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部编语文枫桥夜泊获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部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部编语文枫桥夜泊获奖教案)(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

1、你失眠过吗?什么情况下失眠的?

老师也失眠过,晚上睡觉时当我们某种情绪特别强烈时就容易失眠。

2、出示课件,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板书)他也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题)

四、探知“愁”因、感情诵读。

1、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对比:在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2、都不会,而我们读《枫桥夜泊》,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这些感觉正是诗中所描绘的这些景物所传递给我们的。那么面对此情此景,身临其境的张继又有什么感觉呢?再读,找出一个能表现诗人此时此刻心情的字——愁。

诗人此时此刻正在对愁眠(板书):诗人有多愁呢?面对这些景物,诗人愁得都——以至于整整一个晚上都睡不着,失眠

3、为什么他的心会是那么愁呢?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从诗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猜猜他为什么愁眠?

① “客船”,并不是和现在我们说的“客车”一个意思

它在古诗中表示客居他乡,王维有一句诗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的客也是表示客居他乡。

补充: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相隔1400多公里。也就是他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

那天晚上,他的妻子在吗?孩子在吗?朋友在吗?一个人漂泊在外在愁什么?

所以,他愁啊,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来表达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师生合作读

②诗人此时还有可能因为什么而发愁呢?

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苦读十年寒窗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榜上有名中状元,骑着高头大马插花游街,衣锦还乡。孟郊就在金榜题名后写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落榜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所以,他愁啊,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师生合作读

③还有可能因为什么愁眠呢?

出示资料:张继生活唐朝,唐朝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个朝代,它曾经兴盛过强大过,可不幸的是张继却生活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败的中唐,张继曾经在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猜到张继可能会因为什么失眠?

所以,他愁啊,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来表达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师生合作读

4、这首诗写的是景,月落是景乌啼是景……句句写景,句句却又抒情,表达着他强烈的哀愁,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

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随着音乐)师创设情境: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五 、借“月”咏愁,升华拓展。

1、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愁眠的,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出示课件)——

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吟唱道——(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诉说道——(齐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祝愿道——(齐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感慨道——(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质疑道——(齐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

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失意之悲,忧国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可是张继失眠的那个晚上竟连月亮也落下去了。在这个孤独愁苦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吟道——(齐诵)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2、同学们千百年来。《枫桥夜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力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苏州的枫桥和寒山寺参观游览。出示:

宋朝陆游曾写道: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明朝高启曾写道: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清朝王士曾写道:祯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21世纪的今天,新时代的我们读了《枫桥夜泊》,相信你的心里也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生齐答枫桥)。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张继)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生齐答)《枫桥夜泊》。

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部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部编语文枫桥夜泊获奖教案)(2)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

一、精心设计、引领孩子成长。

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都进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比如,在课始,我通过“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阅读兴趣,紧接着又以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古诗,让学生产生自己也想试试的迫切愿望。

二、想象画面,感悟诗歌意境。

“诗无达诂”,如果我们一字一字地解释诗句,诗意就没有了,诗只剩下枯燥的文字。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诗的薏蕴。 教学时,我紧紧地抓住了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 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

在进一步理解体会诗情,感受魅力时,我紧扣诗眼 “愁眠”一词展开教学,找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 “诗人张继为什么愁眠?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通过文字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层次分明,并且实现了理解诗意 到感悟诗歌意境的跨越。

三、多样朗读,唯美声画渲染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学习古诗时朗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了解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尤其是多次配乐朗读,更好的引领学生融进《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散发出来的愁苦孤寂的意境中去。

四、借月咏愁,感悟诗词魅力

虽然学习的是这一首诗,但教学时却联系到了学生们过去所学的很多首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尤其是将很多通过“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归纳整理,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伟大魅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次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满意的地方,如,在一次次的诵读中,学生还是没有真正触摸到诗人那颗忧愁的心,与作者共鸣的目的,仍未达到预期效果……我一直在努力。

部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部编语文枫桥夜泊获奖教案)(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