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资料介绍(泸沽湖传说和习俗)
2009年4月,我们老两口第一次去泸沽湖,是从丽江包车去的。当我们得知司机孔师傅是位退伍军人,而且还是摩梭人时,激动和兴奋又岂能言表。摩梭人的身份,意味着孔师傅深知泸沽湖神秘的人文风情。当兵的经历,意味着孔师傅有着开放的思想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如此,我们的旅行不但能看到泸沽湖美丽的风景,更能听到一般游客不知道的摩梭人最神秘的故事。(本篇文字较长,如能耐心看完,相信定有收获。)
春到泸沽湖。
你听说过泸沽湖和格姆女神山的神话传说吗?
翻过一座名叫狗钻洞的山峰,站在扯挎山丫口的观景台上,一汪美丽的湖水和一座神奇的山峰蓦然眼前。那湖水便是海拔2690米的泸沽湖,那山峰便是海拔3754米的格姆女神山,又名狮子山。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格姆女神和她的“阿夏”瓦如卡那男神深情相会。按照摩梭人的习俗,男子必须在天亮前离开女子的住所,否则便要遭谴。但那晚因缠绵沉醉,男神离去时天已大亮。瓦如卡那男神再也无法再回到他的居所,化成了一座巍峨的山峰。男神的坐骑失去了主人,躁动中在大地上踏下了一个深深的马蹄窝。女神伤心的眼泪注满了蹄窝,形成了今天的泸沽湖。自己也化做了格姆山,与男神化成的瓦如卡那山遥遥相望。
站在格姆女神山上俯瞰泸沽湖。
远望明镜般的泸沽湖和秀美的格姆女神山,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美丽伤怀的女神。从下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泸沽湖的形状恰似马蹄,而格姆女神山就像一位仰面的美女静静躺在湖边。左侧高高的山峰是她的头颅,秀美的面容清晰可辨,披洒的美发似波浪流淌在她头顶。再往右看,细细的脖颈之下是她高耸的乳峰和略略隆起的小腹。泸沽湖,一个被爱情的眼泪注满的湖泊。此刻,听着孔师傅讲述着动人的传说,看着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的泸沽湖和格姆女神山,我们都醉了。
泸沽湖及格姆女神山“标准像”。
摩梭人是如何恋爱结婚的?
外界对摩梭人的走婚有许多误解,以为可以今天走这家,明天走那家,似乎既随意又浪漫。实际上,摩梭人的婚姻虽无登记领证的法律约束,但从一开始就是十分严肃的。一个小伙子看上一个姑娘,即便是姑娘也中意了小伙子,也不能立刻开始走婚。此时,女方的家长要登门拜访男方家庭,不是去看财产的多寡,因为男方家庭再富裕,也永远不会给女方家庭带来任何收益。女方的家长是去考察男方的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程度,从而确认小伙子的人品。在男女双方家长都同意的情况下,走婚即可开始。每年的农历7月25日朝山节是摩梭男女最重要的相亲时刻。
泸沽湖水,据说可以直接饮用。
关于花楼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旧时,每个摩梭人家族都有一幢两层楼房,一楼是舅舅和兄弟们的住所,二楼是成年女性的住所,二楼的窗户全部是外开的,被称之为“花楼”。家里的男性是不能上二楼的。走婚初期,小伙子不能让女方的男性看见自己,一般都是在黄昏后从外开的窗户爬进姑娘的闺房,凌晨离开。有一首摩梭民歌唱到:“阿哥啊阿哥,月亮才到西山头,你何须遑遑的走”,这绝对是旧时花楼走婚的真实写照。待走婚一段时间,双方关系稳定后,男方就不必天天爬梯子,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出女方家了。
湖边客栈
摩梭人可以同时走婚几个人吗?
