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让人暖也能让人寒:亲情向暖岁月不寒

对子女而言,父母就是他们在世上最重要的亲人。如果我问大家,人生在世,什么情最重,你的答案是什么?

在我看来,亲情最重。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亲情。

亲情让人暖也能让人寒:亲情向暖岁月不寒(1)

01 亲情是世上最暖的情

世间有很多种感情,比如友情,爱情,还有亲情。亲情来自血缘至亲,这些亲人包括我们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他们是我们在世上最亲的家人。

随着生命的降临,亲情就应运而生。亲情不同于友情,需要互助才能同行,亲情也不像爱情,需要付出才能长久。亲情是无私伟大的,它不需要钱买,不需要巴结,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它来自父母亲人对我们无条件的付出。正是亲情的存在,让我们在这世上有了依靠和归属,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不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忽略了这份真挚的情感,冷落了自己的父母亲人。他们交朋结友,为友情忙碌;或者砰然心动,沉迷爱情。唯独忘记了身后的家人和亲情。等自己到了某个年龄,才突然发现亲情的伟大和不可替代。当我们在现实打拼中身心俱疲的时候,能无条件接纳我们的只有亲情。

就像王小波说的那样: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是人,到了中年之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所以,不要等到太晚才明白亲情的重要,才想起来重温亲情,重回亲人身边。

我们要活在当下,就趁现在,好好珍惜这份亲情,善待亲情,关爱我们的家人,这才是一个人最该认真对待的事。

亲情让人暖也能让人寒:亲情向暖岁月不寒(2)

02 父母是生命的起点,也是人生的归途

《屈原列传》有云:“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父母既是我们生命的来处,也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孝心无价》里有句话特别感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健在,他们就是我们的根,是挡在我们与死神之间的墙。

小时候,我们的世界只有父母,父母就是我们唯一的依靠,父母就是我们的天,他们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长大后,我们开始发现,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我们想挣脱父母的双手,迫不及待地探索世界。

当父母逼迫我们好好读书时,我们对他们的叮嘱感到烦躁,怪父母迂腐,和自己有代沟,不理解自己。我们从来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他们盼望我们学有所成,未来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害怕我们吃苦受累,所以才会要求我们好好读书。

当父母渐渐老去,懂的东西没有我们多时,我们对父母逐渐失去耐心和体谅,我们会对父母发脾气,会指责他们做得不够好。

我们总说工作忙加班多,没有时间回家看看。平日里,跟父母的联系更是少得可怜。听多了父母在电话里的唠叨,我们会嫌弃他们麻烦,草草应付两句就匆匆挂断电话,留下父母在电话那端深深叹息。

当我们意识自己这些行为已经伤害到最爱我们的父母时,可能已经太迟了。作家毕淑敏说过一段话:“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亲情让人暖也能让人寒:亲情向暖岁月不寒(3)

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国学大师季羡林,很小的时候离开家庭去外地求学,他四处漂泊,和父母聚少离多。本以为将来有的是时间,重回父母身边,陪伴父母尽孝。

结果一场意外,母亲忽然去世。等季羡林从北京匆忙赶回老家时,只看到一口棺材。他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他扶着母亲的棺椁,失声痛哭。

邻居将母亲临终前的话转告了季羡林。

母亲临走前反复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儿子,你让娘想得好苦呀,离家八年也不回来看我。你知道娘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吗?”季羡林听完母亲的遗言,悲痛欲绝,愧疚万分。

这件事带给他很大触动,后来他在自己的散文《永久的悔》中写到:“我后悔,真的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是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人间最锥心的憾事。

亲情让人暖也能让人寒:亲情向暖岁月不寒(4)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对我们掏心掏肺,父母爱子女,胜过爱自己。

从孩童时代,到我们独当一面,他们的爱一如既往。

几十年的父母亲情,凝结成一股永远砍不断的血缘纽带,牢牢地将我们和父母连接在一起,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最重要的人。

父母在,哪怕我们是四处翱翔的鸟儿,当我们有一天感到累了,还能倦鸟归巢,还有父母在家等着我们,让我们免于孤苦,得以休整。

一旦失去父母,我们就像那断线的风筝,彷徨无依。

所以,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吧,好好爱他们,认真听他们说话,带他们旅行,多些时间陪伴父母,像儿时父母照顾我们一般,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他们日渐衰老时,对他们多些耐心和细心,多些感恩和回报。

父母健在,我们永远是那个有人疼爱的孩子,哪怕父母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他们还是最爱我们的人,是我们的心灵归宿,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亲情让人暖也能让人寒:亲情向暖岁月不寒(5)

