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死屈原的大奸臣是谁(屈原之魂与平江之名)

平江人对屈原的情,真是没有哪个地方能比。一是为了纪念屈原,平江人首先发起了投粽子划龙舟的纪念活动,而且一年过两个端阳节。老老少少从古到今,都认定屈原是在澄潭沉江的。二是平江人把屈原,名平的“平”字,直接放到自己的县名中,可见爱意之深。三是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在汨罗江边建立屈子祠永远祭祀,九废九兴,祭祀的祠庙名有屈原庙、屈原祠、屈子祠、忠孝祠、三贤祠等。四是平江人真正继承了屈原“清烈忠洁”的高风亮节,历朝历代涌现了许许多多清烈忠洁的仁人志士。

害死屈原的大奸臣是谁(屈原之魂与平江之名)(1)

屈原是平江人的灵魂,汨罗江是平江的母亲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屈原要感谢汨罗江接纳了他,如九泉之下有灵,也自会感谢在汨罗江边世世代代生活的平江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反过来,又是屈原成就了这条文化的大江,平江人要深深地感谢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流放楚地,行吟漂泊在汨罗江,在心头的苦闷难以释怀之时,便爬到汨罗江的源头,登上离天最近的天岳之巅,对天发问。他一口气向苍天问了172个问题。至今天岳幕阜山一带,仍留下了屈原在一峰尖问天台问天的民间传说。对屈原心中郁结的疑问,天也无解,他只好到诗歌中去,寄托自己的忠君爱民的情怀。他在吟完《离骚》、吟完《哀郢》、吟完《怀沙》之后,便选择了汨罗江上一方最最清纯、又是九曲回肠的神圣之地澄潭,一跃冲向万里涛。

害死屈原的大奸臣是谁(屈原之魂与平江之名)(2)

就从公元前278年这一刻起,平江人的先辈们,每年都自发的来到汨罗江上的澄潭,高诵着《招魂》的诗章,喊着“屈子呀,回来啊回来!屈子呀,回来啊回来!”然而,我们的诗人,并没有回来。直到向江中抛下粽子,驾着龙舟之后,才把屈大夫高贵的灵魂接回。因为屈原的遗体是在汨罗江的出口晒尸滩找到,而且与沉江日五月初五,相隔了十天,平江人就每年过两个端午节。一个小端阳,一个大端阳。彭以达先生在《话说平江》中说:“大端阳与小端阳之间相隔十日,就是屈原投江以后遗体在十日以后才打捞上来。一个遗体要十日才打捞上来,他的投江地一定离出水的地方至少上百里之外,因为要十日的流速。根据汨罗江这个水情,每年的端阳前后都是涨大水,绝不是滩干水浅的时候,是平江的多雨季节,河里的水是比较丰满的。丰满的时候,这遗体经过十日才出水。”汨罗江的澄潭(也叫沉潭)与汨罗江出口磊石晒尸滩的水路距离,正好是上百里,所以,屈原在汨罗江中游的澄潭沉江,在汨罗江下游晒尸滩出水,是合情合理的。

害死屈原的大奸臣是谁(屈原之魂与平江之名)(3)

