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教授(海大这位教授大写的赞)

厦大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教授(海大这位教授大写的赞)(1)

他18岁外语师范毕业,扎根三尺讲台40余载,用仁心大爱诠释师者情怀。从沂蒙山区的偏远中学,到黄海之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他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底色”的优秀外语人才。

他高瞻远瞩,带领学院历经8年奋斗,成功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国外语学科由弱变强的典范。他敢为人先,带领学校文科重点团队不断探寻二语习得的奥妙,让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汉语变得更加符合科学规律。

他秉承“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育人观,爱生如子,师德高尚,是令人敬仰的“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四有”好老师。

厦大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教授(海大这位教授大写的赞)(2)

他就是2022年度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外国语学院院长杨连瑞教授

扎根讲台四十载 不忘初心育桃李

“当老师,就要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真心热爱学生。只有热爱,才能板凳坐得十年冷,做出真学问,教出好学生。”杨连瑞对教育事业始终怀抱一颗炽热之心。

1981年,18岁的杨连瑞从外语师范毕业。他坐着毛驴车,载着满满两箱书和少量行李,来到了大青山脚下的乡村中学,从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的年代,许多家境贫寒的学生甚至要去山上砍柴,背到集市上换成钱,用来交学费和生活费,更有甚者只能辍学。杨连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从每月27元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设立“英语拔尖奖”,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

“杨老师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最好阐释。”新华社北美总分社分党组副书记、代社长徐兴堂依然谨记上中学时杨连瑞老师的帮助与鼓励。

2003年,杨连瑞调任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他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地开设了“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等新颖的研究生课程,构筑了应用语言学系列课程体系,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艺术,因讲课风趣幽默、见解独到,吸引了大批“粉丝”,甚至青年教师也来蹭课,即使站着旁听,也乐在其中。

厦大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教授(海大这位教授大写的赞)(3)

杨连瑞在给学生上课

“外语教师应该把价值塑造内生为外语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杨连瑞推动学院率先成立外语课程思政中心,积极探索外语课程思政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深度挖掘提炼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杨连瑞每年讲授的课程达8门之多,年均300余学时,主讲的“(英语)语言学”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被遴选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提出的基于价值引领的外语学科“五协同”育人模式于2022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令一批批中国海大学子从中受益,成为我国外语界教育改革的典范。

探寻二语习得规律 勇攀理论创新高峰

杨连瑞是我国较早开展二语习得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作为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会的会长,他积极谋划学科,引领本学科学术研究与国际学术研究并行,解决中国外语教育的独特问题,服务国家对外改革开放战略。

他首次提出构建中介语语言学的构想,开创性地构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语言特征体系,提出“中介语话题—主语转移”等假设,不断探寻二语习得的奥妙,让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汉语变得更加符合科学规律。

杨连瑞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社科课题10余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计划《二语习得新发展研究》《中介语语言学多维研究》《二语习得研究与我国外语教学》等著作10余部,相关成果多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杨连瑞始终秉承科学研究要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探索解决我国外语教育中的重大现实问题。2020年9月24日,中国海洋大学与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共建“二语习得研究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揭牌仪式举行,作为该领域首个创新实验基地,他和团队致力于将国内外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前沿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基础外语教育,提升双方在外语教学研究、一流外语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进一步服务国家和地方的战略发展需要。

厦大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教授(海大这位教授大写的赞)(4)

2020年9月22日,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市市立医院共建“语言认知康复与医患沟通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高瞻远瞩谋发展 学科建设进一流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高水平外语学科的有力支撑和自身发展。”杨连瑞认为,中国海洋大学要想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必须拥有一流的外语学科做支撑。

2010年,杨连瑞担任外国语学院院长。他带领大家积极探索解决本学科存在的“有技能,没思想,同质化”的发展困境,主张学院管理“制度要硬,文化要软”,出台一系列学科建设的“乡规民约”,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学院不遗余力地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和学术人才脱颖而出,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资助学术专著出版。在一般外教聘任的基础上,聘请8位国际一流学者与本院教师合作招收博士研究生,形成学术团队,紧跟国际学术前沿。

2017年,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正式获批,成为当年山东省文史哲众多学科门类中唯一获批的博士授权点,也是学校唯一从硕士一级学科直接评审增列为博士一级学科的学位授权点。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评 全国本学科前20-30%(B)的百分位次,2021年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进入软科排名全国本学科前13%,学院5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一流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已经进入全国本学科和专业前列。本学科硕士和博士生培养的某些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全国外语学科发展由弱变强的典型范例。

厦大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教授(海大这位教授大写的赞)(5)

2018年

8月24日,学校举行外语学科发展顾问聘任仪式暨外语学科发展研讨会

为人师表树楷模 厚德博爱铸师魂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是杨连瑞 40 余年来矢志不移的育人观,也是他为人师表的写照。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王俊菊教授是杨连瑞早年教过的学生,她深情地说:“杨老师的为人、为学、为事业的品格,也成了我做教师的底色。”

“以身作则,一颗公心”是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对他的评价。从学院长远发展考虑,为确保师资结构多元化,避免“近亲繁殖”,杨连瑞不鼓励自己培养的博士留校,即使特别优秀者也要经过严格筛选,首先从科研博士后做起,并接受进一步的考核。

2017年,青年教师王遥入职学校,在迷茫之际,杨连瑞不断地鼓励他,使他树立信心,找准定位,并逐渐成长为游刃有余开展学术研究的青年教师。

“像父亲一样”“不怒自威”“钉钉子精神”“坚实的后盾”“标杆”“宝藏”……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杨连瑞老师的“画像”,虽有不同,却又一脉相承,师德师爱是永恒。

厦大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教授(海大这位教授大写的赞)(6)

杨连瑞在与学院师生谈心

杨连瑞的高尚师德是大年初一依然给学生修改论文的责任担当;是对赴海外留学学生的千叮咛万嘱托;是看见学生获得证书,比自己获得任何荣誉都开心的自豪;是常年无休、夙兴夜寐的工作常态;是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一流外语人才的赤子情怀;是毕业多年的学生心底那份深深的眷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扎根讲台40余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很幸福,乐在其中。”杨连瑞说。

厦大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教授(海大这位教授大写的赞)(7)

文字 / 冯文波

编辑 / 张慧

责任编辑 / 刘莅

厦大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教授(海大这位教授大写的赞)(8)

厦大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教授(海大这位教授大写的赞)(9)

厦大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教授(海大这位教授大写的赞)(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