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实的乡下集市(如何留得下人气)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元宵刚过,“年味”还没走远。不少人说到过年往往会想起一项活动:赶集。买春联、屯年货,人来人往的热闹、讨价还价的喧嚣,乡村的新年往往是从赶集开始的。近年来,原本人气变淡的乡村集市在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加持下,再度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赶集这件事。

最真实的乡下集市(如何留得下人气)(1)

赶集,有的地方也叫“赶场”“赶山”,在一些人眼中可能是颇具年代感的词。的确,这种民间风俗古已有之,《易经》上就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长期以来,在商品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城郊村镇,人们自发形成了在固定时间、地点聚拢交易的集市。市场常常是一条街,或是逢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开市,或是逢五逢十成集;街道两侧,张家李庄的农家货样式繁多,赵村王屯的手艺品琳琅满目,天南海北的稀奇货也汇聚于此。没有离谱的价格,买卖总是有商有量,遇上熟客总把秤扬得高高的;从街头到街尾,一路逛一路拉话唠嗑,实惠、热闹是这里的关键词。相邻乡镇的集市从时间上错开,在减少竞争的同时确保确有需求的人天天“有集可赶”。这样的集市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承载着文化和社会功能,同时往往是区域的“信息集散中心”。

在交通不便、居住分散、购买力有限的年代,这样约定俗成的贸易形式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水平是相适应的。对于很大程度自给自足、消费需求并不旺盛的农人来说,隔三岔五赶一趟集,便能将日常和劳作所需一并采买回家,省掉了频繁跋涉的体力和时间消耗。对于行贩来说,周期性的集市提供了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便于他们兼顾多个场镇。根据赶集的日子来组织安排民俗活动,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尤其是网络购物的兴起,乡村集市承载的功能大大减弱,一些地方的集市逐渐没落甚至被取消。不过近年来借着短视频兴起的“东风”,赶集的习俗重获关注。短视频平台上密集出现的赶集Vlog,社交网站上不时刷屏的赶集日志,吸引越来越多人专程去场镇赶集。每逢“赶大集”的日子,一些地方的集市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比如宁夏银川城郊的金贵集市,节假日高峰期日客流量可以达到3万人次。借助现代的传播渠道,古老的集市焕发了新的生机。

最真实的乡下集市(如何留得下人气)(2)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纵使集市常常对应着物美价廉,许多人“舍近求远”赶来,很多时候也不仅仅是为了实惠。在物资不再匮乏、买卖无比便利的时代,乡村集市上那些渗着露珠的新鲜蔬果、那些不加修饰的农家味道、那些叫不出名的乡土特产,总能让人找回旧时的记忆,重温艰苦岁月那份对生活的郑重。一头扎进去,感受久违的原始而热烈的山野气息,总能让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短暂忘掉生活的焦虑。而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即使不为买点什么,走走逛逛看个稀奇、图个热闹,也很难不被那热腾腾的生活气、温情脉脉的乡土情打动。正因如此,在规范化商超林立、网购通达的当下,赶集仍然是一些人心中难以割舍的存在。

从乡村集市到农家生活,从村俗风物到乡土人情,如今,借助四通八达的公路和无远弗届的通信网络,更多乡村风貌呈现在我们眼前。有的乡村集市成为“网红大集”,有的传统工艺得以红火一时,让很多人的乡愁被重新唤醒,也正在为广袤农村地区带去更多的关注。不过,让一些乡村元素更好融入现代生活,还需要更多理性务实的行动。对于集市而言,在保留乡野特色、传统魅力的基础上,更好回应人们对于规范、卫生、有序的要求,更好回应人们对乡土人情的热忱,才能留住人气、持续散发烟火气。而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如何将关注化为助力、让人气带动财气,也是广大农村在布局乡村振兴大文章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正是: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忘不掉的集市,记得住的乡愁。

(文丨钟于)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