当然不能。摩梭人虽然没有丈夫和妻子的概念,但摩梭人的走婚,完全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虽然他(她)们的婚姻是一种男不娶,女不嫁,暮合朝离的两性走访式婚姻,但摩梭人的两性关系中,没有经济、门第、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纠葛,男女关系更符合人性的天然本质。两情相悦时,男方夜夜归宿女家。感情有变,或男不再往,或女不开门,一段感情结束,才能走婚新人。孔师傅颇为骄傲地对我们说,摩梭人的两性关系,比汉族人稳固多了,走婚中途分手的男女比例非常底。
摩梭女船工。
摩梭人真的知其母不知其父吗?
孔师傅说,这完全是个误解,摩梭人是知道自己的父亲的。孩子出生满月,母亲是要邀请父亲来吃满月酒,进而确认父子关系。而在过年和其他重大节日时,子女也会去男家拜见父亲,父亲亦会送礼物给子女。子女遇有重大仪式如成年礼时,父亲亦必须在场。但父亲并不负责管教和供养自己所生的子女,他们只需要管教和供养姊妹的子女,与外甥的关系比亲子女亲密。所以摩梭人是“知父不亲父”。在摩梭人的家族关系中,舅舅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们往往母家的经济顶梁柱。因此,除了母亲,摩梭人最信任的是自己的舅舅(称呼为“阿乌”)。
老祖母和她的儿子(舅舅)。
摩梭女子没有自己的孩子怎么办?
摩梭人的母权制遗风,被世人称之为“母系社会的活化石”,其重要标志是所有的财产都由母系遗传,母亲传给女儿,孩子跟从母姓。但摩梭女人并非一定要有自己的孩子,她们的生育数量往往取决于家族的经济条件。因残疾等各种原因没有生育孩子的女人在家族内完全不受歧视,依然平等地享有所有女人应得的权利,而孩子也不归某一女人的私有,是全家族的子女,分别称所有的女性长辈“大妈”、“二妈”、“三妈”...... 摩梭人出生后是由整个母系家庭的长辈共同抚养的,对生母和姨母只有称谓上的不同,而没有亲疏之别。董师傅说,有些摩梭人甚至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生母。家中不同母亲所生子女,都是亲兄弟姊妹,而不像我们称之为表兄弟姊妹。
摩梭老祖母
你进过摩梭人的祖母屋吗?
“祖母”在摩梭语里有“大”的意思,祖母屋又称为“家屋”。摩梭人之家,由最年长的老祖母掌握权力,居住于独立的祖母房。若家中最老一辈有多名成员,则以最有能力者为当家人。通俗地讲,老祖母就相当于企业的董事长,甚至比董事长的权利还要大,虽然因年事已高不再管家族的具体事物,但家族的一切大事必须得到老祖母的首肯。祖母屋里有一个永不熄灭的火塘,象征家族的永续传承和红火兴旺。家族每有大事,都要聚在火塘边商议确认。火塘前有一个石台,每顿饭前,老祖母都要将一个馒头或一碗饭放在上面,表示对祖宗的敬意。摩梭人死后或天葬,或火葬,或水葬,即便土葬也是不留坟墓的。火塘前的那块石台相当于汉人的祠堂供牌,是他们祭祖的地方。而火塘前的第一个位置,也固定是老祖母的“宝座”,别人不能僭越。我们去的那年,老祖母已经八十多岁了。孔师傅说,只要老人健在,她就是这个家族不可动摇的主心骨。
摩梭人木楞结构的祖母屋。
你知道祖母屋里隐藏的秘密吗?
早上,我们又一次来到祖母房,与其说是来吃早饭,不如说是吃感觉。和老祖母全家一起吃饭,那感觉真是好极了。但这张照片要说的却非早饭之事,其中的秘密也是在我们离开泸沽湖后,司机孔师傅告诉我们的。注意到下面照片右侧的那幅画了吗?画的后面有一扇洞门,通着一间没有窗户的密闭的房间。洞门在平日被严密遮掩,平时也很少有人进去。这扇洞门就是摩梭人的生死门,是摩梭女人生子坐月子及摩梭老人去世后停放遗体的场所。我问孔师傅:为什么生子、停尸都要在同一间屋子里?孔师傅告诉我:这是摩梭人要表达的一种理念: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从哪里来的,就还要回到哪里去。尸体在这间小屋里停放一定的时日后,便抬出火葬(或天葬)。我无言,我静思,我被感动了。
画幅的后面有个洞,直通一间神秘的小屋。
摩梭人的家庭矛盾怎么处理?
