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备考一年(教资备考四)

教师职业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8年修订版)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守法: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禁止性要求: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最高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最低要求: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禁止性要求: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爱的对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关爱的内容: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禁止性要求: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

坚持依据: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善于教育方式: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遵守教育目的: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禁止性要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教书育人也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特征。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对待自己: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

对待同事: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

对待家长:尊重家长。

对待财务: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禁令要求: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根本特征。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崇尚科学精神,梳理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专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作为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视野,适应不同时期的教育工作,摆脱备一次课,用终身的的狭隘思想。

结合上述知识点,看一看常见的练习题:

1.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作为教师,也应该要有这种学习的精神,保证有不断的源头活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 )。

A.廉洁从教 B.爱岗敬业

C.终身学习 D.为人师表

1.【答案】C。

解析:朱熹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所以延伸到教师身上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现的是终身学习,所以C选项正确。

2.学生干部选举前,个别家长给班主任陈老师送来礼物请求照顾,陈老师一概予以拒绝,陈老师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 )。

A.为人师表 B.关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爱岗敬业

2.【答案】A。

解析: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为人师表”是指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就是要求教师不从学生那里谋取自己的私利,也就是教师应该“廉洁从教”。题干中陈老师拒绝家长的礼物就体现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规范。故此题选A。

科一法律法规

从内容上来看,综合素质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综合素质的试卷构成包括29道单选题,每道题2分;3道材料分析题,每道14分;1道写作题,50分,共计150分

教育法律法规在历年的考试中基本上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数量8-9道。考查的具体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数字类信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 年 3 月 1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 1995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 年 4 月 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 1986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2006 年 6月 29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006 年 9 月 1 日起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 年 10 月 31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4.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5.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6.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7.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 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8.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9.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10.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执行国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二、权利和义务类信息

1.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 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4.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责任认定类

1.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4.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科一材料分析 题

在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中,综合素质考察了3个题型和5个模块,其中3个题型包括单选题,材料分析题和作文;

而5个模块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其中第一和第二题材料分析题涉及的就是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内容。

在材料分析题中,题干的问法总是类似“结合材料,用XX观/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评价X老师的行为”,因此根据材料,我们就可以先找到答题的点了。

第一道材料分析题考察职业理念的相关内容。职业理念其实包括了“三观”,即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其中教育观有两个内容: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

素质教育的内涵用一句话概括为“提素个性创两全”

⑴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⑵素质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

⑶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⑷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⑸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用一句话概括为“学习过人”。

⑴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⑵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⑶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⑷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则是“学习过人”

⑴学生是发展的人;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

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观为: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以上全部为职业理念材料分析题的知识点,清楚了考试的考点后,就要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做题了。我们在拿到题目后,首先应该做的是看题干,题干如果明确说明从教育观、教师观或者学生观的角度来分析材料,那我们就要有的放矢,定位到具体的知识点上,一一对应,就可以做到先踩点,在结合材料作答。比如,以下题为例:

我在小学阶段是个很爱提问的学生,可每次提问都会被老师否定。记得有一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异议,就问老师:“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这位老师不屑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当时我还要再问,老师挥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有嘲笑的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答道:“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所以,到了中学以后,我很少提问,不像以前那样“炸刺”了。

问题: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

在读题的时候,首先就要读题干,在题干中,明确说明要从教育观的角度分析老师的行为,所以我们就可以结合前面提到的“提素个性创两全”和“学习过人”进行分析。从材料中不难发现,其中有相关的知识点为:1.素质教育观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2.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因此第一步踩点就完成了,第二步就是结合材料进行说明解释了,这里就可以用自己的话大致概括材料的内容,与知识点紧密结合。此外,别忘了头和尾,因题干要求对老师的行为进行评析,所以首先还是一句话表达你的立场:材料中这位老师的行为是不合适的,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引以为戒;同时最后要说一句: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上介绍了如何作答《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材料分析题,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科二简答题技巧

01.简答题题型特点

在试卷中,简答题在总成绩中所占分值还是比较高的,一般占30%左右。考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简答题的回答情况。简答题涉及的都是较大的问题,让你阐述一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证明,有一定的系统性。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简答,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02.简答题解题技巧

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

【例】教学为主的标志是什么?

回答:

“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

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2.比较难的一种问题,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对这类问题,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否则回答就可能出现错误。

【例】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这样答才严密:

①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②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经验;

③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

④要将词与感性材料相结合;

⑤正确下定义;

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3.最多的一类问题,要求阐明原因,回答“为什么”。对这类问题,关键把道理讲清楚,看你的论据是否全面。

【例】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就是这种性质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答案略)。

4.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就达到了题目要求。有时,最好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自然把差异说了出来,不必再写什么。

【例】再认和回忆有什么不同?这时叙述概念:

“再认也叫认知,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再接触时,有熟悉懑,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

“回忆也叫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

这样两个概念相对照,就是一种差异显示。

5.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你整体把握。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

【例】我国普通学校应当遵循哪些主要教学原则?