平江的民间传说

下面这个故事讲了一代又一代,整整讲了2294年。“还是公元前278年,传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投江的噩耗传来后,平江人民为了悼念他,每逢端午节那天,大家不约而同地都驾着船,带着饭,划到汨罗江中游的澄潭,把饭撒到江里祭祀屈原。人们呼唤着三闾大夫,请他好生享用。有个姓罗的老太婆,点起香烛,跪着向屈大夫问卦,看是否吃到了送给他的饭食?吃到了就请打两个“巽卦”,结果却是个“阴卦”。老太婆很着急,再问却怎么也问不转卦。是什么原因屈大夫没吃到饭呢?老太婆昼思夜想百思不得其解。一天晚上,罗老太婆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大夫向她走来。屈大夫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冠,腰间挂着一柄长长的倚天剑,脸色凝重,深情地对她说:“乡亲们,谢谢大家对我的一片真情。平虽不才,承蒙乡亲爱憎分明,虽九死而不悔……”老太婆看到屈大夫身体消瘦,急问:“大家送给您的米饭,您都吃了吗?”“这个……”屈原再次表示感谢,只是他叹了口气说:“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被那些鱼虾吃了。”“又不是给它们吃的!”老太婆气愤地说。屈原苦笑道:“我总不好跟它们争着吃呀!”“那怎么才不被水族吃掉呢?”老太婆焦急地问。屈原说:“如果你们把箬叶包上糯米饭,做成尖角的粽子,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吃了。”“那好”,老太婆高兴地说:“我这就去告诉乡亲们,屈大夫您等着……”第二年端午节到了,乡亲们家家户户都用箬叶包了糯米粽子,架船去祭祀屈原。可是,端午节过后,老太婆又做了一个梦,只见一些水族还在抢粽子,屈原还是吃得很少。老太婆悄悄把屈原请到一旁,问他有什么别的法子吗?屈原想了想回答说:“有,你们用船送粽子的时候,可以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因为水族都是属龙王管辖,他们看见是龙王送来的,就都不敢吃了。”老太婆大喜。很快转告给乡亲们。自此,每年端午节都划着龙舟带着粽子去祭奉屈原。这风俗一直流传下来。”

害死屈原的大奸臣是谁(屈原之魂与平江之名)(4)

平江境内有一条大江横贯东西,全长193公里,这条江就是汨罗江。平江县的县名历史上有个很多次改动,如罗县、汉昌、吴昌、昌江等,但最后却定名为平江。以平江为名已经有1193年了,这是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即公元923年改的,此前叫昌江县。至于为什么将昌江改成平江?

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因汨罗江的支流昌江,二十五里无水响,因其平坦,就叫平江。第二种说法是:因为纪念屈原而改名。屈原名平,他魂归汨罗江,祖祖辈辈不能忘怀他,因而将昌江县改成平江县。

汨罗江除了它的支流昌江有二十五里无水响这个说词外,其实整个讲并不平坦,湾多水急。汨罗江上的险滩就有四十八个,上流有二十滩,第一滩名斜滩,第二滩名枣树滩,第三滩名杏树滩,中间有破壁滩、刘家滩,第二十滩名黄沙滩。下流有二十八滩,如严家滩、老鸦滩、落星滩、澄潭滩、浯口滩、神仙滩,最后是蓝畲滩。汨罗江源头最高点沸沙池位于天岳幕阜山一峰尖,海拔有1500米,磊石出口海拔30.5米,其落差达到了1469.5米,平均每一公里落差有58米。汨罗江全长253公里,流经平江境内有193公里。这使得平江人对汨罗江的情结也是最深的。从落差数据上分析,说明汨罗江并不平,从险滩数量上来看,也并不坦。因此,第一种说法明显站不住脚,第二种说法,更有道理。清朝咸丰五年知县俞凤翰,曾为平江县亲撰了一幅名联,高悬署衙,上联是:岳州本由天岳置,下联是:平江或因屈平名(省略)。屈平魂归汨罗江,且在平江境内的汨罗江澄潭(县城严家滩下去四里地)跳江,平江人把他的名字放到县名之中,也是情之所至,爱之所钟。

害死屈原的大奸臣是谁(屈原之魂与平江之名)(5)

