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变化看时代变迁(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

从饮食变化看时代变迁(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1)

麻辣财经从有关部门获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食总产仅有6000多亿斤,2007年迈上1万亿斤台阶,2012年起再上1.2万亿斤新台阶,2015年以来连续四年突破1.3万亿斤。4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多,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158万 亿斤,比2017年下降0.6%。虽然产量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水平,属于丰收年景。

有没有一条线,只要是达到这个量,中国人的饭碗就没有问题?据测算,达到1.2万亿斤,就是我们粮食方面特别好的安全线,稳定在这个水平上,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中国人口占全球19%,但耕地只占全球9.5%。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要知道,全球的饥饿人数在过去三年是持续上升的,已经重回十年前的水平。2017年底,全球营养不良人口达到了8.21亿,全球大约1/9的人口面临温饱问题。(来源:联合国《2018 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发展、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的的确确来之不易,令人瞩目。

当然,粮食连年丰收,并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我们仍须重视粮食单产的研究,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粮食质量。抓好粮食生产,重点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说起来有些神秘。通俗地讲,它们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降低国家粮食储存压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藏粮于地”,就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藏粮于技”,则是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包括种子、肥料、设施农业、粮食深加工等技术措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增加粮食附加值。“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意味着我们将不再一味追求粮食产量的连续递增,而是通过增加粮食产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增长。

增产“C位”内蒙古:从“吃粮靠调”到“国家粮仓”

从各地的粮食生产情况看,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不要说黑龙江、河南这些产粮大省,就拿内蒙古来说,这些年也是令人刮目相看。

1990年,内蒙古粮食自给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结束了多年来吃粮靠调入的历史;1992年,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开创了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的新纪元;199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以上,由全国第26位跃居为第3位。

从饮食变化看时代变迁(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2)

2005年,内蒙古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2008年,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次突破2000万吨关口,进入全国前10位,每年可调出粮食1000万吨,成为全国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2017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要说增产“C位”,内蒙古绝对后来居上。没准儿以后课本儿里会更新说法,称中国“四大粮仓”了呢。

对“披头散发”“裸体狂奔”说NO!土豆也拼了

过去,我们的许多农产品不太注重包装和营销,瓜果蔬菜“披头散发”“拖泥带水”“提篮小卖”的场景比比皆是。给人以良好第一印象的产品包装,是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依托,也是品牌内涵的外在表现。让农产品产生更大效益,精心为其“梳妆打扮”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条件。

解决完“披头散发”的问题,还要解决“裸体狂奔”的问题。现在说到家乡美味,谁都是道不尽说不完,但是放到市场上究竟价值几何?没品牌、无包装,缺乏品牌意识那叫“裸体狂奔”。这不利于农产品市场的科学竞争,也丢失了地方特色带来的效益。中国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除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外,我们必须要学会正确的品牌打造方法。

还有更多有趣的问题,今年到底是不是“粮荒年”?主要粮产区的“镰刀弯”地区在哪儿?调整粮食结构减玉米调水稻,主粮“罪”在哪儿?2.8亿农民工走进城市,背后更深的意义是什么?“共享”原来不仅有单车,农村才是萌芽!“稳投资”,投资农村农业到底行不行?点击看完整访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