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

提到探险家,绝大多数人脑子里蹦出来的是麦哲伦、哥伦布等等人物,但实际上,民国时期的中国曾有一个比他们更伟大的探险家:他曾用徒步自行车的方式环游了世界。

这位探险家叫潘德明,浙江湖州人,曾经是那个年代轰动世界的人物。他历时8年,先后到达40多个国家,与20多个国家元首、名人会见的事迹,曾轰动了全世界。

但遗憾的是,因为他在旅行归来后的“突然消失”,关于他的故事也戛然而止,以至于: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我们国家曾有过如此厉害的人物。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1)

潘德明

潘德明的故事得从1930年,也就是他决心环球旅行那年说起——

1930年6月29日,正在南京四牌楼“快活岭”餐馆工作的员工潘德明突然在看到《申报》上的一则消息后,有了反常的举动:他突然两眼发光,随即一拍大腿,跃然而起,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师傅们,一阵风似地冲出门去了。

潘德明的举动把大伙吓坏了,其中一个师傅捡起地上的《申报》,指着头版上《昨日亚细亚步行团出发记》道:“莫非想跟他们一起出国?”其他师傅围拢过来,议论纷纷:“他疯了!”“啊,他想出国?”

就在潘德明的同事们议论纷纷之际,他已经搭上了南京开往上海的列车。

列车在飞奔时,潘德明的思绪也开始翻滚。早在读中学时,他就有了环游世界的梦想,为此,他还一直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地理书籍和世界各国探险家的著作。环游世界,必须得会外语,因此,他还孜孜不倦地自学了几门外语。

他没有读完中学,但他离开学校时并不沮丧,他树立了环游世界的大目标。他给自己定下了两个出国旅行的条件:一要有缝衣服的手艺;二要有一定的烹饪技术。有此两条,即使身无分文,也能生存下去。

列车抵达上海后,潘德明飞快地跑回家,将自己想和亚细亚旅行团环游世界的想法告知了父母。他的父亲是个普通的裁缝,但他是个开明且懂儿子的父亲,他知道:儿子每年暑假都坚持去莫干山旅行,就是在为环球旅行做准备。

“去吧,有梦想,就趁着还没成家去实践吧,我是没机会了,你有机会就要抓住!”父亲被儿子满是渴望的眼神感染,他用坚定的口气说:“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等到潘德明获得上海方面的支持,拿到介绍信时,旅行团已经到了杭州。于是,他马不停蹄地赶赴杭州,并在此和旅行团的李梦生等八名成员汇合。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2)

步行团

旅行刚刚开始,就不断有人退出,他们抵达厦门时,整个旅行团就只剩下潘德明和李梦生、胡素娟三人了。

这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旅程,他们用了整整四个月的艰难跋涉,才抵达办理出国护照的广州。马上要出国了,潘德明激动地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他说:

“在广州,我们的工作是很忙的,因为要领一张出国游历的护照和缝制一些合适的衣服,现在我们想做童子军所穿的衣服、皮绑腿等,因为我们要到外国去也能穿得漂亮一点,不要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

为了宣扬中国,潘德明还想在广州买一些中国明信片,如有古代建筑、名胜古迹等,汇编成书,给外国人看看。

此时的潘德明一直牢记着团队出发时的宣言:“雪东亚病夫之耻”“以谋世界上之容光”。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3)

在出国的船上,身着精神的童子军军服的潘德明等人,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衣衫褴褛的国人,心里涌出无限的哀伤。那一刻,潘德明有了一个想法:想借着这次出国游历,探索到救国救民之法。当然,这话,他并未和同行的伙伴言明。

就在他们出发当年年底,抵达越南、并受到无数侨胞欢迎后,李梦生、胡素娟退出了步行团,这一路遭受的各种艰难困苦,已经让他们对前路望而却步了。如此一来,旅行团只剩下了潘德明一人。

“路是人走出来的!”失去了所有伙伴后,潘德明没有丝毫沮丧,反而更加斗志昂扬,他决心一个人完成环游世界的征途。

1931年元旦,潘德明在西贡买了一辆英国兰陵牌自行车、照相机。如此一来,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以前他一天最多走75公里,可有了自行车后,他一天可以走190公里。

