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组合变形知识点总结(材料力学基本变形常用公式及推导)
梁在横向荷载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若梁的轴线始终保持在同一个平面内,则梁的这种弯曲称为平面弯曲。
1.弯曲内力
(1)剪力
横截面上的剪力,在数值上等于截面一侧各横向外力的代数和。
正负号规定:剪力FQ以对所截取部分顺时针向作用者为正,反之为负,如图:
(2)弯矩
横截面上的弯矩,在数值上等于横截面一侧所有各外力对横截面中性轴z的矩的代数和。
中性轴:梁弯曲时受拉区和受压区的界面称为中性层,中性层和梁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弯矩正负号规定:当梁的下半部受拉时,弯矩M为正,反之为负,如图:
剪力和弯矩一般随着梁横截面的位置不同而变化,若横截面的位置以坐标x表示,则
FQ=FQ(x),M=M(x)
函数式FQ(x)和M(x)用图表示,即为剪力图和弯矩图。
(3)分布荷载集度q与剪力、弯矩之间的关系
式中,分布荷载集度q以向上为正。
由于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图形切线的斜率,因此可利用上列关系式,根据荷载图作出剪力图和弯矩图,或校核作图的正确性。
2.弯曲正应力与正应变
(1)正应变
对梁建立如图坐标系
x—纵轴,y—对称轴,z—中性轴。
梁受弯曲荷载变形,取其中一微元段,如图:
假设梁受弯曲变形后中性层纵轴线长度不变,即:中性层纵轴线ds=dx。可推导得纵轴线曲率为:
式中:ρ:曲率半径;
dθ:微元体转角;
ds:微元体中性层纵轴线弧长;
注:横截面上不同高度纵向线曲率不同。
变形前微元段 变形后微元段
正应变公式:
注:此时中性轴位置未确定,即坐标轴z还未确定,不能求解。
根据上述公式,ε(y)呈线性分布。如图:
截面上正应变的分布
图中:c:中性轴沿y轴到边缘的距离;
εmax:边缘最大正应力。εmax=c/ρ
(2)正应力
对于线弹性材料,由单向拉压的胡克定律:
弯曲正应力同正应变一样,也关于y呈线性分布。
纯弯曲条件下轴力P=0。
要使上式成立,
即面积关于中性轴的一阶矩为0。
这里隐含假设:E为常数(均匀材料)。
当前截面上yoz坐标系:中性轴z,截面对称轴y,
按照面积形心定义:
y为截面对称轴zc=0,此时z轴为中性轴,
则:yc=0。
说明:纯弯条件下中性轴穿过截面形心,是形心轴。
再匹配截面上的弯矩,取截面上的一个微元,如图:
dM=-σydA
注:此处σ,y均为代数值。
弯曲正应力公式:
式中:M:梁横截面上的弯矩;
Iz:横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矩;
Wz:横截面对z轴的弯曲截面系数。Wz=Iz/c。
弯曲正应力特点:
①与截面上的弯矩M成正比。
②与截面上所考察点距离中性轴的位置y呈线性关系。
中性轴(层)的正应力为0;
负号反映了应力的拉压性质。
③与截面的惯性矩Iz成反比。
④与材料属性无关。
3.弯曲切应力
横截面上的剪力是横向分布切应力的合力,引入两个假设(1)切应力τ平行于FQ;(2)切应力沿平行于中性轴的方向均匀分布。
为了不失一般性,选取如图C截面形状的梁来推导。
图(a)
图(b)
图(c)
在图a梁上取宽度为dx的微元,如图b。
研究离开中性轴为y'处宽度方向的切应力分布,如图c其中NA为中性轴。
取y'以上外侧微元体为对象,根据切应力互等定理,纵截面上存在纵向切应力。将计算两侧弯曲正应力的合力,以及底面互等切应力的合力。如图:
上部外侧平衡体V>0,底面τ向右
根据假设:分离体底面切应力也均匀分布。
弯曲切应力公式为:
式中:FQ:截面上剪力。
b:分离体底面宽度。
Iz: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矩。
S(y):应力所在横线以外部分截面面积对中性轴z的面积矩。
弯曲切应力因梁的截面形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常用截面的弯曲切应力公式如下:
(1)矩形截面(h>b)
切应力分布的假设:①切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②切应力的方向与剪力FQ平行,即平行于y轴,或平行于截面侧边。
切应力公式:
任一点
中性轴(z轴)上各点
式中:FQ为截面上剪力;b为矩形截面宽度;Iz为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矩;S(y)为应力所在横线以外部分截面对中性轴z的面积矩;A为截面面积。
(2)圆形截面
切应力分布的假设:①在离中性轴等远的各点上切应力的方向线交于y轴上同一点O'。②在离中性轴等远的各点,切应力在y方向的分量均相等。
切应力公式:
任一点
中性轴(z轴)上各点
式中:FQ为截面上剪力;b(y)为离中性轴等于y处的截面宽度;Iz为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矩;S(y)为应力所在横线以外部分截面对中性轴z的面积矩;A为截面面积。
(3)组合窄矩形截面
工字型
切应力分布的假设:①切应力方向平行于截面周界。②切应力沿窄矩形厚度均匀分布。
切应力公式:
翼板任一点
腹板任一点
中性轴(z轴)上各点
式中:FQ为截面上剪力;t、b分别为翼板和腹板的截面厚度;Iz为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矩;S(y)为应力所在厚度线一侧的部分截面对中性轴z的面积矩。
4.弯曲中心
梁要发生平面弯曲,要求梁的横截面至少有一个对称轴,全梁至少有一个纵向对称平面。所有横向力都作用在这个对称面内。对于非对称薄壁截面梁,为使梁只发生弯曲而不扭转,梁上的横向外力所在的纵向平面就必须通过截面内或外的某一点,这一点称为弯曲中心或剪切中心。如下图:
在具有两个对称轴的薄壁杆截面上,弯曲中心与形心重合的。在只有一个对称轴或者没有对称轴的薄壁杆截面上。弯曲中心A与形心c不一定重合。在这种情况下,若外力F仍然作用在形心主惯性平面内,则可设想这力向弯曲中心A平移,成为与剪力FQ在同一纵向平面内的力F和一个附加力矩Fa。前者使梁仅发生平面弯曲,而后者使梁发生扭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外力必须作用在通过弯曲中心A且与形心主惯性平面平行的平面内,这样才能保证只发生平面弯曲。几种常见的开口薄壁杆截面的弯曲中心见下图。
槽型
弯曲中心A的位置:
t为横梁的厚度
有缺口的圆环
弯曲中心A的位置:e=r0。
T型或L型
弯曲中心A的位置:两个窄矩形厚度中线的交点。
Z型
弯曲中心A的位置:与形心c重合。
5.弯曲变形—转角与挠度
以梁的原轴线为x轴,挠度y表示为:
y=f(x)
截面转角为:
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为:
式中I: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需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弯矩符号及坐标系,可能需要增加“ ”“-”号。
根据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用积分法、初参数法、共轭梁法等方法计算梁的转角和挠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