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的题目叫《学会提问》,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的题目叫《学会提问》。

大家可能会说,为什么要学会提问呢,提问难道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吗?确实,提问这件事的难度可能要比大家所设想的程度还要高一点,它看着容易,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提问需要你对于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内部的逻辑结构有一个比较通透的了解,所以你一个问题就能抓到事情的要害的话,这才叫会提问。

学会提问的关键并不在于你要问个问号,而在于在问出这个问号之前,你首先要对于所面对的这个问题、这个领域有一个通透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批判性思维”,这两者之间是有一个密切的联系的。

不会提问,比如一个专家发表一个意见,如果你觉得他错,你可以指出他的问题,然后可以就问题进行讨论,但是很多人搞人身攻击而不是去讨论问题。如果我的某一个亲戚因为某些事情和别人发生了纠纷,然后因为我要讲理,我就发现从情理上或者从法律上讲,我的亲戚有可能不是很占理。亲戚就可能会说:“你怎么胳膊肘向外伸,你替外人说话,你的屁股是站(坐)在哪一边的?”

这种类似的话在互联网上非常多,所有的这些提问方式,比如“你的屁股是在哪一边的”“你的胳膊肘是往哪里伸的”,都是一种错误的提问方式,因为都不符合批判性思维所要求的那些规范。

一、什么是学会提问

首先讨论一下是什么叫学会提问?

01 海绵式思维 VS 淘金式思维

这本书的作者提到了有两种思维,一种叫淘金式思维,一种叫海绵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是什么呢?就是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别人说风你就听风,别人说雨你就听雨,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主动性。另外一种思维就是淘金式思维,就是你有自己的一个选择,你是带着问题去听的,你就能获得一些重要的信息了。

假设你是一个警察,有一个案子要你去查,你就要去把很多案发现场的群众找来做笔录。有些群众有可能就会和你说一些家长里短的、和案子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比如他会告诉你事发的那一天他正在洗澡,但是淋浴器又坏了,他和物业说了很多次但物业都没有修好,所以他就洗不了热水澡。

他说的这些问题就是和案情没关系,如果你是海绵式思维的话,他每说一句你都会记下来,那你记这些东西就没用。正确的做法就是你想你对哪些事情感兴趣,然后主动地提问,比如你问他:

“昨天七点三十分的时候你在哪里?”

“我在洗澡。”

“你在洗澡的时候有听到隔壁有什么异常的声响吗?”

“我好像听到了‘咣当’一声。”

“你听到了有人在惨叫吗?”

“有。”

“是男性还是女性?”

“好像是女的。”

“她惨叫的时候喊了一些什么?”

……

这些问题是和案情有关的,他洗澡的时候他们家的水是冷还是热和这个案子没关系。所以我们在思维的时候要淘金,淘金就是指要在他的证词里面找到和你案情有关的事情。如果要做市场调查也是类似的这个思路,哪些事情是和市场调查是有关的信息,哪些是没关系的信息。

这个淘金的本事就是一个正确发问的本事,正确地发问就能够使得你的手指点到那些潜藏的金子所埋藏的地方,所以大家要记住,正确发问术是点石成金术。

02 正确提问的2个步骤

要进行正确地淘金的时候有一些基本的步骤,这些基本的步骤是什么呢?

第一步,就是指这个“金子”是不是金子这件事情,对不同的人而言结论也是不同的。王国维先生在发现那些刻在殷商的龟甲上的甲骨文之前,那些东西对于中药材的批发商来说只是一味药,但是王国维先生发现它是重要的古代研究材料,它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些和我们每个人的兴趣点有关,所以你在对一件事进行发问之前,你就要问:研究这件事情所需要消耗的体力、脑力、时间、金钱等,值得你这么做吗?这和你的兴趣有什么关联?也就是说你要反问自己,因为人的精力是非常非常有限的。

第二步,如果这个事项你是感兴趣的,你就要钻进去研究,然后你要想你是要做一个建设性的工作,还是个破坏性的工作?

大家说破坏性也是工作,你把谬误破坏掉了就是积极的工作。比如我要写篇论文,我要纠正学界的一个错误的观点,比如有一些学者他写的论文是说吴承恩没有写《西游记》,他的道理是《西游记》这本书的题目,是当时各种各样的游记通常使用的一种格式。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一个上海人跑到西边的江苏玩一圈实际上就是往西走了,这也叫“西游记”,但根本不是唐僧那个《西游记》的意思,所以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是不是我们说的那个《西游记》是有一个疑问的。

不管这个争论的论点是不是对,但这个论点的特点是破坏性的,它破坏大家的一个成见——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另外一种是建设性的工作,建设性的就是指我要论证我自己主张的观点是什么。举一个例子,要论证《金瓶梅》正式的作者是谁,我们都知道《金瓶梅》是化名写的,如果谁能够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论证,让大家都接受原来是某某人写了《金瓶梅》,那事情就非常非常好玩了。