平江人爱汨罗江上行吟的屈子,最后把自己也融入到屈原的灵魂中去,这是平江人重感情的最大表现。自从县名改成平江后,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平江人都在汨罗江边建祠建庙,长久地祭祀屈原,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屈子祠在平江几乎是九废九兴,其中的情结真是太深太深。有史佐证,平江最远可追索到唐朝,便有了屈子祠。因时代变迁,县治改址,具体位置,已无从考证。但在历史的尘埃中,还是能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首先是询问于今还在世的老班子,他们说唐朝时就有屈子祠,甚至在唐以前就有。如已达耄耋之年的民俗专家彭以达先生,就明确的回答我:“唐朝有屈子祠,不是你说的中县坪,而是在如今的县城鹤岭。”其次,清朝李元度在《天岳书院建屈子祠记》中写道:“唐天宝间,诏立古臣义士,祠长沙郡立楚三闾大夫屈原庙,封清烈公,宋封忠洁侯,明嘉靖中改称楚三闾大夫。屈原氏之神有司,岁以五月五日致祭。”当时的平江县属长沙郡管辖,屈原庙立于长沙郡内,没有明确在哪里,但不排除在汨罗江边,也有可能就在平江境内。即使不在汨罗江畔,受长沙郡管辖的平江人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祭祀屈原的灵位了。三是据史料记载,诗圣杜甫于大历五年冬天(770年),没有北上老家偃师,而选择了平江终老归葬,最大的一个原因是魂伴大夫,与屈原相依。因此,在平江安定镇(唐朝时的县治在镇内的中县坪)小田村天井湖,就有了“诗圣遗阡”,在杜甫坟茔前便刊上了“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宋朝王得臣亲往小田拜谒时有诗云:“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来伴大夫魂。大夫魂在哪里呢?屈原的灵位在哪里呢?屈子祠在哪里呢?可以这样推定,在小田杜甫墓旁的汨罗江畔,早就有一个流落千古受江山凭吊的屈子祠。四是从唐人的诗词中,可以找到证据。翻开清朝同治年的《平江县志》,艺文志四记载的唐诗中,就有两首诗,提到了屈原庙与屈原祠。其一:崔坚的《汨罗屈原庙》诗云:“馋胜祸难防,沉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庙古碑无字,川晴蕙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其二:洪州军士《屈原祠》诗云:”苍藤古木几经春,旧日祠堂小水滨。行客漫陈三把酹酒,大夫原是独醒人。”平江境内的确有“小水”地名。这首诗当时是直接题在屈原祠祠壁上。

害死屈原的大奸臣是谁(屈原之魂与平江之名)(6)

不似唐朝,宋朝时,平江境内的屈子祠记载得清清楚楚。清同治《平江县志》载:“平江南门屈家巷,宋有屈子祠,后别建忠孝双庙,一祀屈子,一祀秦罗氏姊弟。”经现场走访,屈子祠旧址正在平江老城东街城东市场处。东街生计巷出南门便是屈子祠,屈子祠朝江边过去,便是划船巷,划船巷再朝南便是脱衣亭,最后到汨罗江边的祭龙滩,这里的古地名叫丁家埠。每到大小端午节,江上龙舟竞渡,岸上观者如潮。清朝学士刘镜蓉在诗中写道:“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舟吊屈原。我读离骚还痛饮,石榴花下闭柴门。”旅美华人吴光朝先生,在离别平江60年后,在答友人诗中言“尤记汨罗江上鼓,满街户户插菖蒲。”

元朝时也有屈子祠。《平江县志》艺文志载,元欧阳元《昌山》诗云:“昌山峡口日西斜,兰渚维舟近酒家。水濑树根龙露爪,石排江岸虎交牙。路迥佛寺藏深坞,风动渔舟扫落花。再拜灵均荐蘋藻,月明环佩下河沙。”昌山在哪里?在平江县城南二里,汨水绕其下。昌山又名鲁德山(如今叫鲁肃山)。遵照欧阳元的诗意,他当年祭拜灵均是在昌山脚下,说明屈子祠很可能迁到了河对岸。元朝时岳州州判按摊不花,在《平江县志》中,曾留下了一篇《忠孝祠记》。记云:“忠孝祠祀三闾大夫屈原及罗氏二子,按原事楚,楚王听馋斥江南,原作离骚九歌天问等篇,冀悟君心,终不见省,原不忍宗国之危亡,遂沉汨罗江以死。”

害死屈原的大奸臣是谁(屈原之魂与平江之名)(7)