摩梭人完全是靠古老的传统维系整个家族的延续。孔师傅告诉我们,摩梭人的家庭关系极其简单明了。按我们汉族的血缘关系看,祖辈只有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辈只有母亲、舅舅和姨母,小辈只有同母兄弟姐妹和姨表兄弟姐妹。她们没有婆媳、妯娌、叔佰的概念,彼此很少发生吵闹、纠纷,所有成员视“攒私房钱”、闹分家等为耻辱。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如不守“古规”,便是没有“良心”,会受到大家的批评和谴责,甚至惩罚。最亲的人是母亲、舅舅及其姐妹兄弟,而生父则较为疏远,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无供养、赡养的责任和义务。摩梭男女双方互称为“阿夏”,但“阿夏”终生各居母家,无财产纠纷,彼此相敬如宾,无夫妻间也少有其他矛盾之困扰,更无小家庭的各种琐事之纠缠,终生如浴情之海洋,如沐爱之春风。
我们旅居的那户摩梭人家的全体女性合影。
猪膘肉除了能吃,还有其他作用吗?
知道我为什么要拍这张片子吗?这是一头整猪,屠宰前有三百多斤,已经去掉了内脏,,并用特制的香料腌制过,放在这里已经有两年多了。据说要摆放三年以上才能食用,十年后甚至还能生吃,且味道鲜美,是这里的一道名菜“猪膘肉”的绝好原料。除了吃,这整头猪肉还是摩梭人重要的祭物。所有的摩梭少年在十三岁时都要举行成丁礼,这是摩梭人一生当中的重要仪式之一。摩梭人视13岁为成年,女性行穿裙礼,男性行穿裤礼。过去,未行成人礼的儿童一律以麻布长衫遮身,成丁后即有资格走婚,但一般在16岁后才开始走婚。仪式前的晚上,成丁者与少年伙伴玩至通宵达旦,雄鸡鸣,仪式始。仪式由母亲或舅舅主持,如母亲已逝世或无舅舅的,则必须请达巴(巫师)占卜而定。成丁礼上,少男少女一只脚踩着整扇猪膘肉,另一支脚踩着粮食口袋,以示今后生活的富足美好。无论男女,都要在成丁礼上对狗表示感谢,最后由长辈为其穿上新衣。
猪膘肉。
你知道摩梭人对狗的感情吗? 西方人忌讳十三,为什么摩梭人却要选中十三岁举行成丁礼?还要对狗表示感谢呢?摩梭人传说:神灵在安排世间万物的寿命时,从万年往下排序。龟第一个应答,便有了万年寿命,鹤第二个应答,便有了千年寿命。在报到60岁时,狗应答了,但此时的人还没醒过味儿来,直到神灵喊到13岁时,人才醒悟应答。人觉得自己亏了,便希望神灵为自己增加寿命,但寿命已经分配完毕,没有多余的。神灵便对人说:“你去问问,谁愿意和你换,我可以批准。”在所有的生灵都不愿意和人调换寿命,人几乎绝望时,狗表示愿意和人互换寿命。人的寿命由此增为60岁,狗则减为13岁。故此,摩梭人对狗格外尊重,非但不吃狗肉,在年节时,还要先把家里的狗伺候好,自己才能吃饭。而13这个数字,在藏传佛教中也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也许这一切都源于上述那个传说,至少我们的摩梭司机董师傅是这样说的。
清晨的泸沽湖
所有的摩梭人都实行走婚吗?