03 弱批判性思维 VS 强批判性思维

这也就牵涉到了两种批判性思维了,一种叫弱批判性思维,一种叫强批判性思维。

弱批判性思维指的就是主要针对别人的观点提出批判,指出别人的观点中有些地方是有问题的;强批判性思维就是针对自己所提出的观点、所持有的信念进行系统地反省,指出自己所持有的这个信念体系哪里是有问题,哪里是需要修正的。

维特根斯坦就是一个强批判性思维的典型,他的晚期哲学就系统性地驳斥了他的早期哲学。维特根斯坦的很多学生也目击到他上课的过程:他在上课的时候做一个哲学推演,推演到一半他自己就觉得错了,然后他就在课堂上不停地抓头发,然后就躺在地板上,然后反复说自己有多蠢,这个论证做不下去。他的这个做法有点怪,他完全不考虑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说自己很蠢是不是会破坏自己的形象,他觉得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他对真理本身要有一个看重的心理。

这就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强批判性思维需要一个更加健全的人格,一些非常敏感的、过于自尊的人,是做不了所谓的强批判思维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勇敢地剖析自己的错误,根据一些逻辑检查的证据发现自己哪些地方错了,然后勇敢地去接受并且承认错误,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精神强者。

04 如何成为一个精神强者

要成为这样的一个精神强者,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方面的培养了,我觉得道德上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就这个人首先要谦虚、谨慎,要以真理本身为最大的规制,要记住圣人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从别人的话里面你能够获得不少有用的信息,你不能把自己的面子看得非常重要。

另外就是不能够感情用事,不能够因为别人和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产生自卑或者是狂妄的心理,因为别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给对方贴标签,然后对别人的话采取盲目地信任或者是盲目地排斥。

另外,在辩论当中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你是一个占理的人,在辩论的时候也不能得理不饶人,也就是说要用一种绅士和淑女的态度来说话,不能说脏字,不能搞人身攻击。比如你要向别人进行提问,双方要进行讨论,在你提问的过程中,你要让你的谈话对象感受到你提问的目的是积极向上的,是为了把问题澄清,而不是为了自我显摆、贬低别人。如果别人感受到了你的这份善意,他也会愿意以真挚之心来回应你的提问,那样对话就可以以一种比较健康的方式进行下去了。

当然了,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有时候你真的不知道跟你交流的对方是一个程序还是一个人,而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能够看着对方的眼睛,能够确定对方肯定是个活人。

所以在进行这方面的交流的时候,除了说话的态度要礼貌以外,你语音、语调也要控制,不能够说得太咄咄逼人,而且有一个诀窍,就是你不妨让对方复述自己的观点,比如你就可以说:“仁兄,你刚才说的这段话我已经听了,但是愚弟才智有限,你能不能把你刚才的这个观点再复述一遍?”或者你来复述他的观点,让他看你对他的观点的理解是不是有问题,你这样说既表示了恭谦,也留给自己更多的思考时间。

同时要抵制那种一厢情愿的说话方式,也就是说觉得自己所说的一定是对的,这种说话方式在论证中会形成一种错误的倾向。你在网络上经常搜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比如某一个老年人相信某一种保健品,或者某一位想减肥的女士一直要减肥,他们就会专门去找能够证明这个保健品或者减肥药有效的广告和信息。他们会忘记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这些所谓的广告和信息都是同一个广告商生产的,或者是和它有关系的其他广告商生产的,所以你得到的这个信息只是在做自我循环而已。所以,大家要勇于接受负面的证据对于自己的驳斥。

还有一种思维方式也是经常出现的,就是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会诉诸于奇迹。就是一件事情说不清楚,就会说:“哇,我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奇迹!”你就老实承认吧,你对于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你也想不通,容待以后想这个态度也不错,老是把它归诸于奇迹这也是一种不严肃的态度。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对于提问这件事情的一些概貌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概貌仍然具有一定的导论的性质,就是提问需要的一些态度上的准备、价值观上的准备和心境上的准备,

总而言之,要心平气和。

二、如何寻找论题与结论

我们在提问之前,首先要找对论题,并且要找对结论。

我刚刚说过了,进行提问的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淘金式提问,你要淘金,首先要知道什么东西是你的金子。也就是指什么东西是论域,你要听明白别人讲的这个论域是什么,然后要知道别人的论点是什么。

01 识别论题的两种类型

现在我们先来讲讲论题是什么。论题就是英文讲的topic(话题),讨论一个问题首先要有个话题。有两种话题,一个叫描述性的话题,一个是规范性的话题,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不是一回事。

那么什么叫描述性的话题呢?就是有人讲一个事实,但是这个事实是否成立有点疑问,那就把它放到公共的讨论平台,让大家来议一议。比如有人就问了一个问题,问题是秦始皇嬴政是始皇帝,那始皇帝应该有一个皇后,但历史上关于皇后的记载好像很少,那么我就揣测秦始皇的皇后是楚国血统的,你们觉得她是楚国血统还是秦国血统的呢?这就可以讨论了。

这个话题就是个描述性的话题,它针对的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一件事,它要么发生了,要么没有发生,大家可以找出证据。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话题很多,都是关于一种描述性的和事实性的提问,比如:这种减肥药是不是真的是有效呢?这样的一种植发的方法是否有效呢?这样的一种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呢?

