬中,第一个星期总算挨过去了。当我背着书包打开门的一刹那,我惊奇地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是父亲。看来父亲不辞辛苦从乡下赶来是来照顾我,虽然他没说,但我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出来。
第二天,一大早就听见有人在洗衣服的声音。我以为是隔壁的邻居,就倒下继续睡懒觉。等到我起床后才发现自己的衣服齐刷刷地挂在晾衣架上,我想也许是父亲吧!我带着怀疑的眼光看着这些衣服。
中午,本来以为可以到餐馆去吃一顿。但父亲却破天荒地做起饭来。我惊讶地望着他那很不自然的手摇来晃去,好像热锅上的老鼠一样东蹦西蹦。不时的,还有个别菜屑飞落出来。等他炒好了菜,锅边已经被菜屑围出了一个圆。在炒肉的时候,不知怎么回事,油总是向四周飞溅,而父亲的手在油林弹雨中左闪右避,当然还是没躲过。被那些油滴溅到的滋味我是知道的,非常非常地烫,被烫伤的地方有一种火辣辣的感受,非常痛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父亲用他那拿粉笔的手为我炒出了一道道不太精美的菜肴。那顿饭我吃得很香。我感到这是我吃过最香的一顿饭。父亲看着我笑了。
父亲离开后,我又经过了孤独的一星期。又到了星期天,父亲会不会来呢?我迟疑了,我轻轻推开门,啊!父亲来了。
就这样父亲每个周末不遗余力地来照顾我。因为这样,他做了很多以前他从不做的事。记得有一次,我想吃饺子,父亲不会做,他就把他朋友请过来教他,最后,饺子终于包完了,而吃饭的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小时。
现在,父亲不在我身边。我也不再害怕了。因为每当我回想起父亲为我包的饺子,我就知道有一双伟大的手一直支持着我,关心着我。
本文在记叙角度的选择上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父亲的手”为切入点,欲扬先抑。先写爸爸的“手”原先如何“高贵”,从来不做家务活,再把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情形构成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②选取典型事例(洗衣服、炒菜、包饺子)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父亲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其中炒菜过程这个细节描写形象、真实,观察非常细致,写出了作者的切身感受。
③材料的处理详略得当,详写炒菜的过程,略写洗衣服、包饺子,重点突出,结尾抒情、议论水到渠成。
3.写人作文的一般要求
(1)先要确定写作对象,并明确要表现写作对象的什么品质和个性特征。
(2)选好记叙的角度,明确从什么角度切入(或:运用什么写作手法),从哪些方面或侧面来表现写作对象的这些品质和个性特征。
(3)精心选取典型事例,既要通过典型事例的具体、细致描述,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又要通过“面”的介绍,使读者了解写作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点面结合,详略有致。
(4)在记叙的过程中适当穿插议论、抒情或自己的评价、感受,使文章的观点鲜明、集中。
三、例文赏析
黄昏下的微笑
09级高一(2)班 吴思颖
阳光已渐渐收敛起它的光芒,大地笼罩在一片橘黄色的余晖中,显得温暖且美好,而此刻的你已熟睡在这安详的黄昏,嘴角轻扬。「景物描写奠定了文章抒情的基调。」
我翻到一张您很久以前的照片,那时的您穿着深蓝的布衣,坐在一群人的中央,灿烂地笑着。您看,您那时多精神!容光满面,没有丝毫的倦意。可是现在,岁月在您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长而深的皱纹,您昔日的黑发如今已全部变白。此刻,窗外的阳光正温柔地抚摸着您日渐苍老的脸庞,我看着熟睡的您,回忆的溪水渐渐涌向我的脑海。「以一张老照片切入引出要叙写的对象,照片中的外婆与眼前的外婆形成鲜明的对比。」
妈妈跟我说,我是在您的怀里长大的。您总爱抱着小小的我出门去看那一辆辆往来的汽车,而我每一次都会兴奋地指着它们咿咿呀呀地叫,您就在一边不住地点头,然后开心地笑起来,您也总爱把我放在小小的摇篮里,一边摇一边对我唱着一段又一段唱词,尽管我听不懂,但我还是会跟着您的旋律手舞足蹈,时不时地晃悠我的小脑袋。「通过妈妈之口交代了“我”和外婆的关系,自然引出“我”小时候同外婆的那些事儿。」