潘德明还带了一本八开大、五厘米厚、四公斤重布质硬面的《名人留墨集》。刚刚将它拿到手里时,他并不知道:将有一千二百个团体,以及印度甘地、尼赫鲁、泰戈尔、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将军等个人的题词和签名被写在这本集子上。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4)

潘德明与泰戈尔等

一路上,潘德明经历了很多磨难,穿越沙漠时,因为长时间吃不到蔬菜、水果,他的嘴上长满了水泡,鼻子干得流血,他数次昏倒在荒漠里。有一次昏迷时,他实在无法挣扎着起来,若非一个阿拉伯的骆驼队经过,他早已死在了荒漠。

除了身体遭受的种种外,他还要应付外界的各种挑战。有时,他会被抢食的猴子拦住去路,有时,他还会碰上搏斗的猛兽。

行至克罗卢山脉时,他还与一条不期而遇的大莽展开了搏斗。那次可真惊险,被大莽缠住后,他差点因没法呼吸而昏倒,那样一来,他将随时被大莽吞食。好在,求生的本能让他迸发出奇异的力量,关键时刻,他憋足气力,猛地挣脱双手,紧紧卡住大莽七寸处,迫使大莽松开了他……

独行的潘德明还曾在荒漠遭遇了阿拉伯强盗,他们手执明晃晃的阿拉伯腰刀,让他把所有值钱的东西留下。那次遇险,若非他急中生智用阿拉伯语诵读《古兰经》首章,他们很可能会拿走他所有东西,甚至直接将他杀死。

在潘德明的请求下,他们将自行车、指南针、旅行包和那本《名人留墨集》留下了。

好在,这一路也不全是惊险,偶尔也有惊喜。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他就碰见了一个自称来自英国兰陵公司的推销员,因为当时的潘德明在国际上已经声名远扬,这位推销员激动地表示:愿意回收他的这辆旧自行车,赠送他一辆崭新的兰陵自行车。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5)

潘德明

可惜,这个惊喜未持续多久,潘德明就失去了他那崭新的自行车。随后,他又只能徒步旅行了。

环游世界的过程中,潘德明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也领略了各国的风土人情,他的见识也大大增加了。与此同时,他也在一天天变得黝黑而健壮。出发仅仅两三年后,他在人们眼里的形象就变成了这样:

“约摸二十多岁,衣服虽然是简陋的,但体格健壮,有一副力士身架。他好像久经锻炼,浑身上下没有一块松软的地方,全是肌肉和铁一般的筋骨。头上戴了一顶‘铜盆’帽,面孔完全暴露在外面。脸上的表情威严和温柔兼而有之,脸上皮肤黑得和煤炭一般……”

一个人上路,最怕的实际并不是豺狼虎豹或者盗贼,而是孤独。这点,潘德明深有体会。一路上,他一直在忍受孤独,有时一连无数天见不到一个人,他不得不自己和自己对话来缓解寂寞。夜宿野外害怕时,他还会突然唱歌为自己壮胆。

是什么力量支撑潘德明“永不言弃”,坚持走到最后?答案依旧是他出发时的初衷:“雪东亚病夫之耻”“以谋世界上之容光”。这个初衷,一直随着他的旅途的推进,不断被强化着。

出发前,潘德明对家国或许没有那么深的情感,可当他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独自前往各国各地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潘德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做自我介绍,他的开场白永远是:“我是来自中国的潘德明,我在用徒步或自行车的方式环游世界,途经你们国家,还请多多照顾。”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6)

潘德明

潘德明发现:他几乎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找到侨胞,每每这时,他们都会像失散多年的亲人那般亲切:离家越远,越明白骨血相连的意义。也因此,他对世界各地侨胞的遭际满怀同情。

“我们都是穷苦人,为了生活漂洋过海,背井离乡,在国外饱受欺凌,洋人瞧不起我们。”这是潘德明最常听到的一类话,侨胞们乡音不同,可见到他后表达出来的,却都是差不多的内容。

