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里白大郎怎么死的(知否中一门五翰林的海家)

电视剧《知否》中,长柏哥哥娶了一个很牛气的家族的小姐,这个家族就是海家,号称“一门五翰林”,是出了名的清贵簪缨世家。那么翰林是个什么身份?

翰林是伴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出现的,翰林是就职于翰林院的官员,而翰林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候。起初翰林院是为了供职具有艺能人士设立的机构。而真正后世所称的翰林院是在唐玄宗时代建立起来的。

知否里白大郎怎么死的(知否中一门五翰林的海家)(1)

简单地说,起初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主要职责就是起草诏书。原本起草诏书这类的事,是丞相府下属的中书舍人干的,不过唐玄宗觉得中书舍人保密程度不高而且有紧急事情的时候用着不方便,于是就选择了一批擅长文学的亲信朝臣组成了翰林学士院,供职者称为翰林,分担了部分中书舍人的权力。

随着时光推移,翰林院与中书舍人分工日渐明确。翰林院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而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称为外制。二者并称两制,但内制却是重于外制的。可以理解为翰林院>中书舍人。

知否里白大郎怎么死的(知否中一门五翰林的海家)(2)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翰林院的职权有扩大了,不再仅仅是起草诏书,而是成了皇帝的私人参谋部或者说智囊团,可以参与朝政和各种机密,地位越发显要,已经有了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影子。

电视剧《知否》的背景大约是北宋宋仁宗末年到宋英宗的时代,这个时代翰林院的设置基本上和唐朝时期是相同的。

翰林在这个时期是没有固定品级的(元丰改制后,翰林院的头头,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也没有实权,不过却没有人敢小瞧,毕竟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们,都是皇帝的亲信,甚至是皇帝的老师。

知否里白大郎怎么死的(知否中一门五翰林的海家)(3)

同时翰林们有皇帝赋予的特殊的发言权,当翰林们结成“清流”,往往一封奏折,就能撼动甚至摧毁一个强大的权力派系。而即使翰林们的意见建议不对,皇帝们都不好计较追究,毕竟“堵塞言路”的罪名的罪名可不是那么好担的。

所以即使是权贵们也不愿意得罪翰林,甚至要想方设法的拉拢套近乎,不指望他们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好话,最起码不能找自己的麻烦。

知否里白大郎怎么死的(知否中一门五翰林的海家)(4)

我们知道,自唐朝以后科举制度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考中进士也成为无数学子寒窗苦读的终极目标。尤其是宋朝以后,没有个进士出身,很难在仕途上有多大发展的,而进士们一般要现在翰林院走上一遭的,由此也可见翰林院的影响力。在唐朝以后各个朝代,翰林都可以说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精英。

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等都曾于翰林院任职,唐宋时代宰相大多从翰林学士中选出。

知否里白大郎怎么死的(知否中一门五翰林的海家)(5)

由此可见“一门五翰林”的海家有多大的能量,海家在同一个时代至少有五个进士出身的弟子,并且曾经或者现在任职于翰林院。这样的家族,进一步则可能出一位宰相(比如剧中的阁老,这是明朝对内阁成员的尊称,在剧中倒是不合适了)。保守说海家有皇帝亲信官员且在士林中有很大影响力。末了,这样的家族家风下,下一代的发展也是不可限量的。无怪乎就算是公侯权贵也要对其敬畏几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