在我到了入学的年龄时,您也总是牵着我小小的手走过一条又一条的街道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又拉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地走回家,您的手心总是特别温暖,您也总是坚持让我走在您的右边,可我分明看见总有车辆呼啸着从您左侧飞快掠过,扬起一片又一片灰尘。「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外婆对“我”的关爱。」
小时候的我总爱和您挤在一张床上睡,尽管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但一到冬天,我还是会钻进您的被窝里,您知道我怕冷,每每您都会先睡下为我暖床,再把我冰冷的脚放进您温暖的怀里,让我一晚上都能安心入眠。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直让我依靠着的您已经渐渐要让我来照顾了。「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那次,我看见您想要用吹风机来吹干自己湿漉的头发,可是您拿着它的右手却因为酸痛要时不时地举起又放下,动作笨拙得像个孩子,我忽然心疼起您,我走过去,拿过吹风机,说我来帮您,您对我露出开心的笑,我拨弄着您发白且稀疏的头发,看着您裸露的头皮,看着镜子面前已比您高半个头的我,我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小时候,都是您帮我擦洗身子,帮我擦干湿漉的头发,而现在的您却日渐衰老,摔倒后连自己站起来都变成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我已经慢慢长大,可是您却变得越来越像个孩子。「对外婆现时生活的描写有浓郁的生活味,读后让人有些许心酸」
您总是很节俭,那次妈妈回来看到阳台上多出的几个塑料桶随口问了一句,您说:“那是楼下的人扔出来的,我看还挺新,就捡回来了。”妈妈皱了皱眉头,略带厌恶地说:“哎,您也不嫌脏!”您不说话,委屈地噘起了嘴,眼里满是失落。隔天,您就悄悄地把它们给扔了,之后,您再也没有捡过任何东西回家。「选例非常典型,老年人的生活观念、习惯尽显其中」搀慢
最近,您热衷起散步,由于您身体不好,我总会着您在小区附近走上一圈,我挽着您的手,扶着您慢走,我就想起了您牵着我回家的过往。这时您突然对我说:“现在我老了,没什么用了,您们都不想带着我了。”我只是笑,没有说话,您怎么会这么想呢?您是我外婆呀,我这辈子唯一一个外婆如果连我都不能照顾您,那还有谁可以呢?您这么多年给过我的爱,我也要全部给您……「外婆的语言表现出内心的些许落寞」
天边的云已被夕阳晕染成红色,色彩艳丽地冲击着我的眼球,我的思绪渐渐收拢,我转身看着身边的您,一脸安详,嘴角轻扬。「景物描写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
【点评】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张老照片为切入点引出话题,把过去的生活和现在情形叠合在一起,
交替出现,形成对比。通过妈妈之口交代了我和外婆的亲密关系,选取“外婆为我唱摇篮曲”“外婆接我放学”“外婆为我暖被窝”等典型事例多侧面充分表现了外婆对我的爱;同时,文章通过对外婆现时生活的叙写,尤其是对外婆动作的迟缓及心理、语言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外婆关爱和敬重。
文章把外婆放在面对面位置,好像是在和外婆聊天,让人觉得是特别亲切。外婆的形象性格鲜明,既表现外婆的节俭及对我的无私的爱,也表现出外婆内心的些许不适和落寞。
另外,文中的景物描写首尾呼应,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语言简洁、朴素,有生活气息。
四、写作训练
1.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把它写出来。
要求:(1)写一篇记人的文章,题材自选,不少于800字。(2)记叙角度自定,既可以通过一件事来展示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多件事,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2.请以“肩膀”为题,用第一或第三人称写出你理想中的老师,不少于800字。
3.请以“老师有一颗火热的心”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
五、佳作展示
邻居阿姨的心思
09级高一(2)班 胡兰
“哇,你的拖鞋好靓哦!”看着小云脚上的又一双新拖鞋我不觉惊叫了起来,“这也是你奶奶织的吗?”