另外一类论题是规范性的,比如这样一个论题:中国的大学应不应该普及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呢?或者说,对于某些少老边穷地区的医疗补助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一类命题和前一类命题,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面对的不是一个事实的状态,而是一种我们希望中的理想状态。它不是管事实的,它是管规则的,我们要把这个规则确定下来,知道怎样的规则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更加有力。

这一类的论题和前一类论题并非完全没有关联,比如我在讨论中国是不是应该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时候,我会部分地把这种思维奠基在描述性和事实性的命题上。比如说我会去考察中国有多少老师具备教授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能力,这是个事实性的问题,如果老师很少,我马上就要展开这样的教学的条件不成熟,这就会导致了应然背后的实然的根据的缺乏。

实然指的就是事实性描述所触及的那些事实,也就是说实际发生的事情我们简称为“实然”,应然指的就是规范性的描述所触及的那些规范,它们是应当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简称为“应然”。尽管应然和实然之间是有一些联系,但应然还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

事实性的论题和规范性的论题起到两类作用,事实性论题的澄清有助于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状况是什么,对规范性论题的了解能够让我们知道我们未来该怎么走。所以我们说哲学的问题往往是保安提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如果我要问你到哪里去的时候,就是问了一个规范性的问题。

讲到规范性的论题,还有一个小问题要大家注意,因为在规范性问题里面很多的规范是以一种隐蔽的形式——背景性的知识的方式出现的,并不是以一种显白的方式出现的。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回到满清,满清的晚年就有一个问题——在朝廷有限的预算里,是应该拿更多的钱去修颐和园,还是用来给北洋舰队添置新的军舰、更换新的火炮呢?

这时候有人就论证了,说还是用来修园子好,他的论证理由是:如果不修颐和园的话,就没有办法保全老佛爷的面子,老佛爷的面子就是大清的面子,所以为了保全大清的面子以及老佛爷的面子,就一定要修好颐和园。这句话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隐蔽的预设,这个预设其实是个价值观的预设,他认为面子比里子更重要。

颐和园造好了、老佛爷的寿诞搞好了的确大清国有面子,但是你克扣了北洋海军的经费,咱们的国防力量的里子就损失了。但他们认为里子没有那个面子重要,“里子没有面子重要”这句话可没有明确地写出来,这种隐蔽的价值观是藏在里面的,所以大家在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考察的时候,就要把别人的那种隐蔽的思维,完全地给体现出来。

02 寻找结论的小技巧

我们在搞清楚一个论题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论题背后还有个结论。比如咱们前面的那个问题,就是秦始皇的始皇后是不是楚国血统?一种结论是她是楚国的血统,另一种结论是她不是楚国的血统。还有吴承恩是不是真的写了《西游记》?那么结论是他的确写了,或者是他没有写,或者说我们暂且不知道,这些都是结论。

那么怎么找到别人的结论呢?当然有些小技巧了。

最简单的技巧就是大多数人是会把结论放在头和尾的。一般来说,结论是放到尾巴的,叭叭叭说了半天,然后说“所以……”,那“所以”后面就是结论;但是保不齐也会放在前面,放在前面是指我先把结论告诉大家,我反过来再做论证,这也是可以的。所以大家在头尾多去找找,有一些结论的语句。

在结论之前也会有一些暗示性的词汇,刚讲的“所以”就是个暗示性词汇,还有一些类似的词汇,比如“综上所述”“由此表明”,或者 “现在我们可以进行小结了”,这是太明显地告诉你什么东西是结论了。

需要注意的是,别人这么说能够方便你找到结论,那你自己在说话的时候也要方便别人理解你的结论,所以你不妨一开头就概括你的结论,或者在你发言的结尾用一句非常简短的话把你的这个结论再说一遍。

很多同学在写论文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没有处理好,就是没有办法在两三百字的综述里面把自己的结论说清楚;很多员工在做PPT报告的时候也没有办法让老板或者听PPT报告的其他的领导一下子抓住自己的中心思想——你说了一大堆数据,你要证明什么呢,你的结论是什么呢,你到底站在哪一边,大家都不清楚。

有一些东西显然不可能是结论的,比如对于一些关键词的定义,或者是一些非常抽象的干巴巴的数据和资料,这些东西是用来支撑结论的,所以它不可能是结论,这个大家在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知道。

结论都是针对问题的,所以我们在讲到怎么找结论的时候还有一个诀窍,就是通过问题的关键词反过来去找结论。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讨论的问题是“秦始皇的始皇后到底是不是楚国的血统”,你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后,你要找的结论就是她是楚国血统,还是不是楚国血统,那么你把这些关键词放在脑子里,然后再去检索,你可以更快地找到答案是什么,或者说这段论证的结论是什么。

这里我们讲的更多的是怎么样来找到别人的结论,理解别人的结论,在理解别人的结论的时候,怎么样通过对于别人给出的结论所使用的语词的理解,来澄清一些可能的歧义。

那么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如果要做一个论证、给出一个结论,这是不是更难呢?对,更难!