03 隔代亲情,最暖人心

前央视主持人倪萍写过一本书叫《姥姥语录》,里头记载了她和姥姥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很小的时候,倪萍的父母就离婚了,妈妈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倪萍,就把倪萍送到乡下,和姥姥一起生活。

姥姥是个朴实智慧的人,她把父母不能给倪萍的爱,加倍补偿给了她。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倪萍懂了很多朴素却珍贵的道理,她心疼倪萍,偷偷地给她做好吃的,她鼓励倪萍学画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倪萍遭遇人生打击和低谷时,是姥姥用豁达和睿智,默默地支持她,给她打气。可以说,没有姥姥,就没有今天的倪萍。姥姥是倪萍生命中最亲的人,是她人生路上重要的引路人。

这份亲情,让倪萍永生难忘,每每想起姥姥,心头都会涌起感动和温暖。

去年,网上有个视频叫《啥是佩奇》,经播放,就火遍全网。视频里的爷爷,名叫李玉宝,住在农村。他给在城里生活的孙子打电话,问孩子想要什么新年礼物。孙子说想要佩奇,爷爷还没有细问,电话的信号就断了。爷爷只好自己想办法搞明白到底啥是佩奇。他天天在村子里打听,好不容易,爷爷知道答案了,有人告诉爷爷,佩奇是一只长得像鼓风机的粉色小猪。爷爷立刻开始制作佩奇,他戴上老花镜,翻出锯子榔头和电焊机,给孙子做了一只佩奇。

就是这样一个留守农村的老人,不知道上网,没走出大山,却凭借自己对孙子的深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佩奇。做好佩奇后,爷爷兴奋地给孙子打电话,让孩子过年回家,结果儿子一家人过年回不来,爷爷得知后满脸失望。后来,终于有机会和儿子一家相聚了,爷爷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大枣核桃,还有他亲手打造的佩奇,一起送给孙子。

视频不长,却让人看得泪眼朦胧,鼻头发酸。这就是一个深爱孙子的老人,尽其所能,给孙子无条件的爱,佩奇的背后,是浓浓的祖孙情。

很多人看完视频,都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小时候,每当我们做错事要被父母责骂时,是他们冲在前面,替我们求情,护着我们不被打骂。

逢年过节,是他们在满是油烟的厨房里,乐呵呵地给我们包饺子,蒸包子。夏天的时候,是奶奶不停地摇着扇子,讲着古老的故事哄我们入睡。冬天时,也是他们毫不犹豫地接住我们冰冷的脚丫,放在他们的怀里捂热,温暖寒冷的冬夜。每次过年,他们翘首以盼等我们回家团圆,短暂的相聚后,临走时又他们翻箱倒柜,把好吃的东西塞满车子的后备箱,依依不舍地目送我们离开。

祖辈老人是内敛的,他们不善言辞,从不轻易说出他们的爱,但他们会用行动来表达。

他们并不富有,却舍得为我们花光每一分钱。

他们听不懂我们说的时兴事情,却总是笑着听我们说话,一脸慈祥。

他们倾其所有,竭尽所能,疼爱着我们。

隔代的亲情,比起父母之爱,多了几分宠溺和包容,他们既是父母之爱的延续,更是家人亲情的升华。

大家想一想,我们有多久没回家看望爷爷奶,外公外婆了?我们又有多久时间,没有依偎在他们身边,陪他们聊聊家常了?上一次,我们牵着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走,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不管多忙,记得回家看看他们,多给他们打电话,用心地说一声:我爱你。

亲情让人暖也能让人寒:亲情向暖岁月不寒(6)

04亲情向暖,岁月不寒

人生如四季,亲情像暖阳。

有亲情,岁月不寒。

亲情是上天的馈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没有亲情的人,一生凄冷无所依,被亲情包裹的人,才能如沐春风,暖意融融。

亲情是有使用期限的,不论是对待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趁他们健在,好好陪伴他们,好好爱他们。哪怕工作繁忙,时常给家中的父母,祖辈打个电话,聊聊家常报个平安。少点无用社交,多回家陪父母长辈,吃顿饭,散个步,带他们看看世界,一起旅行。

不要因为和父母的代沟,就把脾气发在父母身上,残忍地将父母推开,寒了他们的心。别忘了,当我们一无所知的时候,是父母耐心十足教会我们吃第一口饭,穿第一件衣。

如今我们长大了,他们也想重新融入我们的世界,和我们多些共同话题,继续用爱陪我们一程。如今是时候回报他们,守护他们了。

人这一生,再光辉的成就,都抵不过亲情常伴的温暖。

愿大家都有亲情暖心,岁月不寒。

与君共勉!

亲情让人暖也能让人寒:亲情向暖岁月不寒(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