“不是奶奶织的难道会是你织的?”小云半开玩笑说道,“这是奶奶织给我的第三双鞋了,那两双现在正躺在家里盛灰呢!”
小云是我的邻居,他一家人每个人都有好几双毛线拖鞋,上面织的图案真是美极了,让我都羡慕死了,但没办法,谁叫她来了一位爱织拖鞋的奶奶呢。奶奶是前两个月刚从乡下接来的,因为现在小云家日子过得还不错,所以阿姨(小云的妈妈)硬是要把奶奶接到城里来住。阿姨说奶奶一个人为大家辛苦了一辈子,该享享福了,再把老人一个人留在乡下心中实在过意不去。
奶奶在乡下干惯了活,来到这儿也闲不住,整天帮小云一家洗衣做饭,扫地买菜,凡是能干的活奶奶全给干上了,阿姨总是叫她不要再做了,要她好好地歇着,说那些活不用她干自己会做,可奶奶就是不听,硬是直到阿姨发脾气说:“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我接你来是与一家团聚,不是要你来做保姆的。”这会儿奶奶总该不做了吧,但奶奶说她不干活就难受,整天看别人干活自己不干活心里头不踏实。实在是没办法了,阿姨便让奶奶学织毛线拖鞋,说家里没有拖鞋,每人都要几双,说着就干上了。还别说,奶奶就是能干,没几天竟学出师了。现在她织得可在行了,尤其是那鞋上的图案,织得真是栩栩如生啊,旁人看了都竖起大拇指称赞她,阿姨对她的作品更是赞不绝口,奶奶可乐了,整天眉开眼笑的。
“我聪明吧,一招就把事搞定了。”阿姨骄傲地对叔叔说道。
“聪明什么呀?你看现在家里都成拖鞋店了,再这样下去房子都装不下了,更不用说穿了。”叔叔反驳道。
“这有什么,摆在家里不也挺漂亮吗?只是多了一些,但只要那老婆子现在快乐地住在这,这不比什么都强吗?”阿姨不服道。
叔叔没有再反驳了。
是的,这两个月来,奶奶织的毛线拖鞋都打起架来了。虽然阿姨没有对奶奶抱怨,但奶奶心里也明白着呢。这不,现在阿姨都不买毛线了,没活干了,又整天“唉!”“唉!”地叹气,一声声的叹气犹如一个个重锤打在阿姨的心上,本来笑容满面的她脸上竟生起了几丝皱眉,这一天,阿姨又心生一计——
这天阿姨买好了一些线和鞋底,兴冲冲地往我家跑,我以为是教我妈织呢,便进去瞧个明白,只见阿姨将手中的东西放在桌上对我妈说:
“老妹啊,你今天必须帮我个忙。”一边说一边拿毛线,“这是我刚买的,我想请你帮我交给我那老婆子。”
“这是为什么?你干吗不自己交呢?”我妈被说糊涂了。
“如果我交给她她会织那就没这事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我那老婆子省钱,现在我家每人都有好几双拖鞋,再织就是浪费,那老婆子舍不得花钱买毛线,如果你去交给她,请她帮个忙,她就一定会高兴接受了,就不会成天在那唉声叹气了。这件事啊全拜托你了,织好的拖鞋一会儿也收着,别让她起疑心!”
“可是……”
“别再‘可是’了,拜托帮一个忙!”没等妈妈说完一句话,阿姨留下这一句话就转身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妈妈拿着那毛线进去了,阿姨正在洗衣服,见妈妈来了,故意提高嗓门叫道:
“你这是干什么呀,拿着那么多线有什么事吗?”