明朝也有屈子祠,与元朝一样叫忠孝祠

明朝提学薛纲有《题忠孝祠》诗云:“特修庙祀表民彝,系我平江永远思。忠孝古来无二道,屈罗今日有双祠。清醒高节冰霜懔,姊妹真诚天地知。在世谁非臣与子,忍心君父独何为?”接下来有通判吴佐为薛纲《题忠孝祠》次韵和诗云:“忠孝由来是秉彝,仰瞻遗像独兴思。一时大节俱无愧,千古英灵并有祠。楚树月明精卫泣,湘江云暝怒涛知。嗟余未报君亲德,手荐溪毛空尔为。”湖广左参议王鼎到平江有《屈原祠》诗云:“此间亦有屈原祠,此老真为百世师。一点精忠悬日月,半江风浪打残碑。”

清朝祭祀屈原的祠庙先后至少有三处,一曰忠孝祠,二曰屈子祠,三曰三贤祠。

同治六年,在张岳龄与李次青的首倡下,重建天岳书院,选址在县城对河如今的平江一中处。屈子祠就建在天岳书院讲堂左边。平江进士李汉章在《天岳书院记》中写到:“天岳书院计所费不下二万缗,拓成栋宇四座,斋舍五十余间。讲堂东畔建屈子祠,九君子祠,西畔立罗孝子祠,朔望行香,春秋奉祀,尊崇忠孝理学,以为后进楷模。”李次青在《天岳书院新建屈子祠记》中写道:“同治戊辰,邑人士卜建天岳书院,元度谂于同志,立屈子祠于过化地,读其书,想见其人,又以入庙思敬,钦挹其流风遗韵,益当奋兴百世之下,夫道德文章节义,无古今一也。有能志古人之志,是即古人之徒也。屈子陟降之灵,其必默为佑启也夫。”

害死屈原的大奸臣是谁(屈原之魂与平江之名)(8)

清时另有三贤祠,其中三贤祠之一首推屈子。

李次青在《改建三贤祠记》云:“三贤祠旧祀楚左徒屈子,宋丞相王文正公,参政唐质肃公,以屈公靖节汨罗江,二公皆起家平江令也。从祠轫于明嘉靖十四年,知县宋公越,国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县杨公世芳重建,距今百四十有八年矣。考古屈子祠在县南屈家巷,久圮。宋县令寅公乃建忠孝双庙于城西,孝庙祀罗氏二子,忠则屈子也。王文正亦有专祠,后皆圮,是以有三贤祠之建。同治五年署知县麻君维绪,议屈子当建专祠,其三贤祠应增祀元海林学士承旨欧阳文公,盖文公曾同知平江州事,与文正质肃以类从也。元度闻而韪之。七年夏告养归,麻君已去位,令邑人士重建天岳书院,乃咨于介众,别建屈子祠于书院左方,又以三贤祠址湫隘,择城隍庙右,捐赀,经始不足,则益以忠义祠岁祖。越明年成。崇祠三间,门庑称之,斫石为楹。”

清邑人彭昌龙《访屈子祠》诗云:“髫年读楚骚,恨不与同时。犹幸生罗国,搴方汨水湄。概然念伊人,宛在水中坻。放逐江之南,耿耿不得施。沿江遍杜若,怀沙遗恨斋。父老为子言,乡人故有祠。周览址已平,盈盈禾黍滋。无复薜荔墙,狐兔走纷披。角黍犹俗传,龙舟空汝为。安得坚守土,一朝循故基。粲粲设椒糈,冉冉扬灵旗。旷世自相感,魂兮或来兹。”’

历朝历代几废几兴屈子祠,说明平江人与屈原的情结是何等的深,不知还有哪个地方的人,能如此地深爱屈原。平江人爱屈原,主要是牢牢坚守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屈原的清烈忠洁。清是清廉,烈是节烈,忠是忠贞,洁是高洁。清烈忠洁的精神,在平江人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

元朝的胡天游就是其中的代表。时人评胡天游颇有屈原沉湘蹈海之志。艾科在《元逸民胡天游传》记载:“先民胡天游者,楚平江人。夫游则又负高气孤立峻视,曾不一振臂起,取升斗禄以污戎狄寇裳中也,斯志不亦奇崛甚哉,是又可空一时豪杰之群,如迢迢孤鸿高翔云际,纤介六合者也。故考其生平,日为盟麋鹿,侣烟霞,以其扼腕当时,俯仰太古之怀,鸣之歌什,其志苦,其行廉,迥有沉湘蹈海之风。”元壬辰岁,元兵犯境,势如貔貅,乡民皆逃离村舍,十室九虚,独有胡天游稳坐室中,岿然不动。由此,人皆称赞为傲轩。