潘德明目之所及,中国人和黑人一样受到白人的欺侮,遭到绑架和杀害,他们低矮的茅屋经常被白人烧毁。

中国的侨胞,绝大多数都在各国从事繁重的劳动,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儿,拿着最少的薪资,却长期遭受欺凌。可关键是,他们遭受欺凌也没人替他们做主:国家太贫弱了。

潘德明每到一处看到侨胞,都会把祖国最新的情况说给他们听:日本人攻打上海闸北了,中国人血流成河,积尸如山……

好多次,潘德明在讲到祖国的现状时,都忍不住和侨胞们抱在一起痛哭。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7)

潘德明为“雪东亚病夫之耻”而环游世界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侨胞。即便并不富有的侨胞,也会在遇见他时设法款待他,有的,甚至会在他离开时,将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赠给他。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他让侨胞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潘德明印象最深的一次捐赠,是来自东北的一位女学生,她因参加抗日活动遭到通缉,不得已流亡海外。见到潘德明、了解了国家的境况后,为了支持他,她当场取下随身佩戴的金项链赠送给潘德明。

途经澳大利亚时,当地的侨胞还直接用自己攒了很久的积蓄,给他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可以说,潘德明这一路上,虽孤独,却一直有光亮的陪伴。这些温暖,支撑着他走到了最后。

八年时间,潘德明或骑车,或步行,经柬埔寨、暹罗(今泰国),过马来西亚、新加坡,历尽艰辛,先后到达印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古巴、巴拿马、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

路上,潘德明除了饱览了各地美景外,还结识了无数名人,并让他们在他的集子上留下了各种字句。

他也曾在各地留下了他的印记,途经希腊时,因为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因“没钱”,而不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的消息时,他十分气愤地痛骂当局,还在奥林匹亚遗址刻下了“中国人潘德明到此”的字句。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8)

潘德明

潘德明到希腊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希腊,他们长篇累牍报道了他的事迹。希腊首相维尼齐罗斯在接见他时说:“潘德明先生,在你身上,我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

他也在无意之中,见证了很多国家的历史进程:途经印度并见到甘地时,他们正忙着从英国人手里谋求国家的解放;途经德国时,见到了希特勒,同时也看到了大量军人在日夜操练,听到有些人在唱“今天属于我们的是德国,明天属于我们的是世界”,而这些恰恰是二战的前奏。

他看到无数落后地区的国家,和当时的中国一样在谋求民族的尊严和自强。

因为游历世界的缘故,他早于多数中国人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巨大的贫富差距。在纽约街头,他看到了大量失业的人群,还有在废弃的油桶边烧柴取暖的黑人。他在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城市,几乎都能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边是豪华奢侈,一边则是穷苦愁惨。

在美国,潘德明曾发出感慨:“我真的为自由女神感到羞愧,他们(穷人)的衣服褴褛得不成样子,还不如富人家的狗。”

不过,潘德明此行最大的“荣光”也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他在美国得到了他当时的偶像、总统罗斯福的接见,罗斯福还拿来一枚光闪闪的金牌送给他。

潘德明还在游历各国时,见到了张学良、顾维钧等,他们都在他的集子上留下了字句。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9)

潘德明

这趟环球旅行还未结束时,潘德明已经找到了救国之路:科技兴国。他后来无数次对侨胞们说:

“欧美各国为何炮坚船利、工业发达?主要是科学事业发展得迅猛异常。我们呢?自1840年聚集在新加坡的英国舰队袭击虎门,发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每况愈下。被人称为‘东亚病夫’!我这次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周游世界各国,考察各国实情,主要是为我今后实现科学救国理想打下基础。”

大兴科学才能救国,这是潘德明在到访无数先进国家后,总结出来的。这条救国路,与当时无数先进知识分子的看法不谋而合。

旅行快结束时,潘德明有了新的计划:回国后,他要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考察,进一步体现中国人的勇于探索。他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边学科学知识,边考察青藏高原的生态,对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研究。