“我想请小云她奶奶帮个忙——”妈妈故意把音拖得老长。两人你一句我一语,终于,奶奶出来了。
“小云她奶奶,你的鞋可真是织得漂亮,都馋死我家两个兔崽子了,整天嚷着要穿毛线拖鞋,您看您是否可以帮个忙,为我织几双蝴蝶的拖鞋呢?您放心,这忙不是白帮,你看我钱都给您带来了。”一边说,妈妈一边把手伸进口袋里拿钱。只见奶奶脸一沉,说:
“你太不像话了,邻居就是一家人,帮这点忙还要钱,你如果要给钱那你去请别人吧!”
这时阿姨急了,在一旁使劲向妈妈使眼色,妈妈只好收回了钱,这时才叫奶奶欣然接受了,还露出了慈祥的笑容,拿着毛线便进去了。阿姨站在水盆旁,一边笑一边将大拇指竖了起来,眼里露出了自豪,脸上却挂着几颗珍珠,不知它是衣服上的水还是汗水。
没过几天,几双绣着大蝴蝶的拖鞋送来了,是奶奶亲自送来的,妈妈请奶奶坐会儿,吃些东西,奶奶竟逃也似地跑回去了。爸爸看着这些鞋竟不由自主地说:“可真是一笔糊涂账啊!”
此后,经常有人拿着毛线到阿姨家去,阿姨每次都热情招待,终于,奶奶有活干了,奶奶喜笑颜开了,看着奶奶的笑,阿姨心中那快揪起来的心终于舒坦了!
的确,这是一笔糊涂账,一笔可贵的糊涂账,一笔敬老爱老的糊涂账。试问,世上如果多有几个如此“糊涂”之人,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不就会更加和谐美满吗?
【点评】
本文以爱老孝老为切入点,虚构了一个儿媳妇想方设法让婆婆生活开心快乐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集中,始终围绕奶奶织拖鞋展开情节,其中邻居阿姨买好线要妈妈帮忙的波澜设置得好,不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使邻居阿姨的形象及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本文语言个性化,尤其是邻居阿姨和妈妈的对话描写使邻居阿姨孝老、爱老的品质表露无遗。
因为有你
09级高一(2)班 黄伟
求学路上,我们都会遇上不同面孔的老师,其中肯定有不少都会被我们牢记,让我们感动。而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便是我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钟老师。
钟老师给我的印象可以用健谈、节俭、细心这三个简短词语来概括,可她给我留下的回忆却太多太多……
记得有一次不知是谁传出的,说是钟老师要被调去外地教书。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不一会儿全班同学都知道了。那反应,我是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全班40多个同学,都趴在桌子上伤心地痛哭起来,如同开闸的大堤,眼泪洪水般不住地落下。闻讯而来的钟老师不停地安慰我们,还说:“哭什么哭?都这么大了还哭?”同学们闻声抬起头,用满含泪水的眼睛看着她,不约而同地问道:“钟老师,你要走了,是吗?”老师听了,明显怔了一下,许久才哽咽地吐出几个字:“老师……也没办……法呀!”像是确认了一样,同学们伤感的情绪被立即引爆。“老师,你不要走!”这一句近乎哀求的话深深地扎进了老师的心。那时候钟老师一定非常为难吧!去外地,她可以很好地发展,因为她还年轻。但这三年来她与我们这些小不点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感情也不是说丢就能丢下的!我们曾经留下过多少美好!