明朝平江邑人艾穆,是典型的清烈忠洁之臣。万历年敢冒杀身之祸,死谏宰辅张居正不奔父丧守制,逮万古纲常,致犯天颜,痛遭廷杖,远谪西凉。其气概同比屈子,与日月齐辉。当朝士子大赞其精神。邱万琼《送艾熙亭先生赴谪所》诗云:“羡尔蹁跹游帝都,手攀阊阖探龙珠。大明何可无公等,万死方知是丈夫。一疏纲常共天朽,百年荣耀草同枯。从军自古皆云乐,莫向西风泣远途。”临湘洪一夔《送艾熙亭赴关西戍所》诗云:“嗟君危论忤重阍,奉遣彷徨出国门。极目故园慈侍老,全身荒服圣明恩。风霜万里侵容鬓,花鸟三春对泪痕。千载屈平仍在楚,惭余无计赋招魂。”明左都御史邹元标在《艾熙亭先生墓志铭》中总结到:“世衰道微,滔滔江河。从风而靡,谁能不波?我公特起,岳阳之浒。矢志无前,抚心慕古。行为世仪,腹为经笥。振铎几辅,士庆得师。载官白云,望隆平反。一疏击奸,受祸良惨。间关六载,荷芟西凉。甘心履霜,闻者心伤”艾穆(字熙亭),真乃屈子衣钵的继承者。我曾有诗赞其精神云:“天岳多奇峻,熙亭出汨江。名流谁第一?国士尔无双。”

平江人的精神,在清朝乾隆年间平江邑人彭昌凤写的《平江赋》中,总结的最为精准。”《平江赋》云:“羽瀨祠,关壮缪桥头憩马;汨罗戍,屈大夫泽畔吟行。廷杨欲远秦桧,力求补外;和甫不附江陵,情愿谪凉。梅岩有逆鳞之稿,兵部著六事之匡。武略超群者太保,淮南寝谋者职方。入世谁怜,余天民狂澜自障;读书足乐,喻明道楷模独当。行之高踪,了翁有学斋之提额;天游诗思,竟陵来太白之褒扬。孝感妃与曹娥接踵,稳梅妇以姑息同亡。立德、立功、立言,未易更仆而数;有猷、有为、有守,实由地灵而彰。”以上所言,多是言平江人以屈子为典范,所涌现的清烈忠洁之优秀儿女。

彭以达先生在《屈原魂归汨罗江》一文中写道:“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两千年来一直在平江人民中传承,而至人才辈出。自古以来平江多忠贞耿介之士。特别是近代,涌现了共和国六十一位将军和六十多位省部级文职人员,同时民国政府中有八十八位将军是平江人。如此数以百计的将军的涌现,赢得了将军县的美誉,决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源于屈子遗风形成深厚文化土壤的必然。一九三八年在徐州抗日,浴血奋斗英勇牺牲的黄启东参谋长,当年平江人民在隆重追悼他的会上,民众高歌:‘屈子汨江,忠义之乡。抗日最烈,黄参谋长。壮士誓死,热血满腔。愿吾后起,复仇兴邦。’表达了全县人民继承屈子爱国精神的心声。万古流淌的汨罗江,将永远伴随着屈原的精神,激励着世代的平江人民勇往直前。”

害死屈原的大奸臣是谁(屈原之魂与平江之名)(9)

如今在平江天岳广场及汨罗江风光带上,建有屈原的雕塑及《橘颂》诗碑。平江展览馆陈列着屈原在平江的史迹,具有“乘楚风追日,同屈子问天”的平江诗人更是层出不穷。

※引用典籍:清同治年李次青主编的《平江县志》、彭以达著作《古罗丛俎》、《话说平江》、凌辉主编的《平江蓝色文化》等。

来源:平江旅游微信公众号

害死屈原的大奸臣是谁(屈原之魂与平江之名)(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