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

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1)

防走失,电梯直达

安全岛

报人刘亚东A

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2)

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3)

图片来源:华为

过去3年多来,面对美国的封锁和打压,依然顽强挺立、生生不息;过去3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创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商业奇迹。作为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华为公司的成功案例让许多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和研判。事实上,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并付诸实践,才是这家企业冲破艰难险阻、不断创造辉煌的秘笈,也是华为现象的底色和实质。

企业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有赖于土壤、环境和生态,人才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的人才观。可以说,任正非关于人才问题的各种理念在华为已经物化成带有遗传功能的基因,指导和规范着公司运营过程中的每一项具体操作。

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4)

图片来源:都匀一中微信号

“坚持开放的人才观,用火花和汗水调制的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用开放的心胸和格局粘接世界的智慧,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9月2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在母校都匀一中和都匀三小发表主题演讲时如是说。

PART.

01

从点到面,再到场

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强力制裁的态势仍在持续。最新的动向是 8月31日,美国政府下令芯片厂商英伟达(NVIDIA)和AMD停止向中国销售部分高性能半导体芯片GPU。近年来,美国频频出手制裁中国,直接的表征和后果是我们在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等,但它们都涉及一个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人才。正如孟晚舟所言:“解决一切问题和难题的根本在于人才。”

选才任能,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要想选拔好、培养好、使用好人才,就必须解放思想,破除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习惯,从而杜绝那些有意无意忽视人才、埋没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一句话,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的人才观是开放的。配置人才资源的平台不是一家企业、一个地区、一个省份、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对于企业来说,尤其应当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性人才观。没有这样的格局和胸怀,你便无法理解一个真正的华为。

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5)

图片来源:华为

孟晚舟在讲话中强调,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生存和发展的要义在于,“一切皆人才,开放是根本”。

我们鼓励每位员工多读、善思、能辩,从悠久而璀璨的人类文明中获取智慧的力量,从他人和行业的优秀实践中寻找突破的方向,打开思维的天花板,这是“点”的开放;

我们倡导每一位员工与内外部专家多喝咖啡、交流思想,借他山之石吸收宇宙能量,这是“面”的开放;

我们把先进论文和技术难题公开发布到网上,欢迎行业和社会合力推动、互相启发、竞相破题,让创新的力量奔涌向前,这是“场”的开放。

我们努力营造从“点”到“面”,再到“场”的开放,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共同来解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

——摘自孟晚舟主题演讲

2019年,华为斥重资启动“天才少年计划”,以最高201万元的年薪在全球范围内招贤纳士,曾引起轩然大波。“天才少年计划”的背景是,美国政府给华为未来发展设置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而华为选择了强化人才战略来突破国际业务的障碍。任正非在华为官方社区发布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针对美国现在这种状况,最终还是我们自身要做好,第一要自强,第二要开放。

自强和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开放,才能做到自强;而做到了自强,又能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引人注目的是,任正非在这封邮件中强调,华为要继续向正在封锁和打压自己的美国学习。

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6)

图片来源:

华为

在任正非的视野里,美国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等方面那些可资借鉴的优点和长处,并未因为其当下种种非理性行为而失色,所以不应该产生排斥心理。这般气度和胸怀是对逆全球化思维的鞭笞,也是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映射。

PART.

02

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

两年前,我从南开大学老校长饶子和那里听得陈省身先生的一句话:“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己冒出来的。”当时并没有特别留心,后来仔细琢磨,才逐渐理解其深意。应该说,中低端人才是可以按照我们熟知的模式培养的,而这里指的是高端人才。

想想看,那些称得上大师的中外顶尖人才,的确没有任何一位是靠着别人的“培养”才功成名就。试问,任正非是谁培养的?前些时,所谓“华为军师”的话题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我忍不住评论道,能给任正非指点迷津的这种“教父”或“教母”恐怕还没生出来呢!