记得有一次,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加上停电,同学们都陷入了黑暗的恐惧中,钟老师,是你,安抚着我们并带我们一起唱响了《团结就是力量》;更有一次,一位同学不小心把水彩笔的染料弄进嘴里,你焦急地背着她,不曾停歇地跑了20多分钟,烈日下,你的身影如此单薄。那位同学被送到了医院,你却因为缺氧而昏了过去,在医院躺了两天……老师,那时的你是否也在回想这些美好?所以我才看到你擦去自己满脸的泪水,然后轻柔却坚定地说:“孩子们,我不走了,不走了好吗?不哭了,我们都不哭了!……”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些画面,因为它们感动着我的心灵。为了那些小不点所牵挂的钟老师,我献上这首赞歌。
钟老师,你像黑暗中明亮的灯火,因为有你,我在黑暗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钟老师,你像奋不顾身的飞蛾,因为有你,我在求学路上才不会懈怠、懒惰;
钟老师,你像石缝中顽强的小草,因为有你,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才不至于软弱和彷徨!【点评】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以场面特写切入,构思新奇,从侧面烘托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依恋,同时也表现了老师的敬业、爱生,有震慑力。文章详略处理得当,详写对老师的挽留,并引出后面两件小事,进一步表现了老师对同学们的爱。
个性化语言凸显了老师的性格,结尾抒情水到渠成,特别是第二人称“你”的转换让人觉得非常亲切,进一步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偷听风波
09级高一(2)班 盛颖
夜晚,一阵凉风吹进一间开着窗户的漆黑一片的房间,睡意正浓的女孩突然打了个寒战,拉紧被子却依旧全身发冷。她揉揉眼睛,迷迷糊糊地爬下床去关窗,窗户被关得严严实实后,又去了趟卫生间,回房间时经过爸爸妈妈的卧室却听到轻微的声音。她挠了挠头,警惕地看着脚下,自言自语道:“不会有老鼠吧?”
她小心翼翼地靠近爸妈卧室的房门,正想叫爸妈抓老鼠,就听见房内的一声叹息:“唉!这孩子……”她心里嘀咕着:“原来爸妈还没睡呢!两人聊天搞得我以为有老鼠呢!真是的。”正当她打着哈欠准备转身回房时,突然又停住了,“咦?刚刚他们似乎在说我来着,等我去偷听一下他们说我什么,呵呵……”她摸着下巴奸笑两声,蹑手蹑脚地跑到房门前,把耳朵贴在房门前仔细听着房内的动静。
尽管是静悄悄的夜晚,但两人小小的说话声断断续续地传来,听得并不真切。“这孩子哪有女孩的样子,天天……活脱脱一个假小子……脾气还很倔……”这温和的女声分明就是妈妈的声音。女孩嘟起嘴,不满地嘟囔着:“哼!居然说我坏话,我得好好听听还会说什么。”她又重新趴在门上把耳朵贴着门继续偷听。
这会儿开口的是爸爸:“都是你宠坏了……不是亲生的……领养的……”女孩惊愕了:亲生?领养?我是领养的?巨大的问号出现在她的脑海里,房间内的对话似乎还在继续,她却无心再听,失魂落魄地回到自己房中,爬上温暖的大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亲生?领养?脑海中充斥的都是这两个词。突然,她快速跑下床,寻找镜子,因为突然想起朋友的一句玩笑:你怎么一点儿都不像叔叔阿姨呢?不会是捡来的吧!找出镜子,呆呆地看着镜中的自己,的确,和爸爸妈妈一点儿都不像。她烦躁地扔下镜子,躺回床上,进行自我安慰:“不会的,肯定是我听错了,再说了,谁规定女儿就一定像爸妈了?爸妈那么疼我,我才不会是捡来的。”她回想起过去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爸爸冒着倾盆大雨给她送伞,妈妈上完夜班后轻手轻脚地来到她床前,温柔地帮她掖好被子……
早晨,她的一双明显的熊猫眼把妈妈吓了一跳,又开始唠叨了:“晚上没睡好吗?上课要打瞌睡的……”她突然大声地打断妈妈:“妈!”妈妈被她吓了一跳,疑惑地看着她:“怎么啦,你?”她摇着头苦笑着说:“没什么啦!”“这孩子!有什么话就说吧!”妈看到她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温柔地笑着,这时爸爸走出来坐在餐桌边,她低头想了想,终于鼓起勇气说:“我昨晚听到你们的说话,那些都是真的吗?”她故意拉长调子,显得很生气,此时她偷偷瞄着爸妈的神色。果然,爸爸皱了皱眉,妈妈有些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但立刻又恢复了神色。见此情景,她更加怀疑了。爸爸见她满脸狐疑,便小心翼翼地问:“你听到我们说什么?”“难道是真的?”她试探性地问道,“我好像听你们说什么亲生,还有什么领养,你们要领养谁吗?”爸妈会心地交换了眼色,似乎舒了一口气,妈妈笑着说:“你觉得我们会领养谁呢?”看到我满脸的狐疑,停了停,妈妈又接着说:“我们有你这个捣蛋鬼就够操心了,还要领养一个?你爸是说你,性格既不像他又不像我,不像亲生的,更像领养的,都是被我惯坏了。”小姑娘满脸羞红地看着爸妈,一口气喝完鲜奶,抓起书包一溜烟地跑了。