答案要全面,得写出全部七个原则:

①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②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 直观性原则;

④ 启发性原则;

⑤ 循序渐进原则;

⑥ 巩固性原则;

⑦ 因材施教原则。

⑧ 对于这样要点很多的简答题只要写出要点即可,不必解释每个要点,否则会影响整个应试速度。

科二简答题记忆技巧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占总分的20%,但因为简答题的数量过多,不方便记忆,所以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简答题的答题策略和记忆方法。

首先,简答题的特点是:

教资备考一年(教资备考四)(1)

其次我们在解答时可以采用下面思路:

思路

第一步,读取题干,明确答题范围

第二步,努力回忆,提取关键词

第三步,串联关键词,组织答案要点

第四步,落笔书写,合理布局,字迹工整

那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例题:

例题: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打造优秀的班集体?

【参考答案】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作为班主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打造优秀的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最后,给大家提供一些记忆方法:

1.关键词记忆法

适用题型:关于问是什么,对理论,事实、观点类等的简答

参考答案技巧:利用关键字,理解和记忆理论的内涵;通过关键字串联成答案,进行参考答案。

【例题】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参考答案】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关键词: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关键词: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词: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关键词: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关键词:个别差异性)

2.理解记忆法

适用题型:对于问怎么做和为什么具备一定程序或是与生活实际相贴近的题对知识的逻辑进行梳理,结合相关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记忆的方法。

【例题】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关注生存: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关键词:生存适应性)

(2)关注情境: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关键词:成绩、教学情境)

(3)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关键词:个别差异)

理解识记:从到关注自己、课堂、学生个别差异,理解为从教师自己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3.编歌诀记忆法

对于一些方法、规律、原则、类型等需要准确记识,却缺乏逻辑的知识点,可以适当编写顺口溜帮助记忆。

【例题】根据记忆和遗忘规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参考答案】

(1)要及时识记和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歌诀:“法官及时返回三中”

50道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件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具有历史性;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2.简述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简述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

4.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方式单一。

5.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等级性;

2)道统性(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

3)专制性;

4)刻板性(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象征性(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6.简述近代学校教育特点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7.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1)重视早起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

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生。

10.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传递 — 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传播 — 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 — 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创造 — 更新文化的功能。

12.简述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2)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13.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1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说有哪些

1)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3)实践主体论,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与外部环境的过程。

1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7.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8.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的趋势

1)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

4)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19.简述欧美学制的类型

1)西欧双轨制;

2)美国单轨制;

3)分支型学制。

20.简述我国主要的学制

1)1902年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

2)1904年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为蓝本,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该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一直沿用至今,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21.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2. 简述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

1)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2)个人本位论,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3)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2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哪些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和统帅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基础作用;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起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25.简述德育的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

26.简述智育的基本任务

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27.简述体育的基本任务

1)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

3)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4)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28.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29.简述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2)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3)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30.简述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2)通过参加社区的工程、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3)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31.简述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3)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2.简述教育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观察法;

3)实验法;

4)行动研究法;

5)叙事研究法;

6)历史研究法。

33.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34.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

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3)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35.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36.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37.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社会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3)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

4)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38.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9.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40.简述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43.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4.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4)练习法;

5)实验法;

6)讨论法;

7)参观法;

8)读书指导法。

45.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

3)以课为活动单位。

4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局限性:

1)学生主体性受限;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创造性不易发挥;

4)教学内容、时间程序化,难以创新。

47.简述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是指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联觉效应,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4)感觉后效,是指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48.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共同点:

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一旦客观事物在感官所及范围之内消失,感知也随之停止。

2)区别: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要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产生。

49.简述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50.简述注意的品质与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范围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被注意对象的特点,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人们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就越小;

活动的性质与任务,活动任务越简单,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个人的知识经验,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对原来注意的强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常考知识点总结

1、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 ⑴《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2)《母育学校》是近代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论著;
  • (3)《世界图解》世界上第一部专为儿童编写的一本教科书;

2、心理学之父——冯特 1879年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

  • 《教育心理学》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 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

4、现代/科学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5、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

6、课程评价之父——泰勒 目标评价模式

7、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1840年

8、中国幼儿园之父-—陈鹤琴 中国第一个幼教中心

9、乡村幼教之父——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10、实验教育学之父——梅依曼 《实验教育学纲要》

11、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提倡乡村平民教育

12、俄国心理学之父——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13、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华生

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心理学

14、程序教学模式之父-—斯金纳

15、人本主义之父——马斯洛

16、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

17、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教学专著——《学记》

18、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昆体良。

  •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育法论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 的培养》)

19、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 的《论灵魂》

18、最早对无意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精神分析学派

19、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20、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 的《教育心理学》。

22、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3、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编写的 《教育心理学》。

25、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艾宾浩斯。

26、最早的智力量表: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

27、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形式训练说。

28、在我国“教育”一词

最早见于——《孟子·见心上》;

最早解释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2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学记》。

30、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的著作是——《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31、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