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请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1)

1629年,崇祯二年,世家子弟张岱前往山东兖州去给父亲张耀芳拜寿。中秋节后的第二天,他到达了镇江,船停泊在北固渡头。

这是王湾为之写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次北固山下。

也是辛弃疾感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北固亭所在。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文化意味的地方,难免让人遐想,而那天月色又正好,满江月光犹如从水囊中倾泻而出,张岱看见心情大喜,于是就移船来到了金山寺。

没错,就是那个白娘子和法海斗法的金山寺。

张岱到达金山寺已是二更时分(大约晚上十点多了),大殿里很安静,林下漏出的月光,犹如下过雪一般。张岱吩咐随行的奴仆张起灯火,拿出唱戏的家伙什,在大殿里开始上演韩世忠大战金兵的戏份,锣鼓喧天,把寺里的一干人等都惊醒了起来观看。

老和尚们觉得吃惊但是也不敢相问,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唱完了戏,还将他们送到了山脚看他们渡过了江,心里暗暗疑惑“是人还是鬼?”。

那年,张岱32岁,年纪尚轻,家境也正如日中天,有心性有兴致来这一段“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恶作剧。

这个故事被他记录在他的小品文集《陶庵梦忆》里。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bū,傍晚时分),至北固,舣(yǐ,停船)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xùn,喷洒)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yì),翕(xī)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类似这样的“熊孩子”行径是魏晋文人开的先河。这样的放荡不羁随心任性的行为艺术在《世说新语》里俯拾皆是。

王子猷访戴,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竟不见戴。

曹丕的好朋友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他的葬礼上,曹丕让每个吊唁的人都要学几声驴叫以托哀思。这样的葬礼真不知道是要让人哭还是要让人笑。

还有一个叫刘伶的爱喝酒的家伙。他喝多了,就喜欢在屋子里光着身子乱窜,有人嘲笑他不知礼节,他回复说,我以天地为屋宇,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跑到我的裤裆里。

哈哈,犹如看顽劣小儿满地打滚,让人看了又恼又好笑又心生羡慕,这是赤子才有的百无禁忌无拘无束纵情忘我。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中写:“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向内发现了自己”是宗白华先生认为晋人写诗能如此之美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这种“向内看”恰是老庄之学带给晋人的最大改变。社会剧烈动荡,积极进取的儒学无法为读书人提供庇身之所。而崇尚性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伴生的老庄却为读书人提供了另一种价值追求。

援道入儒、內儒外道……老庄自此成为影响此后读书人另一支主流的精神源流。

文化内涵更丰富了,文化形态也更多样了,文化人的行为艺术也就屡屡出格了。

李时珍时代有晒书传统,隔壁富家子在晒书节摆了满院子的书,李时珍则坦腹躺在院中,路过行人好奇问他做什么,他拍拍肚皮说在晒书。

金圣叹则是一个死到临头都不忘戏谑玩笑的人。临刑前,他写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自然先呈给县太爷看了,县太爷打开信封,第一行字就是“字奉大儿”,而后就是一句话:“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大有胡桃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矣。”大大的开了个玩笑,还一切都在计算中的占了个县太爷的便宜。

行刑前,他告诉刽子手他的耳朵里藏有银票,待他的头颅被砍下时,两个耳朵里果有两个纸团,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好疼”。

曾国藩让人觉得古板板正,但他有一怪癖是爱送人挽联,不仅送死人还要送活人,送给活人时见其不快,立刻就安慰道:“收着吧,早晚有一天用得着。”

……

不禁莞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