你去看别人装修房子,你说人家房子这里装修得不好,那个客厅的过道设计得有问题,这个玄关设计得很烂,储物空间做小了,颜色不协调……评论别人很容易,但你自己装修试试看,怎么在合理的预算之内把装修做到所有人都满意,你会发现难死了。所以,如果自己要论证的话,工作量就大多了。

那么在自己要进行论证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论证正常走的是一个“假设—演绎”的过程,从演绎当中得出各种各样的后果,然后拿后果再和证据相比较。这有点像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比如大白天的,你看到你前面的草坪突然都湿了,但也没下雨,你就要去追问原因,为什么草坪会湿呢,到底是楼上有人不讲公德把水泼下来了,还是洒水车刚刚开过去了,还是那个地下水管道爆裂了呢?如果是地下水管道爆裂,那是大事情,你一定要找到爆裂的点了,马上找人来修,否则就麻烦大了。

那么我就要指出一种思维方法,就叫“头脑风暴”,这个词是指大家开会,领导说现在我们公司碰到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赚钱,怎么样开源节流?大家在想办法,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提,再荒谬的也能提,都先留在纸面上,再删掉那些很不靠谱的方法。

丘吉尔首相在二战的时候也用过头脑风暴的思维方法,就丘吉尔有个工作方法,他每天就有几百个怎么打败纳粹的主意,然后他自己都会过滤一下,发现其中九十个是扯淡,然后他会留下十个和他的幕僚谈,在和幕僚的谈话的当中会删掉一些被认为明显是扯淡的想法。

头脑风暴就一句话,不是所有的假设都是平等的,但是不妨让它们先产生出来,然后经过几轮批判性思维的考量,把一些假设淘汰掉,然后拿最靠谱的假设去执行。不要一开始都执行,那是浪费钱、浪费时间。

三、支持结论的理由和证据

01 理由的作用

那么我们怎么有资格说,一些结论比另外一些结论看上去更靠谱一点呢?道理是它们得到了更多理由的支持。

那么什么叫理由呢?理由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理由,结论就支持不起来,所以理由在本质上就是用来支撑结论的一个陈述。如果你把结论看成是上面的阁楼的话,那理由就是地基和支柱,所以理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从理由到结论的整个思维过程全部复演下来,这个思维过程就叫论证,英文叫argument。你要给出前提和理由,然后一步步地自然导出一个结论。

在理由出现之前总是有一些出场词的,比如“因为什么”“鉴于什么”“基于如下理由”等。我实际上也非常建议大家在做报告的时候多用这样的格式,先给大家一个结论,然后一条条地说你支持这个结论的理由,这样一来就非常清楚明白。

02 什么是证据

理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字眼,很多东西都可以做理由,所以我们在讲到理由这个宽泛的概念的时候,就讲到一个更具体的概念——证据。

理由往往是以证据的形式出现的,那么证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证据本身是一种对于经验的描述,如果一些对于经验的描述能够起到理由的作用,也就是能够用于支撑一定的结论的话,这样的描述就叫证据。

但问题是经验又是个非常宽泛的词,我们经常说“我经验丰富”“根据某人的经验”“这个毛头小伙子没经验”,那经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经验有好几层意思:首先是个人的经历,比如说“我的个人经历丰富、经验丰富”;第二类,就是你所采集的那个典型的事例,根据某一个事例你可以推出;第三个,就是所谓的当事人的证词;第四个,就是专家的报告。

请注意,中国人讲经验的时候,经常是在个人经历这个层面上来谈的,但是你怎么能够解释一个个人经历不是很丰富的人,有时候做事也做得比较对、结论也是比较靠谱的呢?因为他从别的地方可以获取经验。

广大的听友或者是观众,为什么要来听或者看我们非凡精读馆的这个节目呢,就是因为在这个节目里面有很多书,这些书里面就容纳、集中了很多人类优秀智慧所积淀的经验,大家听了这些书以后经验就宽泛了,就不会受到自己个人经历的局限了,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否则每个人都局限在自己个人经验的范围内,就显得没有太大的出息了。

那么这里面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直觉算不算证据。大家想想看,如果一个警察把某个犯罪嫌疑人抓起来,然后要查这个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说:“你凭什么查我?”