【点评】
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以晚上偷听切入,记述了因偷听而引发的风波,尽管情节简单,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波澜起伏。
1.叙事条理清晰,结构非常严谨。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二、三、四段记述了偷听的过程,即生波澜,第五段“朋友的话”和“我的矛盾心理”把故事一步步推向纵深,第六段“早晨,她的一双明显的熊猫眼把妈妈吓了一跳”起到过渡的作用,自然引发妈妈的疑问,由此交代事情的真相,即解疑。文章由“生疑”到“解疑”写出了事情的曲折。
2.时断时续的语言描写为后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伏笔,使得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同时文中多处心理描写也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六、高考作文真题回放
1.2010年江西卷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考题解读
2009年江西高考作文以“蔡铭超拍下兽首铜像又拒绝付款”为材料,要求针对“蔡铭超的行为”发表看法,试题注重塑造学生的“社会品质”,引导他们关心社会生活,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因高三学生对兽首拍卖的相关背景所知较少,仅凭题目供料发表议论,难免束手束脚,浮泛空洞,出现很多偏差与漏洞。今年改考命题作文“找回童年”,应该讲,在要求考生学会思辨,做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这一点上,两道题体现出了某种共通之处。
看到“找回童年”这个题目,不禁让人心生无限感慨。“童年”,本义指“儿童时期;幼年”,就像提示语中所说,“童年”是“我来自的世界”,本该“天真烂漫”“百无禁忌”“无忧无虑”,然而,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在传统的人情世故面前,在一些流行文化的冲击之下,“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只要稍加审题,考生不难发现题眼在于“找回”二字,而说“找回”,不可避免地先要深思“童年”的“失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可有如下考虑:
1.人的发展立足于童年这一根基,但是,当今儿童所过的已不是“童年”。应该让孩子们按自己的天性来生活,来成长,不能人为地给他们施加很多压力,添上诸多禁忌,比如用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扼杀童真童趣,使他们无法享受本应单纯的快乐岁月。就像有学者指出的:“在破坏童年的生命本性和生态性的时代,不管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怎样好的保护,他们一定是不幸福的。游戏性的生活,心灵可以‘闲逛’的时间,给生命带来充实感和扩充感的读书的快乐,当这些滋养儿童精神成长的生态性‘食粮’被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剥夺之后,童年的幸福就只能是天方夜谭。”童年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正经历着某些变化。很可能是,这个世界越丰富多彩,我们需要为儿童做的就越多。
2.对于青年学生乃至成年人来说,“找回童年”更多地意味着找回“童心”(即一颗无不洁之念,不汲汲于功名也不戚戚于富贵的纯真、纯净而纯粹的心)。童年是上帝赐予人类的财富,“童年”代表着纯洁与神圣的爱、善良与美好的心。
