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志愿活动(每日给家长送寄语)

每日一条“培新小语”缓解家长焦虑,助力家校共育;一场校史讲座播种红色基因,让一个热血青年“投笔从戎”;拼接中国地图、创编演绎《大郭小郭行军锅》回答幼儿园小朋友“什么是国家”的提问……

9月3日,在第38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12位首都教师代表登上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笃志会堂的舞台,在第四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集中交流展示活动中分享立德树人的故事。

书写寄语、一生一策,做疫情中的“架桥人”

“嘶啦”,在这个习惯性的撕日历动作中,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校长张燕蹦出了每天给家长送寄语的想法。2020年疫情袭来,无法到校的学生只能线上听课,这让家长们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张燕听到不少家长抱怨“在家看娃比上班还累”。

如何缓解家长焦虑、实现家校共育?张燕从撕日历中得到启发,她想,如果像更新日历一样每天给家长送出一条寄语,无关指责和说教,只谈亲子或爱,在不经意间进行教育引导,也许是个不错的方式。

实施前她有过纠结:能否坚持一年365天不间断?能否保证内容的高质量输出?最终她决定去做,“原因很简单,我想做一个好校长,哪怕结果未知、前路艰难,但只要对教育有一点点促进,我都愿意去尝试、去努力。”

3月16日早上6点,第一条“培新小语”发到了家长们的手机上——“疫情,让我们拥有了超长的假期,也是难得陪伴孩子们的假期,一定一定好好珍惜。”此后至今的901天里,“培新小语”从未缺席;今年是培新小学建校70周年,学校200多名老师参与到给家长送寄语中来,共同传递教育理解和个人故事。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让发火的家长得以平复心情,“红色与五星需要敬仰”教给学生最庄重的信念。在张燕看来,“培新小语”是一条引导家校共育的桥梁,更是见证共同成长的桥梁,“我是架桥人,希望它能够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在疫情中把关爱落实做细的还有丰台区第二中学教师吴非。今年4月,北京的疫情形势严峻,他所带班级的高三学生中有“涉疫考生”;到了6月初,仍有11名同学处在封(管)控区内,一名学生家长反映,孩子情绪很不稳定。

吴非想,这不会是个例。通过分析测试成绩,他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并非障碍,真正影响学生的,是他们能否理解这背后的意义、是否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

随后,他召来其他老师商议,引导大家调整教学方式,为11名考生配备一对一的导师;还建立了“疫时间高考关怀”微信群,提供心理辅导、生活提醒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关心。临考前,他通过书信的方式为学生鼓劲,又委托班主任给每位涉疫考生写信。

高考结束后,他在朋友圈看学生这样写道:“工作人员的细致,老师们的关怀,让我完全消除了紧张感,现在回想依然亲切难忘。感恩祖国母亲为我的十八岁送上了特别的厚礼!”

“手套”与“春风”志愿项目背后的“京藏情”

去年8月,顺义区东兴幼儿园老师刘欣主动申请到西藏拉萨尼木县任教,那里夏天凉爽,冬天的月均温则能降至-40℃。晨练的时候,她注意到孩子们总喜欢把手插进兜里,担心他们摔倒,刘欣多次提醒,作用却不大。

牵着孩子们的手时,她才发现那一根根手指冻得通红,这让她心疼不已。下班后,她跑遍尼木县的所有商店,为全园178名学生购买了手套。没过几天,她发现有个孩子没戴手套,问及原因,孩子答:“妈妈说,省着点,等到过年再戴。”

“手套事件”让刘欣明白,支教是要让教育发挥威力,要想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自己要做的,是为尼木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她告诉新京报,在那个刚脱贫不久的小县城里,孩子们的学习硬件其实并不差,缺的是更专业的教师团队。于是,通过进班观察和与当地老师交流,刘欣决定以集体教育活动为抓手,增强他们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掌握。

带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和讲座培训、组织公开课和听评课……一系列措施下,老师们组织集体教育活动的能力大幅提升,还有两名老师在县级赛课活动中夺得佳绩。

回京后,刘欣的援藏工作还在持续,她一直与尼木的老师们保持沟通,在微信上分享好的教育资源,共同探讨教育理念。

关于教育的志愿活动(每日给家长送寄语)(1)

正在讲述的刘欣。受访者供图

张慧带来的故事也关乎“京藏情”。她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偶然间得知西藏昌都市江达二中大多数孩子是农牧民子女、90%的学生都比较贫困时,她决定以此为窗口,让班上的学生认识自我、拓宽视野、凝心聚力。

班会课上,张慧播放了一段江达二中的视频,学生们为“能做些什么”出谋划策,就这样,“春风”志愿项目诞生了。第一次执行是在一个冬日,学生们拖着四个重重的箱子,辗转三个邮局,才将准备好的爱心物品寄了出去。

翌年春天,他们收到了远方的回信和视频。画面中,江达的孩子们举着用废纸箱精心制作的贺卡,高兴地表达感谢。两所学校的长期联系由此建立,京、藏孩子之间也彼此问候、相互温暖。

“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摒弃功利心,在感动之后有所行动,付出热情和真心,才能真正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也会获得付出带来的成就感。” 张慧欣慰地说,短短一年间,“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已经变成了一种班级氛围,亦促使孩子们在失败时不放弃。

88岁老教师畅谈教学生涯

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出“朝实学生行为规范60条”;创编演绎《大郭小郭行军锅》回答幼儿园小朋友“什么是国家”的提问;一场校史讲座播种红色基因,让一个热血青年“投笔从戎”……活动中,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胡爱国、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党总支部书记兼园长彭迎春、北京育才学校德育主任张莹等也分享了各自的育人故事。

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位讲述者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黄会林,今年88岁高龄的她执教已过60载,系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黄会林从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北师大的厚重传承、国家的重大需求三个方面,分享了在教学生涯和育人实践中的所行、所思、所得。

她把育人经验总结为“严是爱,松是害”六个字,倡导做人品德之严、做事效率之严、做学问方法之严,只有以严谨的态度教导学生,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对得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回望过去,教书育人已融入血液;展望未来,我还会在这条充满探索、关怀、奉献的教学之路上继续前行,尽心竭力,奉献终生。”黄会林以这段话结束自己的分享,场下响起持久的掌声。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室承办,以“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为主题,围绕“沿着的足迹”和“展现新时代首都育人成果”两大板块,展现了红色基因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始于2019年,目前已经成为北京市一体化德育交流展示平台和育人的品牌。今年全市推荐的故事案例近300份,依据政治性、故事性、时代性三个重要标准,评选出特等奖30名、一等奖103名、二等奖81名。

关于教育的志愿活动(每日给家长送寄语)(2)

舞台剧《我们的故事》。受访者供图

活动现场,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们表演了舞台剧《我们的故事》,用创新的形式带领观众回顾了前三届育人故事的成果。

当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授予西城区“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称号,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分别授予西城区、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实践研究示范区”“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示范基地”称号。

新京报见习记者 罗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