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飚150就是gn150么(聊聊狂飚为何难以取代以及替代品们)

刷了胶,灌了油,虽然也没有多尼克F系列那样打起来啪啪啪地响,但变得异常通透、持球又扎实的手感,以及一直以来高人一等的旋转、下扎的二跳,让红双喜的狂飚系列胶皮(尤其以各类海绵的狂飚三)一直在粘性反胶市场上“狂飚”着,一路领先,直至今日。

酷飚150就是gn150么(聊聊狂飚为何难以取代以及替代品们)(1)

固然,狂飚三在粘性反胶领域“泰山北斗”的地位与其实力息息相关,国手们还用着呢。但之所以它是如此的难以取代,还不单单因为它的好,分析下来有很多原因:

一,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难以割舍。能“蹭”出很强的薄弧圈,小力量就能给对手施加压力;发力后硬质海绵又能制造下扎二跳和足够的力量给对手压迫感。本来,不怎么样的速度值,在刷胶/灌油后反而拥有了非同凡响的手感和速度。寻找一款可以代替刷胶/灌油后的狂飚三代替品,难度极大。如果对比的是不灌胶的狂飚,那么银河的木星2至少在速度上已经超出。木星2更快捷,而且手感通透,不依赖胶水。729的省队奔腾2弹性明显,力量值能达到狂飚的八九成,虽然旋转值还不及,但速度也是胜出了。但倘若对手是刷胶/灌油后的狂飚三,这种比较的基准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酷飚150就是gn150么(聊聊狂飚为何难以取代以及替代品们)(2)

二,狂飚的成功首先在于设计出了一种对胶水/膨胀油异常敏感的运海海绵。而现在的各类内能套胶或“蛋糕”之类,尤其高端如Tenergy系列,其实内能效果已经相当突出,但要超越灌胶/油后的硬质运海海绵,仍然不是易事。而对于国人的正手而言,普遍习惯了粘性套胶的拉球手法,即便有心换胶作出改变,但周围的小环境如此(用狂飚的毕竟是多数,耳濡目染,彼此影响),大环境方向的引导如此(国手的正手几乎无一不用狂飚,现在,连日本女队、韩国男队都好些用上了狂飚胶皮),最后正手成功转换为涩套的人依然少数。

酷飚150就是gn150么(聊聊狂飚为何难以取代以及替代品们)(3)

三,涩套以速度为先,粘套以旋转至上。狂飚三的速度天生不是优势,只是经过打底或胶水/油的处理后才弥补硬质海绵速度的不足。而天极三、狂飚八、狂飚3-50之类通过海绵的微调已经赢得了一些受众。但原来灌胶/油后狂飚三那种全面无敌的效果还是让人留恋。想要在涩套中寻找狂飚这种旋转、速度和力量全方位强悍的产品,凤毛麟角。即便选择蝴蝶Tenergy系列这种均衡、内能又持久的外套,还是难以避免旋转和弧线二跳比之狂飚略有不足。从本质上,外套的设计方向更趋向于高速。

四,普通球友的盲从与跟风。一方面渴求有一款胶皮的旋转、速度和力量值能与灌胶/油后的狂飚三比拟,另一方面又想要脱离胶/油的魔爪。想内能持久,一片胶皮贴上就打到废。实在是缘木求鱼的事。现在普遍厂家的设计理念已经不是去设计一款像运海海绵一样对胶水/油敏感的海绵,也不是追求绝对的力量值,而是追求高速与旋转之间的平衡。其实只要球友不追星,不盲目,分析自己的技术特点,还是有很多比不灌胶/油的狂飚更合适的正手选择,谓之“狂飚的代替品”。

酷飚150就是gn150么(聊聊狂飚为何难以取代以及替代品们)(4)

如果选择涩套,比如均衡至上的T05、旋转强悍的挺拔变革、喷弹碳素海绵的骄猛都可以作为考虑。但选择了这些,首先心理上就要去适应他们。不再强调薄摩擦,而要加强撞击的比例,让球吃进海绵去。

酷飚150就是gn150么(聊聊狂飚为何难以取代以及替代品们)(5)

如果选择粘性套胶。国产的金力度,在前三板的清晰度上,比狂飚更好,虽然薄摩擦的“蹭”,旋转没有狂飚那么强,但总体表现的速度更胜一档,更为犀利。而且一遍无机胶水粘上,本身就有很强的内能感。这款应该是笔者用来,发力后速度最快的粘性套胶。挺拔的蓝K和国K,绝对的力量值和旋转也是稍稍不如狂飚,但总体上,以及速度值都是足够均衡,适合连续拉、多落点变化的打法。骄猛的蓝V(又叫唯佳中国),整体更呈现一种稳扎稳打的风格,力量没狂飚那么大,但吃球很深、很稳。金魔和优拉的金探戈据说也是很有特色。

酷飚150就是gn150么(聊聊狂飚为何难以取代以及替代品们)(6)

选择狂飚的代替品们,重点不在于选择,而在于自身心态和技术习惯的调适。除此之外,有些涩性外套薄摩擦也很给力,比如挺拔的1Q和金圣兽、尼塔库的G1之类。

改变,不只在于改变本身,而在于心首先要去接纳新的不同。

运营人员:H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