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

“本文由锦鲤妈咪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盛夏到了,天气越来越炎热,很多的家长都会选择带孩子出门游玩避暑,也有些孩子开始频繁的往游泳池或者水库跑,想要靠冰凉的水来减少夏天的炎热。于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1)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2)


多数家长对溺水的恐怖“一无所知”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起事故,湖北咸宁某村子3名男孩在河边捡篮球,却不慎滑进河中,3名男孩全部溺水身亡。

就因为孩子的一时不慎,家长的一时不查,3个家庭就这样被毁掉了。

一个孩子才初一,另外两个孩子也不过小学六年级,美好的人生可以说还没有开始。

虽然留在岸上的孩子们及时向到附近的村民求助,但最后,依旧于事无补,还是没有挽回孩子们的生命。

近些年来,孩童溺水的事件层出不穷,每年都会发生很多起,尤其时值盛夏,更是溺水事件的高发期。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3)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4)


溺水的真实情况可能与你所知“天差地别”

据悉,溺水已经成为了儿童的第一死因,每年因为溺水死亡的儿童至少也有上万人,但是很多家长对于溺水却不是那么了解。

溺水在医学上又叫做淹溺,国际复苏联盟将淹溺定义为一种于液态介质中导致呼吸障碍的过程,其含义是气道入口形成一道液/气界面,可阻止人进一步呼吸,在这一过程后无论患者存活或死亡都属于淹溺。

溺水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腿部抽筋。这也是最危险的情况,此外,水里的水草、礁石缝隙亦有可能是造成溺水的幕后黑手。

溺水的人其实没有办法大喊大叫的求助

受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溺水的人是可以呼救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多数溺水的人是无法大声呼救的。

前几天有一个新闻,一位村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偶然的转身发现身后的孩子溺水了,于是立刻跳水营救,及时的救回了孩子。

类似的事件其实还有很多,甚至有在泳池中,身边游过无数的人,但是都没有人发现孩子溺水的情况,就连站在岸上的家长也没有发现孩子的不对劲。

因为溺水的人是没有办法呼救,等到发现的时候,溺水的人可能已经回天乏术了。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5)

溺水是因为窒息,所以在溺水的时候,人的口鼻相当于是被封住了,根本没有办法呼吸更遑论说话呼救了溺水时人的身体僵直,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人在水中静止了,似乎并无异常,而大部分人都会忽略这样的情况。

孩童溺水的情况屡见不鲜

炎热的夏季,家长们都会带孩子去戏水避暑,但总会因为家长的常识足而导致意外频发。另外,家长的疏忽大意也是葬送孩子性命的罪魁祸首。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会游泳就对其疏于看管,结果往往悲剧发生在身边却浑然不知。

有数据显示,我国历年来因溺水死亡的人群中,会游泳的人占比70%以上,换句话说一百个溺水的人里,有七十个都是会游泳的。而其中溺亡的孩童比例还要更高。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会游泳的人反而比不会游泳的人更容易因溺水死亡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不会游泳的人对于下水都有一种敬畏心理,这种敬畏心理会让他们对于下水这件事选择敬而远之,害怕自己的一时失误赔上性命。

相反,对于会游泳的人来说,游泳这件事就是自己的一个底牌,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游刃有余,正因如此,一时的大意往往就丢了性命。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6)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7)


溺水的关注重点应在预防,对于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溺水难以发现,而且家长也无办法每时每刻的盯着孩子,所以孩童溺水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预防上。

教会孩子游泳的同时教会孩子敬畏。

无论数据显示如何,教会孩子游泳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关键时刻游泳这也是一项保命技能。

但家长需要注意,在教会孩子游泳的同时,要教会孩子对水的敬畏,每次下水前的热身运动和保护措施一样不能少。

也要让孩子明白,切忌因为觉会水就将一切准备事项应付了事。粗心大意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带孩子游泳确保时刻处于“安全区”

家长们带孩子去泳池玩耍时,无论孩子会游泳与否,都要确保孩子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尽量让孩子在浅水区玩耍,同时也不要太寄希望于救生圈或者其他保护措施。最主要的是家长要时刻观察孩子的状态。否则一时疏忽赔上的可能是孩子的性命。