潘德明的这个计划对他而言实在太大,可当时的他并未想那么多。他的这一计划,得到了马来西亚锡矿大王华侨富商陈氏的支持。在他的倡议下,侨胞们一下子为潘德明捐款十万美元,汇寄国内。陈氏倡议大家为他募捐时说:

“潘先生既然有志环游世界,有中国人的骨气,我们就应该慷慨解囊,解决他今后考察青藏高原用的盘缠费用。”

十万美金,在当时无疑是天文数字。有了这笔钱,潘德明等于在一夜之间成了大富翁了。他摩拳擦掌,期待回国后考察青藏高原。

1937年6月中旬,潘德明胜利地返回了祖国,到达了云南省西双版纳的车里县。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10)

一踏上祖国的领土,潘德明的眼睛立马湿润了。离开祖国时,他是21岁的青年,如今,他却已年近中年。他迫不及待地俯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托在掌心,他只觉得这泥土,好像乳汁那样散发着馨香,他一头扑在了这块饱经忧患的土地上。

“祖国啊,我回来了,您的游子回来了!”潘德明的泪水滴在土地上。此刻,他内心满是欣慰,他已用行动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是富有智慧、勇敢且刻苦耐劳的。中华民族不愧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6月底,潘德明经湖南、湖北、安徽返回了阔别已久的上海。一回到上海,他便准备赴青藏高原考察。可就在这时: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潘德明想都没想,直接将侨胞为他募捐的十万美金全部捐给抗日事业了。

之后的整整八年,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中。潘德明几次欲启动计划,均受阻,无奈之下的潘德明只能摇头叹息。

想到自己对侨胞许下的诺言,潘德明心里愧疚极了,有一段时日,他整夜整夜失眠。家人见他如此就宽慰道:“现在到处打仗,不能实现诺言,也不是你的错,他们也不会怪你,或许大家都以为你已经死了。”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11)

之后,潘德明竟真的决定让自己“死掉”,他将自己的名字由“潘德明”改成了“潘子明”。也从那时起,之前曾在国内外已闻名遐迩的潘德明,彻底消失了。

再后来,潘德明结婚生子,开始过上了普通男人的普通生活。婚后,他唯一称得上与众不同的是: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短暂工作。

解放后,潘德明便子承父业,靠熨烫衣服生活。因潘德明还有一门绘画手艺,他也兼画宫灯养家糊口。

潘德明的孩子们从未觉得自己的父亲和别人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当他和他们讲起自己环游世界的经历时,孩子们竟都觉得父亲是在“讲故事”。毕竟,他们实在无法把眼前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和环球旅行家潘德明联系起来。

潘德明依旧时刻关心着国家,他比谁都关心时事政治,看着国家一天天好起来,他内心欣慰无比。

1976年10月18日,潘德明听到“四人帮”倒台的消息,大喜过望,因多喝了几杯酒突发心肌梗塞而辞世,终年68岁。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12)

潘德明

潘德明死后两年多,一位名叫季一德的体育爱好者,偶然得到了一些潘德明只身徒步骑车环游世界的线索。他随即展开调查,并在一堆即将被销毁的废纸堆里,发现了潘德明的出国护照、签证、申请书、船票、书信,以及张学良在巴黎治病考察时接见他所题的“壮游”和著名画家徐悲鸿“丈夫壮游”的手迹。

随后,潘德明的《名人留墨集》部分也被找到。季一德还在潘德明家属和各方帮助下,找到了不少与潘德明之环球旅行有关的资料。他在震惊之余,也开始着手依据他的经历写作《环球旅行记》一书。

1982年,该书被出版。也从那时起,潘德明的事迹,才再次陆陆续续被少数人知晓。

时至今日,潘德明徒步环游世界的事迹,依旧未被多数中国人知晓。之所以如此,自然与他带着遗憾刻意埋名有关。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从来因为:他们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中国最贫弱的年月里,潘德明为雪“东亚病夫”之耻而环游世界的举动,足以证明:他是真正的中国英雄。

潘德明为什么要环游世界(国难当头花8年环游世界的潘德明)(13)

潘德明

这样的英雄,无论在那个年代,都应被铭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