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7)

图片来源:心声社区

陈省身先生这句话貌似偏颇,却藴藏着深刻的道理。他是在强调人才成长的土壤、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只有在适宜的土壤、环境和生态中,具有特定潜质的人经过不懈努力,才能逐渐冒出尖来,进而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因而,高明的领导者不会去刻意栽培某一个人或某一批人,而应着力打造适宜人才成长的土壤、环境和生态。其中,具有广泛包容性的人才观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孟晚舟这篇演讲中阐述了华为“人人尽展其才”的初衷,并重提“一桶浆糊”的哲学。那是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上接受采访时讲过的话:自己既不懂技术,也不懂财务。他就是提着一桶浆糊,把优秀的人黏在一起,拼出一个人才济济的华为。

“浆糊哲学”的核心是价值创造、价值分享和共有共享,保护每一个贡献者的合理权益。在“浆糊哲学”的基础上,华为粘接了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也粘接了成千上万的外部优秀人才。

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8)

图片来源:华为

英雄不问出处,只要创造了价值,就应该获得尊重。孟晚舟说,华为并不要求员工“样样精通”“十项全能”,而是鼓励员工在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具有解题、破题能力的“单项冠军”才是攻坚克难时期最需要的。

“用人所长”是华为的用人之道。孟晚舟认为,一些“怪异少数”很可能在某个方面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才华,所以不能给他们设置太多条条框框。事实上,包容性的人才观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大凡真正的人才,通常都是不完美的。否则,一个白璧无瑕的人,还用得着谁来包容吗?包容性的人才观意味着,除了宽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失败,还必须接纳人才的各种怪癖、刚愎、执拗等性格弱点。

华为俄罗斯数学研究所有个年轻人,从事算法研究。他加入华为之后,不喜与人来往,终日就是摆弄电脑打游戏,偶尔才做些数学方面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看上去似乎碌碌无为,没有什么成果。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怪异”的人,入职十年后攻破了从2G到3G的算法难题。基于这项成果,华为推出了一款针对欧洲市场的Single RAN方案,逐步超越了竞争对手。

华为还有许多跨专业科研人才。华为看重的是他们扎实的基础学科积累、创新的破题思维方式。难以想像,华为早期的电源开发团队中,竟有一位骨干人员曾经是牙科医生。

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9)

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全球将近50%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都在给美国“打工”,这是美国在二战以后国际格局中长期保持战略主动,并对其他国家颐指气使的最重要的底气和底牌。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都像华为那样树立包容性的人才观,那将成为我们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和利器。

PART.

03

星空和大地

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开发,都需要兼有“仰望星空”和“脚踏大地”的品格,不可偏执其一。仰望星空能放飞梦想,而脚踏大地才让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仰望星空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让人感到辽阔,但要具备脚踏大地的的坚韧和恒心;脚踏大地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让人觉得充实,但要拥有仰望星空的志向和抱负。

孟晚舟说,唯有打开思维边界、打开组织边界、打开人才边界,汇聚无数的大脑相互交流、碰撞、启发,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理论或应用的突破,才有可能像灯塔一样照亮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现代化强国,不仅要有技术,而且要有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必须拥有一大批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科学发现,以及众多能够领导世界潮流的科学大师。

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10)

图片来源:华为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拥有700多万研发人员。虽然已经成为数量第一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不强,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创引领性成果匮乏。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人才队伍的构成存在着人多而不精、量大而不强的明显劣势,缺少领军型科学家。

领军型科学家的特质和作用,决定了他们在科技发展中的“关键少数”地位。尤其在大科学时代,他们往往能以无与伦比的未来感知力和洞察力,纵览学科发展全局,指引关键领域突破,预测技术发展前景,并占领创新的制高点。

在半导体芯片、航空发动机、工业软件和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与其说我们被卡的是技术,不如说被卡的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正是人才的短板,才让我们受制于人,也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能扬眉吐气。华为正在着力培养和寻找的,就是这种具有解题和破题能力的人: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大地。

聪明的人并不稀缺,有想法的人也有很多,但为什么成功者廖廖?因为他们往往忽略了那些志存高远的成功者,还必须具有另外一种重要品格:埋头苦干,坚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熟悉任正非的人都知道,他厌恶那种好高骛远、浮躁浅薄、投机取巧的人。

孟晚舟是怎么回来的(孟晚舟的话你听懂了吗)(11)

《中国青年报》2014年6月5日刊登了华为的大幅广告,内容很简单,就一句话:“华为坚持什么精神?努力向李小文学习。”在这则广告的图片上, 67岁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外表土得掉渣,身着布衣布鞋,正在作报告。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华为公司以这种方式致敬,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英雄观”: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做科技英雄。任正非在“2012诺亚方舟实验室”专家座谈会上,也曾讲到“我们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

孟晚舟在演讲中回顾了自己刚加入华为财务部门时,坐在办公室地板上,用电钻打孔,用麻线装订单据的往事。她以此勉励母校的同学们,“虽然年轻人再也不需要把我们曾经的‘万里长征’重走一遍,但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永不过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新长征。”

·作者系南开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科技日报原总编辑

2022年9月2日演讲全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