警察说:“我直觉上你就是个坏人。”

犯罪嫌疑人问:“你有证据吗?”

警察说:“我暂时还没有证据,但我现在就看你不爽,我觉得你就是个罪犯。”

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仅仅凭借直觉的话,警察这样做是违法的,他至少要有一些最起码的证据。如果光有直觉,最多只能展开秘密调查,但是不能够对他进行人身拘押的。

03 证据的5种来源

讲到了直觉,我们就要讲到证据的第一个来源,就是个人的经验。

个人的经验是不是一个证据?我觉得要看具体情况,因为严格地说,个人的经验带有很大的偏私性,你自己所看到的情况,所接触到的东西,很可能是因为你在这个小的生态位里面所接触到的。比如你觉得你现在的日子过得不错,但是别的行业相对来说过得比较差,你就不能够从你现在过的日子不错,就推测出了大家过得都很不错,你的经验也许只对你有效,所以个人的经验是有问题的。

当然我不是说个人的经验完全不可靠,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个人经验就非常可靠了,比如有一个特殊的人,他有跑到某个异乡进行采集风土的经历,而且我们国家没有第二个人有这种经历,那这个人的个人经历就很重要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玄奘,玄奘法师到西天去取经,经历了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结果写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就是他的个人经历的一个整理,更是唐朝了解西域各国的重要情报,这个情报是国家级层面的情报,所以非常非常重要。当然这是一种偶然的情况了。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里面,如果你要了解一个外国的情报,你不能光听一个人的了,还有各种各样的信源,你需要去交叉比较,玄奘那个时候是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去过西域各国。

那么接下来,典型的案例能不能作为一个证据呢?典型的案例就经常举这个例子,就比如有些学校吹嘘他们的升学成绩好,他们的小张同学考上了清华,小李同学考上了复旦,小王同学考上了常春藤出国了,这些同学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校的表现都非常好,所有这就证明了他们学校的教育质量很好。

这个话能这么说吗?不能,这是因为它是故意找了一些掐尖的学生来说的,它没有说中档的学生,也没有讲最差的学生。所以典型案例本身的典型性,有可能也是被人为编造出来的,有一些人为修剪的痕迹。大家对于这些事情,也要留一个小小的警惕心。

同时,因为典型案例本身非常生动有趣、非常直观,所以能够更加引发大家的注意,但是我们要注意就是,这个典型案例有可能并不代表大多数人的情况。

那么别人的证言是不是可靠呢?别人的证言就是别人说的话,特别是当事人说的话。在中国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如果三个人都说这有老虎,或者某某人是老虎,那么众口铄金,你也可能会被误导。

现在网络上也有这个情况,就比如说有一些网军,没事就跑到一个人微博下面去留言,留言都是各种各样污名化的攻击,说你是不是拿了别人的钱啦,说你是不是故意为某些利益集团说话啦,这就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然后只要有两三千人这么说,其他人就会认为那个人真的拿了钱了,真的在为某个利益集团说话了。

这就说明什么呢?就是别人说的证言,可能是有带有很大水分的,尤其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所以你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对发表证言的这些人的来源来进行考量。

说到这里,就好像暗示大家证言里面的专家证言,相对来说比较可靠。如果是要讨论一个专业领域内的问题,专家的证言的确是可靠性程度比较高的,但也要有一点点的警惕心,因为专家也会犯错,毕竟专家也是人嘛。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怎么样遴选靠谱的专家意见呢?这好像对普通人的要求很高,但是大家都会碰到这个问题的,因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世界,我们经常会碰到自己领域之外的事情,听领域之外的这种所谓的专家的言论,所以你一定要搞清楚谁是真专家、谁是假专家。

如果是“根据某位不愿意具名的专家向本台记者透露的信息”,这种信息你不用去多看,因为他连自己的真名都不愿说出来,你没有办法判断是真有一个专家向某某台汇报了这个信息,还是某某台编造出来的一个信息,所以这个信息你就当没看过。

如果他敢说这是某个大学的,比如北大、清华、哈佛、耶鲁的,你就去上网查是不是有这么一个人,然后看看他发言的这个内容和他的网上所体现出来的学术轨迹是否重合。学术轨迹指的是,他在官网上肯定有他以前发表了什么文章,这些文章所体现出的专业领域是不是和他的专业领域相投,这就可以判断他是真专家还是假专家了。如果在官网上都找不到这个人,这事情就很麻烦了,对吧?