不是。在汉民族强势文化的影响下,目前已有不少年轻的摩梭人走出泸沽湖,定居在其他地方。走出去的摩梭年轻人大都改变了原有的习俗观念,和我们一样领取结婚证,组成正常的家庭。从法律层面上看,之所以称摩梭人而不称摩梭族,是因为在国家层面上,并没有认定摩梭人为独立的民族。云南宁蒗的摩梭人被归为纳西族,四川盐源等地的摩梭人被归为蒙古族。但在云南宁蒗县的自治条例中,实际上已经以法条的形式承认了摩梭人的民族身份。不同地区的摩梭人在风俗习惯上也是有区别的。目前,只有在泸沽湖及邻近周边地区,传统的走婚习俗还在固守着自己的阵地。
猪槽船。
摩梭人的走婚传统还能延续下去吗?
这是一个只有时间才能回答的问题。延续了两千年多年的以母为大,以女为尊的母系血缘纽带,在商品经济开放的今天,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举个例子吧。这是我们2009年第一次去泸沽湖拍的照片:老祖母居尊位(背后是她的睡床),左起第二人是这个家族的“总经理”,属家族的第二代;左起第三人是个中专生,是未来的家族接班人。家庭中还有些第三代成员已经出去了,但这个中专生是必须留下来的,她肩负着完成家族血脉延续的责任。右起第二人是舅舅。
三代摩梭人家庭。
2014年,时隔五年,我们第二次来到泸沽湖。湖边的环境已经完全变了,临水的房子基本都被山外来的异乡人包租,改造成了客栈、小商店。湖边的摩梭人也已经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完全围绕着旅游而展开。我拿着老祖母的照片找到五年前曾经住过的那户摩梭人家。遗憾的是老祖母已经去世,花楼也已经被拆掉,被一个四川人包租下来准备盖客栈。
泸沽湖边的客栈和商店
不知是缘分还是巧合,我们去的那天恰逢老祖母孙女的婚礼,一场和我们在内地农村看到的完全一样的婚礼。不是说摩梭人只有走婚没有婚礼吗?我惊讶了,问女主人:“花楼拆了,新娘住哪呢?”女主人忙不迭地回答:“还有婚房呢。”注意,女主人已经不说花楼而改称婚房了。因为最好的地方已经被租出去了,婚房被安置在院子里一处不太显眼的地方。完全不是传统的摩梭花楼,和汉族农村的婚房差不多:红被褥、结婚照、床头灯、电视机、大衣柜。好在他们还在遵循着走婚的传统,但男阿夏再也不用爬花楼了,女阿夏也可以大大方方地留门等候她的情郎了。昔日那种悄悄的“摩入”你的怀抱,不舍地“梭出”你的花楼的神秘,变成了公开的走进走出。我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隐隐地撞击了一下,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新一代摩梭人的婚礼
如何评价杨二车娜姆?
说到泸沽湖和摩梭人,有一个名字是绕不过去的,她就是杨二车娜姆。不管网上是怎么评论的,在泸沽湖地区,杨二车娜姆的名声很臭。我们问到的摩梭人,几乎是一口同声谴责她的谎话比泸沽湖的水还要多。但我觉得孔师傅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他说:杨二车娜姆还是有功劳的,是她的书让外界知道了泸沽湖和摩梭人的存在。但是她又太夸张了,说了许多过头话,尤其是让外界以为摩梭人的走婚就是乱性。
泸沽湖的黄金地段,里格岛上的客栈。
结束语:今天的世界,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已是不可避免之事。这种碰撞融合有其两面性,很难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评论。如何在改善与保存之间找到平衡,不仅是摆在当地政府和摩梭人面前的难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之一。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女儿国的记载,但她们都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失了。仔细读读历史,今天泸沽湖女儿国的变化就不会让人大惊小怪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再难看到所谓的“世外桃源”而沮丧。如果有一天泸沽湖的女儿国真的消失了,我一点都不惊讶。
新婚的摩梭“新娘”、“新郎”。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云南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4-10月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如歌如嫂 发布:2017.07.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