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在我们党内是有许多诗人的。其中,最有名的是陈毅元帅和毛泽东主席。陈毅元帅经常是有感即发,留下了几千首诗歌,是一个著名的高产诗人。而毛主席虽然从小酷爱古诗词,但是自己写的诗词却并不是很多。这是因为毛主席写诗词特别需要时间的酝酿,有的时候几个月才能写完一首诗,有的时候几年都没有一首诗。

但是,长征时期却是毛主席创造诗词的一个高产时期。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1934年10月到结束长征到达陕北的1935年10月一年时间,毛主席写了8首诗词。而且,首首包含深情、激扬慷慨,堪称经典。

这8首诗词,按照时间排序依次是:

《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

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1)

诗词创作背景

从1934年9月到1935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

1934年夏天,就在革命最危机的时刻,毛泽东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填写了一词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2)

这是他在中央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词,实际上他是在向中央苏区告别。尽管这首词也表现了高度的乐观、坚韧和从容,但是字里行间也表露出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愤懑。

1934年9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在长征开始之后,博古、李德又采取转移中的逃跑主义和搬家式的行动,致使中央红军遭受更加惨重的损失。毛泽东的精神状态雪上加霜,可谓是郁闷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其中,最惨烈的就是湘江之战。红军虽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有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仅剩3万朵人。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中央红军放弃北上、向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转移的建议,当时并没有获得采纳。经过通道、黎平、猴场会议的激烈争论,中共中央决定向黔北前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

毛泽东在行军途中,望着连绵的山岭,作《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3)

三首小令凸显了湘江之战后红军面临的紧张局势。“快马加鞭”“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堕”,寥寥数语,战事危急的情形跃然纸上。但“万马战犹酣”“赖以拄其间”,笔锋一转,就把红军将士饱满的战斗激情和坚韧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终于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临危受命,重新确立了领导地位。随后在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近,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着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受众,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战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4)

诗人毛泽东在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可以用《忆秦娥·娄山关》作为分水岭。在它之前,毛泽东的心情基本上是沉郁的;在它之后,毛泽东的情绪不断好转,逐渐告别郁闷,变得越来越舒快。

由于蒋介石政权内部分崩离析、各怀鬼胎,国民党的军事行动从来就做不到战略协同,而重新指挥红军的毛泽东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使红军得以绝处逢生。在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之后,红军最终把长征演绎成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宏伟史诗。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又意味深长。

1935年9月27日,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榜罗镇。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9月28日,毛泽东在通渭县城东文庙街小学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5)

这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定稿于1935年10月。毛泽东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换。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

之后,红军加快进度,很快到达长征的目的地——陕北。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又满怀革命的希望和激情创作了《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两首词,展示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乐观情绪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宏伟抱负。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6)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7)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红军抗日先遣队结束了长征,到达陕北保安的吴起镇。红军长征胜利后,蒋介石派5个骑兵团尾随而至。为了防止敌军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彭德怀指挥先遣队在吴起镇附近进行了“切尾巴”战斗。歼灭敌军一个骑兵团,取得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第一场胜仗。为此,毛泽东特作本诗赠予彭德怀,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8)

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新颖别致、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描绘出了前人和同时代其它诗人不曾创作的锦绣中华新图画,塑造出了文学史上未曾出现过的英雄人物新形象。不仅形象地记录了中央红军所走过的漫漫征程,而且还以诗人独有的浪漫情怀和卓越的艺术才华,热情讴歌了崇高之美、自然之美、人格之美,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补充:

1、长征路线图:

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孩子必背的毛泽东长征组诗)(9)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2、发展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4]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