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寻一处幽静之所(周末赴一场清音阁之约)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作为大行普贤愿王菩萨的主道场
峨眉山古刹每年吸引海内外各类善信
前来朝拜顶礼
本期为大家带来——清音阁
△袁学方 / 摄
清音阁,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黑、白二水汇流处,唐朝时名牛心寺,唐僖宗时,江陵慧通禅师将其改为卧云寺;明朝时期,广济禅师取晋代诗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阁”。
峨眉山佛寺建筑是历史的符号,是解读解析峨眉山佛教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无声的语言,是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清音阁佛寺建筑,布局十分奇特。在纵约两公里,横约一公里的自然山水环境中,有疏有密,有聚有散地建起了殿堂,静室和与之相匹的楼、台、亭、阁,并用十桥九跨又将这分散的建筑聚合起来,构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的佛寺园林。
采用依山临水,从低到高的序列。低处建一台,以石为栏,以石为桌,竖立一碑,刻“洗心台”三字。左右各一桥,袂连两岸,空旷四野。亭下为宝现溪,溪流直下汇符汉河。溪上横一铁索桥,呈东西向。桥头为佛头旺柱,刻有“峨眉山下桥”五字。桥的右岸建有“日中诗碑亭”,亭额为日中友好汉诗协会会长柳田圣山书。亭中须弥座上置有来自日本新泻黑姬山的天然石。石的正面刻有日本诗僧良宽的《峨眉山下桥杭》一诗的手稿:
不知落成何年代?书法遒美且清新。
分明峨眉山下桥,流寄日本宫川滨。
石的背面,刻的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日本诗憎良宽禅师诗碑》诗:
禅师诗句证桥流,流到宫川古渡头。
今日流还一片石,清音长共月轮秋。
亭外左右两则分立着《良宽道人肖像及良宽传略》、《峨眉山下桥杭东流图》、《良宽诗碑记》等。
洗心台登级而上,在黑龙江与白龙江汇流处有琉璃水亭名牛心亭。亭上有联:“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为清代诗人刘光第的联语,用传神之笔描绘出“双桥清音”的风韵。
亭下有玄武石,形如莲蕾,砥柱中流,浪花飞溅,状如珠落,声若琴韵,清音之胜,缘此而起。亭上有白衣观音楼。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全山各寺僧众代表,曾在此举行迎接御赐经卷、题赠仪式,故后称接御亭。此亭为方形重檐阁楼建筑,黑白二江出自阁的左右,两翼有虹桥飞架于二江之上,古称三皇桥,传为黄帝轩辕氏曾在此谒三皇真人故名。北宋明道年间(约为公元1032~1033年),杭州净土院诗僧为政来峨,止锡寺中,狂草“双飞龙桥”四字刻石立于桥头,从此,称双飞桥。至今桥和碑均完好。过桥而上为古功德林中的白龙寺(洞),相对一桥,为明代重建,桥头有巨石刻“清音”二字。过桥登百步为牛心别院,原为僧人静修的地方,今名广福寺,寺中供有云南鸡足山僧赠玉佛一尊,高1.8米。寺稍下为神秀亭,晋人孙绰(301~380) 《天台赋》:“天台者,山岳之神秀也”以名。
△薛良全 / 摄
接御亭过桥直上为主体建筑清音阁。阁呈“一”字舒展,面阔30米,楼三层,通高17米。阁上横额“清音阁”,为当代书法家原北京图书馆馆长李长路补书。额下有联:“玉沙瑶草连溪碧;石路流泉两寺分。”为当代书法家天津王学仲书。
阁中有大雄殿,供一佛二菩萨,均为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造像。殿中有联:“东土愍沉沦,悲愿宏深,始见金人欣入梦;西天垂雨露,慈心无量,喜从锡杖肇传灯。”
阁后,沿黑龙江,过白云峡,约7里可达干佛禅院(洪椿坪);沿坡道直上,约5里即至旃槽林中的延福古寺。寺后有药王洞,唐贞观年间(公元626~648年)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此采药炼丹,并在此写成《干金要方》、《干金翼方》、《孙真人丹经》等名著。洞外有炼丹石,洞下有洗药泉,至今尚存。原洞中尚存有制药臼杵,明弘治年间为一位巡抚大人窃去,不然,还会一睹为快的。
清音阁,前后九百多年来,由于高僧大德的苦心经营,形成了以阁为中心,纵横3平方公里的山野佛寺园林的建筑环境,将我国山水画、山水诗的艺术神韵,融会于“人间净士”的佛寺建筑之中,使这组寺院建筑继东晋高僧慧远于兰千五百多年前在江西庐山营造白莲社,开创山野佛寺园林之后,将我国佛寺建筑构思推向更高的境界。
在清音阁
可看到山光水色
闻到花草芬芳
听到流泉清音
触摸到亭台碑石
它集中了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
来这里,可获得峨眉风光总体的审美感受
有机会,一定来这里赏“峨眉山第一风景”
信息来源:峨眉山博物馆/资料来源:《峨眉山》 图源:薛良全、李振新、王萧权、袁学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