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背景资料简短(开国大典气势磅礴)

(1)

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李前宽肖桂云正在拍摄电影《佩剑将军》,这是一部以淮海战役为背景,讲述战役前夕潜伏于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贺坚、严军率部起义的故事。当时他们接触和了解了很多解放战争时期英雄的事迹,从那时起,他们就与编剧张笑天萌生了把从三大战役到共和国诞生这段历史搬上银幕的想法。

开国大典背景资料简短(开国大典气势磅礴)(1)

《佩剑将军》

之后,李前宽、肖桂云参加了多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筹备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笑天与张天民、刘星、郭晨等人也开始了剧本的撰写与修改,但直到1988年7月底,电影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小组才正式通过了电影《开国大典》的剧本。这期间,李前宽又与肖桂云合作执导了电影《甜女》、《黄河之滨》、《田野又是青纱帐》、《逃犯》及《鬼仙沟》。

李前宽、肖桂云是中国影坛极为罕见的“夫妻”导演组合,二人分工协作,李前宽主要负责大场面、大场景,肖桂云主要负责细致的给演员说戏,塑造人物。这样的搭配使得二人在艺术上互相补充,互相成就,是真正的电影导演界“神雕侠侣”。

(2)

《开国大典》剧本通过后,长春电影制片厂非常重视,将其作为国庆40周年献礼影片,并将拍摄任务交到了李前宽、肖桂云二人手中。

看完剧本后,李前宽非常激动,自己想了、盼了、等了八年的本子终于到自己手中了,这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他情绪亢奋,久久无法平静下来,一夜未眠。

李前宽说:“看到好本子,就容易把你的心弦给拨动起来,坐着、睡着、吃着,你就老想这部电影。”

狂喜之后,李前宽和肖桂云开始思考如何将七八万字的剧本(剧本分为上下集)从文字转化为电影,仔细一琢磨,二人顿觉压力巨大,困难巨大,挑战巨大。

开国大典背景资料简短(开国大典气势磅礴)(2)

《开国大典》剧照

首先,这是一部所谓的政治宣传电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拉洋片”,拍成“大拼盘”,不仅严肃刻板,观众不喜欢看,而且还会将二人之前通过拍片所累计的人气和口碑统统耗光,从此再也不能翻身。

其次,《开国大典》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巨作,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众多,而且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事件和人物,事件如何选取?人物如何取舍?拍摄顺序如何确定?是先拍“三大战役”?还是先拍“横渡长江”?还是先拍“天安门城楼大典”?抑或是先拍“攻占南京总统府”?演员如何统筹?如何确保形似与神似?服装、道具、美术、造型、灯光、录音、布景、剪辑、摄影、配乐如何调度?这样一考虑,二人面临的困难不光前所未有,而且千头万绪、多如牛毛、盘根错节、纷繁复杂。困难大到甚至连准备工作都无从着手。

当时,几乎所有真正关心李前宽和肖桂云的同事、同行和朋友们全都劝他们不要接这部电影,认为不光拍摄过程费时费力,费心费神,就算勉强拍出来,恐怕最终的呈现效果也不会好。

(3)

但李前宽和肖桂云经过反复考虑后,却决定接下这个“烫手山芋”,拍摄《开国大典》。

他们所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堪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曾经缔造了新中国影史上的七个“第一”。1958年,毛泽东主席曾经莅临长春电影制片厂视察,并在第六摄影棚与电影《红孩子》剧组演员合影。

在这样的历史传承和理念熏陶下,李前宽和肖桂云作为电影人,始终都将镜头聚焦在祖国和人民身上,拍摄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影片,这是他们等待了八年的机会,他们想要利用这个机会,用《开国大典》表达自己对于党、国家和人民的情感和心境。

开国大典背景资料简短(开国大典气势磅礴)(3)

电影《开国大典》

而且拍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攻坚过程,只有等到所有的困难都攻破了,电影最后也就完成了。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信念,李前宽和肖桂云才能在后来的拍摄中“虽千万人吾往矣”,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他们都决心要全力突破。

还有一点,似乎可以归结于命运与巧合。李前宽与肖桂云于1968年10月1日结婚,后来肖桂云曾说:“在那之前根本想不到我们会拍《开国大典》,没想到十月一日这个吉祥的日子跟随了我们一辈子。所以串起来回头这么一想,我们的艺术生命和事业生涯,是和共和国的成长紧密相连的。”

(4)

《开国大典》投资500万人民币,于1988年11月11日开机,1989年6月11日停机。李前宽和肖桂云带领剧组先后转战全国12个省、市,共计拍摄100多个场景,全片共有138位演员,并投入使用了15万人次群演。在当年票价只有1元一张的情况下,最终斩获惊人的1.7亿人民币票房,并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1989-199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优秀故事片等13个重要奖项,可以说,几乎那段时间所有重要的电影奖项都被《开国大典》收入囊中。

《开国大典》片长164分钟,近3个小时。作为主旋律献礼片,电影以恢弘壮阔的主基调,俯瞰历史的庞大视野,气势磅礴的再现了1949年那个风起云涌的激荡时代,可谓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电影中,数十位历史人物纵横捭阖,百万大军逐鹿神州,全景式展示了建国元年的雄浑壮丽与华美震撼,成为展现新中国成立的经典电影巨作。

开国大典背景资料简短(开国大典气势磅礴)(4)

《开国大典》气势磅礴

《开国大典》的电影故事以毛、蒋二人为主干,二人周围的重要人物为支干,以两个人物、两种家庭、两大队伍的对立对应强化了两个阶级、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冲突。

影片风格方面,李前宽和肖桂云决定将历史的真实性电影的表现性相结合。既要追求一种真实效果,又要具备电影的艺术之美,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风格。为强化真实感,李前宽在电影中调入了很多记录片镜头,因为他觉得记录片的真实感是电影所无法替代的,而且那些记录片是前辈们用生命换回来的,为了与记录片衔接,又将拍摄的素材尽量接近记录片,包括镜头技巧、景别方向、机位俯仰、时间长短等都要严格推敲,全片共计引用15段资料片,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这样的处理方式,在电影中大约有40多处。

影像风格方面,《开国大典》辉煌瑰丽深沉激荡,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叙事美学和镜头美学。摄影师李力、王小列等人为了形成庄重严肃的历史感沧桑感史诗气质,同时为了让画面更加具有冲击力,在运动节奏上大多使用固定机位拍摄,尽量少用移动镜头,以求缓、稳,除升、降处理外,很少用推位摇移,主要靠画面中被摄主体的内部调度和剧情情绪来表现影片的思想主旨。

美术风格上,《开国大典》中的战场、宅院、村落在依据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强化了历史环境的典型性和时代氛围,并通过烟花、篝火、霸王鞭等意象增强电影的美学意境,色彩方面,国民党以蓝褐色为基调,共产党则以红黄色为基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