教会孩子正确的“保命”技能

首先一定要严格的警告孩子,不能野浴,水库,河边都是下水的禁地

其次无论何时下水游泳提前都要做好热身运动,并且不能舍弃安全措施。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不同区域的区别。

最后告诫孩子,当有同伴出现溺水的情况时,无论会游泳与否都不可盲目的下水正确做法应该大声呼救并且把身边的游泳圈扔给溺水的人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8)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9)


家长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以下“误区”

过度依赖充气设备

不少家长认为游泳圈,充气垫子等物品可以极大保证孩子的下水安全,但这种想法不仅错误,还很危险。

首先,充气设备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救生器材,其次大多的充气设备都是塑料制品,一点划伤就可能导致设备出现问题。

游泳圈:属水上玩具,重量轻、易破损、易漏气、抗压能力差、易爆裂。塑料表面遇水湿滑,难抓握。只能在水上休闲运动中起辅助或一定的保护作用,带到深水区具危险性。

所以家长最好还是时刻注意孩子的情况。为了保险起见,还可以考虑给孩子购买合适的救生衣。相比充气设备,救生衣才显然更加靠谱。

把“监护人”的责任推给泳池管理人员

所有的游泳馆都会有专门的人员时刻巡查,尤其孩童区,管理人员不仅多,且巡逻时间也会很长。

但即便如此,所有管理人员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总会漏掉一些意外情况,而这些意外很有可能导致孩子丧命。

因此,家长并不能把希望全寄托于巡逻的管理人员身上,更不要把安全责任推给管理人员,毕竟孩子的性命要比讨论争辩责任划分这种事情重要的多。

意外真发生了,谁的责任也换不会孩子的性命了。因此,无论何时,家长自己时刻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才是最重要的。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10)


孩子一旦发生溺水,以下急救步骤“刻不容缓”

★立即把孩子从水中捞出,查看呼吸,如果呼吸停止,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按照A-B-C的顺序;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11)

心肺复苏术又称CPR,包括3个步骤:按压(C)—打开呼吸道(A)—人工呼吸(B)。对于溺水、窒息造成的患者停止呼吸,心肺复苏要按照A-B-C的顺序来做。

即首先清理打开呼吸道;其次人工呼吸;然后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比例应该是2:30,也就是两次人工呼吸,30次胸外按压。

★如果有他人在场,请及时呼救并急救电话。不要花时间去找人,千万也不试图给孩子控水。

★持续进行CPR直到孩子恢复自主呼吸,期间如果出现呕吐,应将其头转向一侧,用手指、衣服等移除呕吐物;

★孩子自主呼吸恢复,立即寻求急救帮助,并拨打急救电话,医护人员到场后会进行相关处理。

特别注意:孩子溺水后,即使看起来好无异常,也必须带孩子进行完整的医疗检查;如果恢复前已经出现呼吸停止、吸入水或失去意识,那急救之后也必须进行医学观察24小时,以确保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没有破坏。

☆另外,如果孩子游泳后出现了持续咳嗽、一部分失忆、行为改变、精神萎靡、困乏、呕吐等情况,即便没有溺水,家长也要带孩子及时就医检查。

溺水身亡前的征兆(溺水成孩童第一死因)(12)


近年来(尤其是夏季),溺水事件发生率居高不下,几乎三天两头我们就能看到孩子溺毙的新闻,但遗憾的是,即便如此,很多家长的安全意识依然不高,等到真出事了再怎么呼天抢地也于事无补了。

当然,另一种极端做法也不可取,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就彻底断了孩子玩水的念头。这种做法就稍显杯弓蛇影了。

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加大对孩子的监护力度,适度适时的带孩子戏水避暑才是家长应该做的,此外,对于一些溺水的常识及抢救知识家长也要做到心里有数,以防应对不测。

一个孩子的溺亡就是毁掉一个家庭,所以家长们如果不想后悔就更应该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给孩子打好预防针,也给家长自己打好预防针,不要小看溺水。

关键词:溺水、呼救、游泳、谨慎、安全

我是锦鲤妈咪,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孕婴师,多平台签约作者。关注我,为您带来实用的孕产、育儿知识,有困惑和疑问,欢迎发私信,我会及时回复。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让身为家长的你豁然开朗,在育儿的路上不再孤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