同时你要看一看,专家他说的很多话,在被媒体引用的时候会被断章取义。所以你也要判断一下媒体在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是引用了一两句话,还是一整段话,这段话在镜头里面是不是有明显的剪切痕迹,或者专家有没有他自己独立的微博和其他的社交账号,以不受媒体影响的方式表达他的意见,这样可以进行交叉比对。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就是对于专家信息的引用来源要进行考察。就是很多报纸,在引用信息的时候会采取循环引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去追寻那个转载链,看看转载链的第一条是在哪里。如果转载链第一条就出问题了,即使被转载一万遍,还是不靠谱。

那么有人说了,那我们就不看专家的只言片语了,不看专家的访谈了,我们就看科学报告本身。但是看科学报告也有一些坑,不是所有的在专业杂志上发表的科学报告都是可以相信的。哪些坑是需要避免的呢?

就是研究报告本身有质量的高低,不同的研究报告之间可能是互相矛盾,有些研究报告可能做的实验是对的,但是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能够支持文章所给出的结论,最后是货不对版。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有些实验报告的时间过早,在当时看来还是个不错的研究,但是后来我们的实验设备更新了以后,有了新的研究报告,把它原来的结论给推翻了,所以大家要去看这个实验发表的时间,如果它过于久远,那么你就得小心了。特别是某些变化非常快的领域日新月异,你去引过早的论文来说明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最新看法,那是没意义的。

那么在实验报告的研究当中,实验报告经常牵涉到数据,数据就会牵涉到对于样本的处理,很多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基于一些错误的样本设计,比如第一个错误是样本过小,从很小的样本当中得出的结论就会缺乏说服性,所以样本是越大越好。

第二个,就是样本的类型不是很多。在处理数据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一个坑,就是我们一直搞不清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几个数据之间的区别,这三个数字在反应事物的一般趋势的时候走的路径不一样,你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就会被实验报告的结论给弄懵了。有些人就会故意在这里做一些障眼法。

同时你要也要小心百分比,百分比也非常非常坑人。有些人张口就说我们这里的企业的增长量非常多,从去年到现在我们这里就增长了75%的企业量。你一听很惊人,觉得增长75%的企业量很厉害。那我就问了:“你这百分比对应的实际世界中的数字是多少呢,去年你这里有多少家公司?”你说有4家。“那么现在有多少家呢?”你说有7家。

你看,增加了3家算一算是75%,但它本身的基数非常小,增长75%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你同样同比算一算,如果去年你这个地方的公司是12家,你同样要增长到75%的话,你最后增长到的这个数就是21家,如果你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增长75%的话,那不是一点点牛,那是牛爆了。

但是在表面的数字,两个都是75%,那就看不出后面一种增长更加具有实质的意义了。

前面我们已经谈了证据,怎么搜集证据,怎样的证据是合理的,所以学会提问在这个环节就体现为怎样提一个问题,怎样的证据是合理的,怎样的证据是不合理的。个人经验也好,专家的证言也好,科学的报告也好,哪些报告是合理的、不合理的,你在这个环节要善于提问,就能够防止跌入一个一个关于证据的坑了。

四、推理中的10大典型谬误

我们要把各种证据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构成一个完善的论证。在把证据结合在一起构成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推理的工具了。

但是在推理的时候,我们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坑,这些坑就被称之为“推理的谬误”。怎么来防止这个推理谬误呢?有哪些推理谬误值得我们来关注呢?这就是下面要讨论的话题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讲一讲典型的推理谬误有哪些。

第一种推理的谬误就是指人身攻击,人身攻击就是对人不对事,不是针对你讨论的这件事合理不合理,就是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份的攻击。而这种身份的攻击就类似于地域歧视、各种各样的仇视,仇视这个省级的人或者那个省级的人,或者仇视某一个阶层的人。有些时候是体现为性别的歧视,在国外可能更多地会体现为种族的歧视。最恶劣的形式就是用污言秽语去攻击别人,这在论证当中是极端的,也是要被杜绝的。

第二个推理谬误就是偷换概念,比如同一个词,你在说的时候把它的含义改变了,但是不告诉别人改变了。举个例子,有个人说:“我认为张三他不是一个真男人。”李四就问了:“为什么张三不是个真男人?”这个人就说了:“你看,张三看到坏人就怂。”李四说:“你不能这么说,我觉得张三还是个真男人,我觉得他身上有很多(大)的肱二头肌、腹肌,这就证明他是个真男人。”

李四说的这些话实际上就是在捣浆糊,因为第一个人所说的“张三不是真男人”里的“真男人”,主要是指一个人有血性、敢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不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特征。那李四把这个事揪到身体特征上,就是偷换概念。

第三种谬误就是诉诸于公众意见的谬误,比如大家都认为某件事该这么做,那你也就这么做了。如果你穿越到古代,古代在遇到大旱的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要做一条土龙,因为据说土龙和真龙有点像,而龙是可以吸水的,在大旱的时候做条土龙就可以迎雨。

你肯定觉得这很可笑,因为我们今天的科学知识不接受这一点。但是在当时大家都会这么想,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想的,如果就你不这么想的话,你就会变成一个另类了。所以公众的压力会驱使你做出这样一种妥协。

