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幅古风人物情侣撑着伞背影(台上木偶顾盼神飞)
嫦娥一个水袖,顾盼神飞。木偶谢幕,满堂喝彩。
“嫦娥”的灵气,不是因为偷了灵药。台上木偶的每一分钟,都是台下守艺人以匠心为它们“传神”。
木偶戏,一种古老戏剧表演形式,也叫“傀儡戏”。在没有动漫的年代,一只只形神兼备的木偶,就是万众追逐的大IP。
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美誉,其杖头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
△华美霞
木偶演戏,靠的是演员给它们“传神”
水袖一扬、一抛、一翻,一个“活”的嫦娥毕现眼前,飘逸灵动,脉脉含情。非遗杖头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华美霞,是让嫦娥“活”起来的人。她今年74岁。
打水袖、走圆场、翻跟头……扬州杖头木偶,演员仅仅靠着三根棒,就能让木偶演上一台戏。“木偶,靠的是演员给它‘传神’。”华美霞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杖头木偶表演时,演员在木偶下方,托举着木偶。演员练基本功,要从举功开始,要保证木偶稳、正、直、平。第二步才是练捻功,两只手操纵三根棒,木偶的一举一动,全攥在演员手心上。练好这基本功,才能让木偶动起来。没有三年,学不出来。
△华美霞在指导年轻演员排练
操纵木偶的演员,自己得先学会演,再把动作、情感传达给木偶,不仅手眼身法步要到位,还得有真情实感。木偶唱的时候,演员要让木偶的嘴巴动起来。木偶跳的时候,演员也要蹦起来。木偶哭的时候,演员要让它的手捂着脸……这样,才能表演得活灵活现。不是真人,胜似真人。
“木偶戏表演,有时候可能比真人表演更难一些。”华美霞感慨。
△戴荣华
做一只小小木偶,得会“十八般武艺”
不同于从前木雕的偶,现在的杖头木偶表演,用的是旧报纸粘糊的偶。从实心到空心,方便安插各种“机关”,让木偶的眼睛、嘴巴、耳朵以及关节部位动起来,表演的时候更加灵动,演员操纵起来也更轻便一些。
一只木偶如何诞生?从设计稿,到做泥塑、翻石膏模、糊报纸,再到脱胎、整形、打磨、涂饰……在扬州木偶剧团,每一只木偶都是手工打造。在扬州木偶梦工厂,泥塑是最初的“定型”过程,由江苏省木偶剧团团长、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所长戴荣华一手完成。
扬州木偶,以细腻传神打动人。“木偶虽然没有表情变化,但在塑造造型的时候,可以确定它的一个定格表情。这个定格表情,是根据剧中性格确定的,还得让观众们喜欢。”戴荣华说。
戴荣华今年54岁,他是非遗杖头木偶江苏省级传承人。从1981年开始,从事木偶制作已有40个年头了。因为父亲曾是木偶剧团的演员,戴荣华接触木偶,来自从小的耳濡目染。
老一辈的木偶制作手艺,靠的是师徒传承。“培养一个木偶制作人,专心学要三五年,不专心十年也学不出来。”戴荣华说,一只小小木偶,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需要精通“十八般武艺”:美术、雕塑、机械、金工、钳工、木工,样样都要会,“得会刨木条,会做金属配件,还要弄通里面种种机关。”
△木偶戏剧现场
找准定位,传统木偶戏完成“脱胎”
传统的杖头木偶戏表演,以京剧形式为主。《嫦娥奔月》就是经典代表作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演出,剧团在一个剧场,一呆就是一个多月,不需要宣传,都有很多人买票。后来,文化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电影、电视兴起,对传统木偶戏演出市场的冲击很大。”戴荣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剧团一度处于低迷状态,条件很差。那时候,很多人都改行了,但他没有离开。
△木偶戏剧现场
在戴荣华看来,木偶戏的市场前景仍然是广阔的。只是,不能光演传统戏,还得有创新。这些年,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木偶戏完成了自己的“脱胎”,将受众定位在以儿童为主。《琼花仙子》《三个和尚新传》《白雪公主》……一部部儿童木偶剧,惹得小粉丝捧腹追逐。今年的新剧《铁道小飞虎》,讲述了抗战时期,微山湖畔,一群穷苦孩子受八路军铁道游击队鼓舞,也学着和日军斗智斗勇。
“事实证明,坚持下来是对的。人这一生,干一样事情,干到极致,就能做得精细。”戴荣华说。
现代快报 /ZAKER南京记者 韩秋 刘静妍/文 王光强 张治纲/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