3.追问如何“找回”。答案可以是摒除贪念,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以是从孩子们身上寻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等等。
4.把“童年”视为一个哲学概念,由“人类的童年”入题写“找回”。尼尔·波兹曼写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童年的消逝》认为,“童年”不是一个永久性的概念,它从产生到即将消逝,也就经历几百年的时间。的确,我们在灯红酒绿、熙来攘往的城市生活中,逐渐丧失了追求梦想的信念、忽略了内心的和音,迫切需要找回“人类的童年”,进而拯救心灵生态。换言之,现代人呼唤道德回归,其实正是在呼唤人类社会童年时代的那片星空,以求返璞归真。具体一点,可写找回“人类文化的童年”(如人文主义精神)、找回“人类童年的牧歌”(如我们祖先的环保理念)等。
5.“找回”只是一种愿望、一种行为,其结果有两种可能:能“找回”和难以“找回”。由此可反向立意:我们行走在消逝中,童年、童真是没法找回的,不要对此心存奢望。
总之,题目暗示现代社会需要纯真、需要自由、需要快乐,写作重点应放在去除“功利”,找回“纯真”,缓解过大“压力”的具体过程、解决之道上面。
3.考场优秀作文
找回童年
那些有关童年的雨花石散落了一地,当有一天我们将它们重新串起,你、我、这个社会,才真的长大。
——题记
站在小学的门口,我找寻着弟弟的身影。他很幸运能来这所小学。这里很漂亮,很整齐,但却于我,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新铺的假草皮,严严实实的栏杆,小得可怜的操场……
“姐姐!”弟弟走来,很礼貌地笑着。
“表姐今天带你去我家。”
“啊?那么远?你有电脑吗,姐姐?能上网吗?要是不能,你要保证九点以前送我回家,我跟同学约好了九点上QQ游戏堂。”
我勉强地答应下来。公交车驶在拥挤的街道上,渐渐驶出市区,驶出那些让弟弟无比兴奋的连锁店、大商场的“可视区”。弟弟低下头,摆弄起手机。
“姐,你会玩‘空中轰炸机’吗?最新的游戏,cool!”
“我这么大的时候最喜欢玩‘跳房子’。”我自以为很幽默地回答着。而这个不合时宜的幽默换来了弟弟一个异样的眼光。
车停在一个破败的厂区门口,我和弟弟走下车,走上空无一人的人行道。我牵着他走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或许吧。
我也很久没来这个位于郊区的家了,只有爷爷、奶奶还住在这儿。但看着这儿的一草一木,桥底的河,想起那些在河上“冲浪”的岁月,我有种难以名状的酸涩和甜蜜。甜蜜,是因为拥有过的岁月,那些记忆变成了甜蜜的忧伤;酸涩,是因为我身旁的这个本应在河上“冲浪”的孩子,正在倒腾他的“空中轰炸机”。
“姐姐带你下河吧。”
弟弟抬了抬头,望望河,望望我,“权衡”良久,平静地说:“前天刚买的鞋呢!”
“笨蛋,哪有人下河不脱鞋的?”
我又想笑,又很伤感。也许这是弟弟第一次做如此“冒险”的事情。
我牵起不情愿的他,走下河堤,帮他脱下闪亮的新鞋,轻轻地推他,一小步,一小步,浅浅的水漫过他的脚背,夕阳斜打在水面,柔和而安谧。弟弟回头看我,几分欢喜,几分狐疑,我只是笑,看他的可爱与胆怯。
“姐姐给你唱首歌吧——大风车嘿呀转呀转呀转……天好看,地也好看,还有好快乐的小伙伴……”
弟弟笑个不停,说太难听了。
但我要唱,不停地唱,因为我唱着这首歌淌过童年的河,他也应当这样。
弟弟在对岸招手,我笑着,夕阳顽皮地泻满整条河。这是我的童年,是他的童年,是我们的童年。河水不停地淌,风车不停地转啊转,转啊转。
【评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围绕“找回童年”行文,所指明确,立意深刻。作者以我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在弟弟身上的缺失作为切入点,化有形为无形,虽时时紧扣题意却又不着痕迹。丝毫没有叫嚣“找回童年”,只是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叙述童年在弟弟身上的缺失,并偶用笔墨点染我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从而形成对比,慨叹今不如昔,水到渠成地引出我带着弟弟找回童年的深刻意旨。
文字简洁富含诗意,将理性的思考化为灵动的表达,极富诗情画意。可以感觉出作者写得很隐忍,很克制,却尽显才情。
结尾处更是精彩,以意境示人,意味深长。“但我要唱,不停地唱,因为我唱着这首歌淌过童年的河,他也应当这样。弟弟在对岸招手,我笑着,夕阳顽皮地泻满整条河。”
核心亮点:立意深刻 表达灵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