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1)

你见,或者不见它,

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它,

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它,

它就在那里,不舍不弃

它,中文名叫“最后期限”,英文名叫“Deadline”。当代劳动者给它起了个小名叫“死线”,国际代号DDL

总之,它可不是如胶似漆的爱人,就算是爱人,我觉得也是相爱相杀的那种……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2)

我就是写不出来!”这句悲鸣是日剧《写不出来》里的吉丸圭佑的,也是千千万万创作不出东西的勤恳劳动者的:

开不了篇的文章、点不了睛的设计图、理不清逻辑的优化算法、给不出会心一击的项目方案……嗐,DDL,渐渐逼近。于是乎,诸位劳动者的头,渐渐大了。

你或许也有过类似时刻——在没灵感但DDL却步步紧逼的时候,忽然啪地一下,大脑两侧紧绷的太阳穴似乎在一瞬间远隔了整条银河。

而这条河里,空空如也——

“我的脑子呢?”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3)

这自然不是毫无缘由的臆想,更不是什么暗黑童话,而是当代劳动者再常见不过的“脑子下线”。

日剧《写不出来》里,吉丸圭佑——一枚家庭主夫,5年只编出来几集单集故事的三流小编剧。但一通电话,他接到了一档金牌连续剧的编剧邀约。

黄金时段连续剧的剧本执笔。是不是用天降馅饼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但对方有个前提——必须要在3个月内完成剧本任务。而主题要求呢?——“戳中热点、爆红出圈就行了”。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4)

瞧瞧这人生……哪来那么多的“天降馅饼”?不过是一茬接一茬的“烫手山芋”。吉丸圭佑的同行一看这要求,全都激流勇退了。但他是个狠人,咬咬牙接了。

然后吉丸圭佑就下笔如有神了……?

不可能。

事实证明,人做决定时若是缺乏冷静的思考,就很难避免崴脚的命运。

面对“明天早上交大纲”的压力,吉丸圭佑——茶饭无心、坐立不定、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临大敌、满腹踟蹰、心如死灰、垂死挣扎......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5)

这窘迫样,像极了每一个临近DDL搞不出东西来的你我他。没办法,当代劳动者与DDL搏斗的无灵感时刻,大概就是如此矫揉造作。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份水深火热的矫揉造作,甚至跟失恋似的,还分阶段——

阶段一,我称之为:视而不见

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把标题和日期打上,没有灵感,然后……开始逃避

作为一个搜肠刮肚凑字数写稿的基层文字劳动者,我觉得面对不离不弃的DDL却找不到一丝灵感的当代劳动者,像极了吊人胃口的渣男——

在被DDL穷追不舍的日子里,渣男们爱上与它无关的一切,而唯独对身边的它视而不见。

“窗外的好天气真适合出去走走!”

忘了自己明明是个死宅;

“桌角那几根绿萝又该换水了”

它上一次换水还是上一个DDL的时候;

“啊对了,家里的茶叶快没有了,得买一些”

……

借口,借口,都是借口!

这“视而不见”渣男套路,简直太勉强了。远不及那些轻车熟路的大作家来得理直气壮——

再高产的作家,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6)

也有写不下去的时候。诸如劳伦斯·布洛克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7)

再海誓山盟的好汉,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8)

也有翻脸不认账的时候。诸如,列夫·托尔斯泰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9)

灵感全无的时候,就算房间里进去一头大象,大家也能视而不见。“有什么事要做吗?没有啊?”就是这般云淡风轻!都是“渣男”~

等DDL开始叮当作响,响到实在忍无可忍的地步,当代劳动者便迎来了与之搏斗的第二阶段——侥幸

侥幸什么呢?

具体来说,是侥幸DDL会不会往后延。侥幸会不会有好心人拿他的档期来换。侥幸这最后期限还有没有松动的空间。

而且当DDL的边界比较模糊的时候,这份侥幸还完全是有可能成功的!

就拿创作者与出版编辑斗智斗勇的关系来说。出于对人类本质(懒)的洞察,有的编辑会谎报给作者一个假的截稿日期,好预留出几天灵活时间,以备不时之需。

比如,出版社要求15号截稿,但编辑们对作者说的截稿日期可能是10号,此所谓“编辑之防鸽套路”。

但部分经验老道的作者则深谙反套路手段——鬼才相信截稿日期真是10号——此谓“反防鸽套路”。

日本漫画家富坚义博就曾用各种令编辑泪洒现场的理由:

没有墨水了、稿子被老鼠咬了、自己总是感冒、乃至老婆回娘家了……把《全职猎人》一拖再拖慢吞吞磨了20年

当然,按照常理,大部分情况下,人们约定的DDL其实是“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这个时候倘若部分作者再心存侥幸,甚至极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

《萤火虫之墓》的作者野坂昭如,为了晚交稿,曾经想从二楼厕所的窗户逃跑。结果因为爬窗户时动静太大,被编辑发现。于是二人打了一架……是真的打了一架。

好一场声势浩大的DDL捍卫之歌!

唱完这支歌。逃,无处可逃;躲,无处可躲;只能硬着头皮,往前爬。而我们也不得不迎来异常复杂的最终阶段:崩坏三

“DDL是最强生产力”的拥趸们奉行这样一句道理:神在第七天熬夜创造出了世界

尽管DDL令人苦不堪言,但你不得不承认,哪怕它不是“最强生产力”,但它一定代表了某种生产力。

《拖延一点也无妨》中曾提到过类似的观点:“艺术家之所以拖延,是为了积攒压力,达到濒临恐慌的地步,这对他们的神经不利,但有利于创作。”

上述观点到底对不对咱先不讨论。但DDL会将人逼至“濒临恐慌”倒是真的。确切地说,我觉得用“崩坏”这个词会更恰当一点。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10)

崩了,快崩了。这个时候的人是极其复杂的混合体,你根本搞不清他到底什么情绪:

夹杂着狂妄——

“没问题!一定可以搞出来!我是天才!”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11)

夹杂着愤怒——

“为什么没有灵感?我为什么浪费时间?为什么?!!”

夹杂着难以抑制的消极——

“算了,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垃圾。毁灭吧!”

夹杂着钢铁工具人般的麻木——

“我乃没有感情的生产机器”

夹杂着死猪不怕开水烫般的冷静——

“既然已经这样了……还急什么?”

夹杂着越来越顺甚至茅塞顿开的兴奋——

“搞清楚了,有办法了!”

ddl才是第一生产力(DDL不是最强生产力)(12)

对DDL是生产力这种说法,也不是没人提反对意见。之前看过一个颇为直白的观点:

DDL才不是第一生产力, 它只是给了你把交上去的勇气。”

这个观点虽然有趣,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有失偏颇。确实有科学研究表明,DDL带来的适度压力,有利于唤醒我们的效率水平。它存在一个最佳唤醒区间:适度的刺激会带来益处,但刺激过大时则会带来麻烦。

如此看来,与其说DDL是生产力,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生产工具。工具嘛~~就全看“人”是如何使用的了。

也许就像《写不出来》里的吉丸圭佑,到最后还是一点点翻越无灵感大山“写出来了”一样。

在死线来临的最后时刻,上述复杂递进的情绪,也极有可能会化为压线交卷后的如释重负。只不过,这张卷子考多少分,却全凭自己。

也许答得极好,也许差强人意。不过每次一定记得:要迭代工具

观复导向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观复歪歪子

监制:观复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