第四种谬误就是诉诸可疑的权威。我已经说过了我们要重视专家的意见,但是专家的意见本身也要经过批判性思维的考察,甚至对于科学的报告我们也不能完全偏听偏信。但是有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就认为祖宗留下来的就一定是对的,这种思维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就可以把我们带到思维的坑里面。

第五种谬误是诉诸于感情的谬误。什么叫诉诸于感情的谬误呢?比如一个聪明的辩论手,可以去观察听众对哪些话是爱听的,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分手的时候产生了一些纠纷,如果事实的情况是男女都有责任,但是你发现你的听众中女性听众占据了大多数的话,你就会多说一些男性的不是,反之亦然,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你可能会收获更多的粉丝。

但这是一种推理和论证当中的谬误,你是故意地在诉诸于那种同情感,通过诉诸于这样一种同情感来淡化大家的理性推理的能力。实际上,真正的理性推理能力是鼓励大家进行换位思考,而不是进行这种思维方向的一个固化。

第六种谬误就是所谓的稻草人谬误,就是把对方所不承认的某种观点硬是要灌输给他,或者说硬是强加给他。比如某教授仅仅说某一种药具有一定的疗效,你非要把这句话歪曲成某教授说某种药是天下奇药、包治百病,结果发现了某些负面的案例,大家就说这个教授胡说八道,但实际上胡说八道的是你,这个教授从来没有说过这个药是包治百病。

第七种可能的谬误就是虚假的两难推理。这个虚假的两难推理就是你故意制造出一种往左走也是坑、往右走也是坑的两难处境,你忽视了这个人可以绕过这两个坑走第三条道。比如说你要去北京只有两个方法,坐火车或者是坐飞机,你忘记了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自驾到北京去,这也是可以的。

第八种可能的谬误,也是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胡乱归因。什么叫胡乱归因呢?就是我们人类是一种好奇的动物,出现某个现象以后总是要找到原因的,这就叫归因。比如你爸爸今天突然发火了,然后开始砸东西,你就要问你爸爸为什么去砸东西,你要找到一个正确的原因。

有人可能就随便找了一个词,说男人也会有中年危机的,说我爸爸陷入了中年危机,所以他的脾气不是很好。但是这是不是唯一的原因呢,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呢,中年危机这四个字是不是过于轻巧呢,是不是任何一个中年男性发火都可以归之为中年危机呢?如果这样的话,这种解释和不解释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你得思考一下,你所给出的这个原因,和你所要解释的这个现象之间,是不是有一个因果相关性。

第九个推理的谬误就是所谓的转移话题,也就是转移注意力。举个例子,妈妈问女儿:“你昨天晚上去哪了?”女儿就回答妈妈:“你又来管我了,你总是来挑我的错,你有完没完!”

这是母女之间经常发生的对话场景,尤其是女儿进入青春期以后。很显然,女儿在反问母亲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转移了母亲的问题,母亲问女儿昨天晚上去哪了,女儿扯到一个更大的层面上,说母亲最近一直在管她,女儿还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在网络上有一些热点的转移,本身就起到了一个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如果有一个问题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但是有些人故意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个话题上,可能就是为了李代桃僵,使得前面一个问题的制造者能够借机浑水摸鱼。这在战术上就类似于扔烟雾弹,让他趁着烟雾快点撤退。

第十个推理的谬误就是循环论证了,循环论证就是把你要论证的结论又放到前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是在自己通过自己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这个论证了,效力当然是非常低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还免不了做这种循环论证。

比如我们有时候糊里糊涂就会写下这样的一个句子:因为阅读纸质版的书籍能够比阅读电子版的书籍带来更高的阅读效率和快感,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的阅读中阅读纸质版的书籍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和阅读快感。那这个话就听上去好像是车轱辘话了,这就是一种循环论证。

以上就是对于各种各样的推理谬误的介绍。在讲到各种推理谬误的时候,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错配因果,因为错配因果是我们人类经常犯的一个错误。

我们人类是一种好奇的动物,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倾向,就是凡事都要找到一个原因,但是有时候我们因为急于找到原因,我们会犯急于找到替罪羊的错误。这个替罪羊也不一定是指人,它可以是另一个现象,然后就通过这个现象随便找到一个原因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但实际上这个原因不是一个正确的原因。

所以在进行溯因推理的时候,我们就要避免掉入一些坑,来减少我们发生错误因果匹配的可能性。在进行因果推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原因未必是事件发生的唯一原因在。

这里我们要补充一些概念,就是一个事情发生了,它发生的条件里面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就是指这些条件如果都具备了,后面的事情它就能发生,但是后面的事情是不是一定要依赖前面的这个事件,这是不一定的。就比如说你要到北京去,如果你有去北京的意愿,你买得起车票,而且你也买到了车票,而且火车也正常地运行,而且你也正常地登车了,所有的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你最后就安全地抵达了北京。

所有的这些条件的综合,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充分条件。但这个充分条件它并不是必要的,因为有其他的情况,前面的条件都不具备你也可能到了北京,比如火车并没有正常地运作,你坐的是飞机到了北京,那你还不是照样到了北京吗?

那么你要去北京当然还需要一些必要条件,这些必要条件就是包括:至少有人要为你的旅程买单,不管是你还是别人;不管是北京和上海之间,或者北京和成都之间等等,它用什么交通管道联系在一起,它必然有一些现代化的交通管道使得你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就赶到北京,至于它是火车还是飞机是另说的,这就是个必要条件。没有这些必要条件,你怎么解释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到达北京呢,对不对?

所以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不同的。必要条件它肯定是原因的一部分,所以它叫必要的,但是至于它是不是关键的一部分则另说,因为关键这件事主要是取决于在具体的语境中哪个要素更加紧缺。充分条件则未必是一件事情所发生的原因,因为有备选的充分条件,比如坐火车也许是个充分条件,那坐飞机也是对不对?

那么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这个可能发生的原因的序列可能是超级复杂。比如你要思考一下二次大战爆发的原因,你觉得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一次大战结束的时候分赃不均,或者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三十年代的爆发,或者是在二次大战爆发之前英法这些国家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到底哪一项是关键的呢?我们把它们全部罗列出来,看哪些是远因、哪些是近因,这就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原因。

举证了关于在历史的这个环节里面要怎么样去讨论原因,就牵涉到了一个历史哲学的话题了,大家也可以去看我在非凡精读馆上的另外一本书,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所写的《历史的观念》。

讲到这里,就仅仅在批判性的思维里面讲,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哪些事情不是原因。你不能因为两个词它是相关的近义词,你就认为这两个词所代表的事情可以成为替代性的原因了。比如我说别墅和小洋房,那显然是近义词,但是如果我说张三因为最近买了一幢别墅而资金吃紧了,这是个因果判断,但并不意味着张三最近因为买了一幢小洋房而资金吃紧了。你不能因为小洋房和别墅是近义词,就认为这两个原因都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如果这样的话,你这个思维基本上是需要经过批判性思维的调教的。

另外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认为前因和后果之间的前后相续,本身就保证了前因就是前因、后果就是后果。原因的确经常是在结果之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前面的就是原因,在后面的就是后果。

随便举一个例子,打雷的时候,我们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打雷呢?大家都会说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打雷,但是你不能够因此认为闪电就是打雷的原因,因为这个讲法在科学上是不靠谱的。我们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声音呢?那纯粹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速慢得多,光速是每秒三十万公里,声速大约是每秒三百四十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证明前后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

当然了,我们在遴选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的时候,也要有一些标准,而这些标准就包括逻辑融贯性标准,你的这个原因的解释和你的背景知识之间的一致性的标准,以及此类因果解释的历史成功率。这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条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就是你讲的这样的一个因果解释,它自身是不是包含逻辑矛盾;第二句话讲的是,这个因果解释和你已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有逻辑的矛盾;第三点讲的是,你讲的这个因果解释,和它类似的解释别人有没有用,在历史上它的成功率是多少。

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相关的辅助性证据的支持的话,你去偏好一类特殊的因果解释就不是特别有道理。

今天我们这本《学会提问》就慢慢地就进入了尾声了,我们现在要进行一番总结了。《学会提问》的本质是什么是一套方法论原则,帮助大家找到如何正确提问的这个线索。

首先,你要搞明白的是,你针对的是什么话题,你要把这个话题搞清楚,所以首先要针对话题提问。

第二,你把这个话题厘定了以后,你要去搞清楚论点是什么,别人支持什么观点、反对什么观点,你支持什么观点、反对什么观点,要搞清楚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

第三,搞清楚论点以后,你还要问理由是什么,你要学会提问理由是什么,你自己支持一个观点的理由或者反对一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别人支持和反对一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那么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理由就牵涉到了两方面,一方面和内容有关,一方面与形式有关。

与内容有关的就是证据,他支持某某观点的证据靠谱吗,是来自于个人经验的证据,还是来自于专家的证词,还是来自于科学的报告?那么哪些科学报告是可以被相信的,哪些是不可以被相信的,你都要进行仔细地盘问。

另外一方面的理由是关涉到形式的,就是怎样的推理结构把这些证据联系在一起。你可以问在这个推理结构里面是不是出现了循环论证,在这个推理的过程中是不是出现了人身攻击,是不是出现了一个稻草人的谬误,特别是有没有出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错置?

你要对所有的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然后才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发问方式,才能够变成一个善于提问、善于批判的人。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之难并不在于批判别人,而在于批判自己,不在于否定别人的观点,而在于修正和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大家和自己的一种过度自尊心作战,自尊心过强的人往往无法接受真理的光芒。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读这本书、学这本书,来真正地领会什么叫正确的提问方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